整个地球独一份的专业

2024-02-01 08:37静鱼
求学·理科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环境规划经济学土地

静鱼

“来我们系就是,当你发现你的研究领域在其他任何一个系都找不到的时候,你就来对地方了。”

“经济”两个字最突出

经常有人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专业有误解,然后会有些生气又有些无奈地跟别人解释:学计算机真不会给你修电脑,学医真不会给你把脉,学经济真不会帮你买股票……

然而,在我看来,我们根本没必要为这点麻烦生气——有误解,说明别人知道你所学的专业!我倒希望别人对我的硕士专业有些误解,这样我就可以给他们解释解释我的硕士专业。

可惜的是,我的这个专业大部分人连听都没听过,有时候我需要说两遍,他们才能听清楚我所在的系和我的专业——“土地经济学系,规划、发展与再生专业。”

“哦……”对方听后若有所思,“经济学啊,挺好,挺好……”显然,在这个被我说了两遍的长长的名字里,只有“经济”两个字是被成功传递的信息。

今天,我就试着给我的这个系和我的这个专业“打个广告”,看看能不能一口气说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

我选择了这个地球上独一份的专业

聊天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人一上来就直接问你学什么专业。在问这个问题之前,他们往往会先礼貌地寒暄一番——“还在读书?”“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哪里上学?”……在这些问题都得到回答之后,要追根究底的人才会问“学的是什么专业呀?”

谢天谢地,在这个终极问题浮出水面之前,“在哪里上学”这个问题为它做了完美的铺垫,因为土地经济学系的规划、发展与再生专业全世界只有一所学校开设——你没听错,整个地球独一份!

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康河边,在剑桥大学的土地上,生长出了这个“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独特专业。

你要是问我是如何进入这个专业的,我只能回答:“阴差阳错和机缘巧合。”事实上,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之前也从未听说过土地经济学系的规划、发展与再生专业,更尴尬的是,我的本科专业是国际政治,别说土地经济学了,它甚至都不属于经济学大类。

但是,在本科的学习中,我逐渐对国际经济和贸易产生了兴趣,因此产生了“转行”的想法。偶然间,我看到了规划、发展与再生专业,并了解到这是一个复合专业,其多方面融合了经济、建筑、环境和法律等学科,目的是促进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

这不正和我的理念相契合吗?虽然我不是经济学出身的,但我所关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话题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非常需要结合多个领域的知识来学习。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便一脚踏进了“规划、发展与再生”这个对我而言全新的领域。

多元与融合的专业

多元的专业设置

土地经济学系专业之多元让我惊讶。

除了我的专业规划、发展与再生,在土地经济学系的大框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专业,如气候、环境与城市政策专业,环境政策专业,房地产专业,房地产金融专业,以及纯粹研究性质、目标直指博士的土地经济研究专业。

乍一看,这些专业跟土地好像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深入了解之后你就会发现,很多生活在土地上的东西都属于这些专业。

例如,环境政策专业的目标虽然是聚焦可持续发展,但事实上其融合了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此外,这个专业还需要有强有力的理工背景去解决目前低碳技术面临的诸多问题。

而我的发展、规划与再生专业更是一个大杂烩——所有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相关的问题都被纳入了这个专业的范畴。世界居民收入不平衡吧?人们的工作不一样吧?社会福利政策多元吧?不同地区的居民和移民组成很多元吧?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不同吧?世界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吧?全球语言使用情况不一样吧?……总之,凡是你能想到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不平衡问题,都可以在发展、规划与再生专业里找到相关的研究项目和话题。

土地经济学系的专业多元且独特,正如我们系主任在开学第一天所调侃的:“来我们系就是,当你发现你的研究领域在其他任何一个系都找不到的时候,你就来对地方了。”

多元的学生背景

土地经济学系的专业如此多元,自然也需要不同领域的学生来研究。因此,多元的学生背景是我们系的另一大特色。

以我的专业为例,别看我这个专业不到30个人,但没有任何两个人来自同一所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密西根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芝加哥大学……这是我在开学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能记住的,还有很多人的学校我压根就没记住,因为他们的国籍相对少见,如阿塞拜疆、卢森堡、尼日利亚……

“我记得你的专业背景,”有一天系主任跟我们聊天時,对我说,“国际政治专业是吗?”

“是的,”我有些害羞,“我看很多同学都是经济学的,就我好像不太一样,是政治学。”

“哦,这你不用担心,我们正希望我们系的学生背景更加多元呢。我记得系里有位同学还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以后让他带你们到处玩玩!”系主任笑道。

多元的课程设计

面对如此多元的学生背景,我们专业的课程设计自然也是包罗万象。

根据教学方案,我们需要先完成两门必修课,然后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能凑足学分的选修课。基础的数理统计和量化分析课程暂且不论,这里我就说说我们那两门让人大开眼界的必修课:必修1城市与环境规划、必修2城市与住房政策。

单看名字,你是不是觉得这两门课挺好区分的?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种树呀、行车道呀、建筑垃圾呀、空气污染呀,等等,应该都属于城市与环境规划;至于各种类型的房屋呀、房价呀,等等,应该就属于城市与住房政策了。但是,真正理解起来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认知被刷新了。

大家先思考一下,城中村和握手楼问题应该在哪门课上讲?

这不就是咱们很熟悉的老旧房屋拆迁话题吗?那应该在城市与住房政策上讲。错!这个话题出现在城市与环境规划上,而话题关注的焦点是城市移民!它没有局限在城中村、握手楼问题本身,而是更深层次地去挖掘居住在这些房屋中的居民背景,从城市与环境规划、移民政策等方面探讨社会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这个专业的与众不同之处。

再思考一下,城市规模控制应该在哪门课上讲?

既然是城市的大小,那是不是和城市道路规划、区域建设有关?而城市规模的不同又和环境问题挂钩,所以城市规模控制这个话题应该在城市与环境规划上讲吧?又错了!这个话题出现在城市与住房政策上。不同于仅仅关注城市大小带来的问题,这个话题还要我们思考为什么城市规模会出现这些差异,是否与不同类型的分区和不同房屋的分布有关,是否与人们的工作和选择有关……这些思考会带领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那你觉得这两门课中会不会出现公民投票话题和乌托邦政治话题?城市与环境规划这门课学到最后,我们探讨了居民交流沟通、道德风俗习惯及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等话题。是不是很神奇?

当然,这样的课程设计也让我们面临一些困扰:我们很难分清自己到底在上哪门课。

为了了解学生对这两门课的评价,系主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我们一对一地聊天。

“你觉得课程如何?有没有什么反馈和建议?”

“我……”我叹了口气,“我分不清必修1和必修2,我觉得这两门课讲的知识好像差不多,又好像差了很多。这两门课同时开也就算了,老师居然也交换着上课!这让我更加混乱了!”

是的,这两门课的老师并不是从一讲到终的,而是不同的话题换不同的老师,每位老师几乎只讲两节。刚刚在城市与环境规划上讲完“人才创新”的一位女老师,转头就在城市与住房政策上讲起了“学生公寓”,而开学时在城市与住房政策上讲“房屋买卖法律”的老师,期末居然在城市与环境规划上讲起了“房屋类型变更政策”!一个学期下来,大家仿佛经历了许多次的“时空穿越”。

“嗯……大家都可能有些迷茫和困惑,”系主任说,“我们也正在想如何去改进。从这几年学生的反馈来看,大家一开始都学得云里雾里,不过,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大家也会形成一点点概念。”

现在,我已经结束了这两门课的学习,虽然还是不能完全分清,但我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概念:多元与融合可能是一个趋势,任何社会话题都不可以只从一个方面来讲;而每个社会话题都有着多方面的成因,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看。

在这个意义上,城市与环境规划可能主要关注城市各类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而城市与住房政策可能更偏重理论与法规。

这两门必修课相辅相成,虽然涵盖的话题十分相似,但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我们思考的空间。

·小趣事·

你以为在高中时应付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已经够麻烦的了吗?与我这个专业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的授课老师虽然都讲英语,但大都“开口跪”,于是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已经能非常熟练地切换“法式英语”“意式英语”“印度英语”“爱尔兰英语”和“瑞典英语”等各式英语了。我记得我们的那位瑞典老师为了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学习的内容,特意去请了教材的原作者,也就是她的朋友来给我们讲课,而她的这位朋友,是荷兰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要从“瑞典英语”切换到“荷兰英语”了!

多元背景的老师和学生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在讨论公共交通这一话题时,来自卢森堡的同学可以直接和我们讨论卢森堡实行全国公交免费的效果;在讨论国际化城市这个话题的时候,来自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同学拥有亲身经历;而在讨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来自日本的同学具有当之无愧的发言权……

多元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多元、丰富的环境中,我们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同时,我们系也允许我们选择外系的導师。因此,大家的毕业论文话题从地铁到高铁,从共享单车到共享电动车,从投资到房价,从河道设计到区域贸易……多元且丰富的话题让我们的学习从始至终都十分有趣。

讲到这里,是时候说说我们毕业之后的去向了。很显然,拥有这么多元、丰富的背景,大家的毕业去向已经不是简单的“描述”“总结”能说清楚的。

我的同班同学,有人继续读博深造,有人到国际组织去实习,有人直接在英国当地公司就业……从公共部门到私人部门,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他们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让人们看到了“土地经济学人”的身影。

当初,我对土地经济学系的规划、发展与再生专业一无所知,认为它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专业,但学习这个专业之后,我发现它和我想的差别很大。可是现在,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我又觉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竟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描述:它代表了“土地经济学人”的踏实和努力,代表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思考。

在我们所站立的土地上,万物生长,生生不息,而土地经济学系的规划、发展与再生专业,也正以它的多元与融合,持续焕发着生命力。

猜你喜欢
环境规划经济学土地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我爱这土地
汽车造型设计师工作环境规划概要
简明经济学
浅析国内环境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紧凑型大学校园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城市环境规划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