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贯彻落实,在大力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劳育地位有所提升,各个学科中均蕴含一定的劳动教育素材,这为劳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历史课程中,应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加大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与态度,使其热爱劳动,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挖掘教材资源,渗透劳动教育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也发生重大变化,不断更新内容,蕴含着不少劳动教育方面的信息,不过以隐性为主,有待挖掘与落实。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着重分析与研究这些劳动教育素材,适当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主动接受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内容为例,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学思之窗栏目中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对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进行思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慢慢由北往南移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北方人口南迁的同时,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劳动技术与工具。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均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促使他们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与劳动人民的付出,使其树立端正的劳动态度。
二、创设情境,加大劳动教育力度
可将图片、视频、文字等有机结合,创设历史情境,加大劳动教育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劳动态度与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在学习“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古代农业生产劳动的视频,由此营造情境,提出问题: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有哪些?这些工具的基本构造与用途是什么?接着,在课件中展示古代生产工具,包括:石斧、石刀、石铲等石器,青铜犁等青铜器,铁斧、铁锄、铁锹等铁器,竹篮、竹筐等竹器,木铲、木锹、木锄等木器,陶锄、陶镰等陶器,骨铲等骨器。带领他们一起分析这些工具的用途、特点与演变,并学习古代劳作基本技能与要求。这样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勞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使他们认识到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使其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
三、善于利用历史人物,有效融入劳动教育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为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身上有着可贵的劳动品质,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为例,社会主义建设在十年探索中出现了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是著名的劳模,可介绍他的先进事迹:王进喜1923年10月出生,1938年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1960年带领1205钻井队来到黑龙江大庆,带领全队把60多吨重的钻井设备化整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把钻井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开钻时,由于缺水就带领工人到附近水塘破冰取水,用脸盆等共运了50多吨水,确保正式开钻。饿的时候啃几口冻窝窝头,困的时候裹着老羊皮袄打个盹。如此,学生能够学习历史人物身上优秀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慢慢形成优秀的劳动品质,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的来说,现代教育视角下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应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围绕劳动教育目标重新确立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有效的劳动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劳动情感,使其不断提升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