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发展与企业投资策略

2024-02-01 16:08贺川
银行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交易市场配额交易

贺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碳交易市场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低碳发展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其发展愈发受到各界重视。碳交易市场虽然增加了企业的政策约束和减碳成本,但作为新型融资工具和投资资产,其也拓展和丰富了企业的投资空间。

碳交易的标的物为碳资产(Carbon Asset),碳资产主要包括企业温室气体可排放量的碳配额,以及由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并经核证的、用于抵消企业实际排放量的减排证明。企业应从碳资产管理的视角,结合投资周期和资本运作,跟踪碳资产变动,掌控碳配额余缺,开展碳交易管理,优化碳投资策略,进而降低交易成本、促成配额履约、提升资产收益。

在此背景下,研究碳交易市场对企业投资策略的影响极具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和回顾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碳交易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路径,并从多个维度为企业投资布局碳资产提出相关建议。

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国外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进程

尽管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区域性和割裂状态,但随着极端气候灾害频发、能源危机加剧,未来碳交易市场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区域协同是大势所趋。为进一步厘清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阶段,应对国外碳交易市场,特别对欧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进行简单回顾。

欧洲较早的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并且1952年“伦敦烟雾”等环保事件激发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多重因素叠加促成了欧盟碳交易市场的领先地位。欧盟碳交易市场是世界上第一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限额的交易系统。它遵循“总量管制与交易”原则,旨在限制温室气体的年度排放上限。欧盟碳交易市场于2005年正式启动,其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初步试验阶段(2005—2007年),这一阶段欧盟碳交易市场主要针对发电企业和重工业企业,企业数量超过了1万家;碳交易配额(EAU)免费分配,这一阶段发放的碳交易配额总量超过实际排放量。二是全面发展阶段(2008—2012年),欧盟逐步收紧了碳交易配额总量,覆盖行业也有所扩大,碳交易价格也开始回升,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石油市场价格回落,能源企业产量下降,欧盟碳交易价格暴跌至每吨10欧元左右,企业采取减排行动的动力不足。三是改革发展阶段(2013—2020年),欧盟针对碳交易市场开展了大量改革,例如,严格制定“自上而下”的总量制度,并每年以1.74%的速度线性折减排放限额;将拍卖作为配额分配的主要方式并纳入更多的行业和温室气体类型等。2018—2019年,碳交易价格持续上涨。四是减排加速阶段(2021年至今),从2021年起配额总量以每年2.2%的速度下降,同时大量设立投资基金以支持企业低碳创新和能源部门低碳改造。

疫后工业修复带来了大量的能源需求,伴随能源价格的走高,碳价一路攀升。总体而言,欧盟碳交易市场机制较为健全、交易品种丰富、市场活跃程度高。

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碳交易标的分为碳配额(CEA)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市场按参与意愿可分为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按标准化程度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分别对应配额的分配与交易)。

我国碳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整体采取先部分试点,再全国推进的思路,主要经历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2011年起,我国正式开启地方碳交易試点实践①。各地方试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的特点,对配额总量核算与分配方式进行先行先试;在配额分配上,各试点普遍以免费分配为主。交易标的方面,碳配额现货为试点的主要交易标的,上海等地已开展了碳金融衍生品的探索尝试;行业方面,主要以电力、交通、建筑、水泥等行业为主。

第二个阶段:全国碳交易市场于2021年启动,标志着我国碳交易市场从区域试点迈向全国统一建设,其中交易系统由上海负责,登记结算系统由武汉负责。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仅覆盖电力行业中年排放量达到2.6万吨的企业,以碳排放配额现货为主要交易标的,控排企业亦可在碳市场直接购买核证自愿减排量用于抵消碳配额,但抵销比例有上限限制。在初始配额总量核算与分配上,全国碳市场目前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基准线+预发放”的配额分配模式,并实行免费分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履约完成率为99.5%(按履约量计)。

目前,我国碳市场在仅覆盖电力行业的情况下,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后续还将逐步纳入建材、钢铁、有色、航空、化工等行业。但碳交易价格和交易规模相较国际水平差距明显。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市场为例,截至2022年,碳配额均价约为55.3元/吨,仅为欧洲交易市场价格的十分之一左右(见图1),说明国内环境交易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2022年交易额总计5.04亿欧元,欧盟交易额达7514.59亿欧元。

“双碳”战略目标下,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碳交易市场或将进一步发挥其政策属性功能。同时,以欧盟为鉴,我国碳交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预计我国碳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碳交易配额稀缺性提升。碳交易免费配额收紧、配额总量上限逐年递减。二是碳交易结构丰富化。碳金融衍生工具增加,碳交易品

种日益丰富。三是碳交易主体多元化。扩大碳市场所覆盖的企业范围,纳入控排企业外的其他机构,不断扩容市场交易主体。四是碳交易市场更活跃。碳交易市场可能逐步接轨国际,碳价格可能在某个阶段快速上行。

碳价格上涨具备扎实的现实基础:一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当前全球碳价仍处于低位,为完成《巴黎协定》目标,全球碳价格仍有上升空间;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完善、碳关税推动下全球碳市场加速融合,我国碳价有望与国际碳市场水平接轨。只有具有具备国际标准的碳交易市场,才能降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同时,碳交易相关法律法规将进一步完善,碳交易的覆盖范围、配额管理、数据质量、核算清缴将出台统一规定,相应的会计、税务、交易环节的法律支撑得到夯实。财政方面,碳税与碳市场相结合,碳市场的价格将成为碳税税率的重要参考;金融方面,碳金融市场将逐步发展壮大,碳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据估算,2025年,我国碳配额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碳交易市场发展对企业的影响路径

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逐步深化,碳价上升成为必然趋势,企业在制定投资策略时,需要将碳价纳入考虑范畴。碳交易对企业的约束激励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碳交易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

企业参与碳市场,需要报告碳排数据、配额清缴、公开交易及其他信息,并接受监管。从碳市场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看,碳市场交易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根据《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企业碳交易收支计入营业外收支;在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情况下,碳价的波动会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履约成本风险,进而对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企业需要设立专业团队负责碳资产管理,运营成本也会同步提升。据测算,欧盟电力企业购买碳配额成本已占企业经营成本的35%左右,可以预见,能源类大型企业碳排放强度高,受碳交易价格影响更大;而相当一批能耗高、效益低的中小企业可能会被市场所出清。

其次,碳市场的逐步深化将碳控责任压实到企业,使企业认识到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积极参与碳交易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比如,新能源车企特斯拉在2022年以前依靠碳交易累计取得了约50亿美元的营业外收入。另一方面,参与碳交易也会促使企业更加关注投资收益,可能会加大企业财务波动的风险。

碳交易影响企业的投资策略

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或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资力度。一方面,企业会结合碳资产的动态管理不断优化用能结构,加速低碳转型;另一方面,在减排压力下,企业可能会放弃生产部分碳排放较高但能给企业带来高利润的产品。稳步提升的碳价将为企业投资碳减排技术提供盈利预期,或将督促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研发、升级和迭代,以降低碳履约成本,少数企业通过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技术,也可以获取一些碳收益。相关环保资本支出会形成企业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促进其绿色创新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提高企业短期或长期价值。但同时,这些环保投资项目往往规模大、期限长,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进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企业融资压力增大。

对控排企业而言,能够通过碳市场交易,合理控制碳配额清缴履约成本,为企业低碳转型赢得时间;而非控排企业则可以通过碳市场获得额外投资收益,并鼓励企业加快减排项目的实施,进而促进锂电、氢能、碳捕捉等节能技术的推广。

碳交易影响企业的金融业务

当前,在国际上比较活跃的碳交易市场中,金融机构通过为碳交易提供资金支持、风险管理、投资咨询和交易平台等服务,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使碳排放权成为一种资产,具备较强的金融属性;同时,碳交易为企业的金融化提供了机遇和挑战。2022年,中国证监会公布了碳金融产品的行业标准,明确了碳期货、碳资产证券化、碳质押、碳托管等金融业务的发展方向。

企业参与碳金融业务,既可以对碳价的波动起到对冲作用,也能够提升资产配置效率,甚至可以利用碳价进行套利。碳配额作为新型资产,企业可通过期货、期权、信托、置换、质押、证券化等金融手段,实现套期保值、对外融资等功能。同时,需要提醒的是,高碳企业金融化行为将挤占实体业务的资金,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碳交易市场发展下的企业投资策略

如何根据企业的资源禀赋与技术条件,建立碳交易价值变现的闭环,是企业需要进行权衡的问题。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对碳资产的投资策略。

积极关注碳交易,强化碳人才储备

在“双碳”政策指导下,企业应该把目光投向全国碳交易市场,主动参与碳市场政策的研究讨论,积极提升资产配置的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未来,全国碳市场企业覆盖范围的变化,以及配额核算制度与分配方式的调整,均会对碳交易价格走势产生影响。企业需关注碳交易对其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等信用风险指标的影响。同时,日益升高的碳排放成本或倒逼企业进行低碳转型,企业可适时适需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链升级,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会出台更多针对碳交易的优惠政策,利用好相關支持政策和政府补贴,及时向监管部门反馈诉求和建议,有助于企业加快低碳投资布局。

同时,由于相关碳治理投入具备一定的“滞后期”,根据波特假说的创新补偿效应,企业碳治理投入会带来短期利益损失,只有当碳治理投入到达产生正向收益的“临界点”(见图2),才能获得正向的经营绩效。企业在低碳转型中应把控好碳治理投资与转型经营的风险。

碳交易制度下,国外上市公司专门设立了碳政策研究员、碳市场分析员、碳交易员等岗位,并将碳资产管理团队建设视为企业有效参与碳市场的重要保障。国内企业应重视碳人才的战略储备,加强碳交易人才、低碳技术人才、绿色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低碳发展策略、碳排放核算指南、碳资产开发、碳交易规则等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低碳管理素质和市场交易能力,为企业全面、有效地参与碳市场提供人才保障。

优化碳交易策略,加强碳资产管理

“碳资产”成为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之后的第四类新型资产,也成为企业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根据碳市场的政策法规、交易规则、交易流程和操作方法,并结合自身碳排放量、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及时制定和完善企业相关制度,建立碳交易团队,优化交易流程,更好地适应碳市场的发展。

对于碳交易市场,基于此,一方面,应重视碳价的走向及影响因素,强化对交易参与者、配额时效性、脉冲式政策、资产关联性、行业景气度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碳交易团队应制定明确的碳交易策略,充分利用碳资产价值属性及履约期间产生的机会,不断调整交易方式(包括集中交易、联合交易、长期交易、现货交易、远期交易、配额托管置换等)、交易节奏、交易价格,以增加交易黏性、提高交易效率,确保企业完成交易目标,提升碳资产收益。

为加强碳资产的集约管理,企业可尝试设立专业的碳资产公司或组建独立部门,全面负责碳资产的技术标准、核查评估、配额管理、投资交易、清缴履约、账务处理、信息披露等各项工作。对碳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内部碳价机制,为子企业分阶段设置碳管理目标,优化企业配额资源使用;二是统筹企业CCER项目开发与管理,推进碳资产开发;三是规范碳资产数据管理,并通过数据来源凭证、交叉检验等手段形成有点可测、有据可溯的碳资产台账,进而可对接碳市场运行流程,掌握碳交易过程;四是强化对碳资产价值的研究,包括碳配额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对企业生产、扩容的影响;五是以供应链思维布局碳资产交易渠道,与盈余企业、第三方渠道建立供应保障体系。

依托数智化改造,提升碳核算水平

对于碳资产的投资依赖于企业碳核算,而企业碳数据来源分散,碳信息没有统一的披露标准,如何对各类监测数据信息进行识别与分析,是当前开展碳核算面临的主要挑战。企业只有建立统一的碳数据管理平台,对碳数据进行全周期管理,实现数字碳监测、数字碳管理、数字碳投资,才能优化企业碳资产的管理流程、提升企业投资效益(见图3)。

在数字碳监测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数智化测算与管理体系确定核算边界、收集碳数据、选取测算因子,并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对碳流通数据进行校准和全链条管理,提高碳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数字碳管理方面,通过平臺的追溯分析、预测预警功能,企业可以识别碳配额或碳汇的重点管理环节,有效实施低碳改造项目、完成履约工作,从而在企业内部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节能降碳管理路径。此外,除了自身数据管理外,碳管理系统可与外部系统广泛建立数据连接,对碳市场进行有效跟踪分析。

在数字碳投资方面,通过数智化投资平台测算碳资产的价值趋势,为碳投资决策提供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支持;同时,建立碳交易模拟和对冲机制,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交易风险、提升资金和资源的分配效率、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建设集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于一体的数智化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数据管理、资产交易、碳信息发布的合理计划和整体调控,并通过全流程监控管理,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和投资经济效益。

探索碳金融业务,规避碳交易风险

在碳交易模式下,如果仅关注履约要求而忽视碳交易的金融属性,反而会增加履约成本、提升市场风险,导致“碳资产”变为“碳负债”。如何利用碳金融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运作方面经验丰富,积极参与碳市场,能够调节碳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减少碳价格波动,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同时,我国碳交易市场换手率较低,流动性不足,金融机构通过引入碳期货、碳期权、碳抵押、碳信托、碳托管、碳保险等金融产品,有助于保障企业碳资产管理的高效运行。

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金融板块或者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金融创新盘活碳资产:一方面,应结合自身碳资产情况,通过碳金融工具,例如远期、回购、保险或期权等,挖掘潜在投资机会,更好地完成交易目标;另一方面,利用“碳”信用进行融资,利用减排信用降低履约成本,既可以有效降低业务信用风险,也可以扩大绿色金融相关业务。

总结与展望

我国虽已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但还存在功能不完备、碳价不高、参与度不足、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可以预见,主管部门通过调整碳交易配额,优化交易方式,强化信息披露,将促进碳市场逐步形成有效的价格信号,进而引导各方高效地参与碳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完成碳履约和碳减排。

“碳交易”既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重大机遇。企业应该加强碳市场的政策规则研究,完善制度和团队建设,优化碳交易策略,寻求碳金融支持,通过数智化改造实现数字碳监测、数字碳管理、数字碳投资,进而适应全国碳市场的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中交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孙 爽

①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标志着我国碳交易工作正式启动

猜你喜欢
交易市场配额交易
实现“双碳”目标 需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大宗交易榜中榜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
交易流转应有新规
大宗交易
中外场外交易市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