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新
湖北红安翔鹏青少年成长基地(下称“基地”)是集“专业、爱心、耐心、责任心”为一体的专门教育机构,是湖北省首家检校共建“未成年人观护基地”,也是黄冈市检察院“法治进校园”重点协作单位。基地创立十年来,本着“励志、成才、感恩、报国”的办学育人理念,注重用“情”感化、用“爱”抚慰未成年人心灵,努力实现“帮助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助推专门学校建设高质量发展。
基地对未成年人始终注重情理合一、重情循理教育:用合“情”尊重人性、顺乎人意,体现以人为本;用合“理”规范理顺人际交往的多样性﹔将丰富多彩、个体差异较大的“情”,提炼成抽象、逻辑化的原则。
一是注重情感交流。适时关注未成年人教育过程中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重视了解他们正常情感的内在性、外显性与隐蔽性,帮助他们认识自身存在的消极情感的不适当性,学会观察别人情感的正常反应和处理技巧;尊重和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其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情感特征;坚决克服“唯理智教育倾向”,积极倡导教师与学员实现“五同”,要求教师既满怀热情,又把握分寸;既真诚相待,又不偏爱;既严格管理,又人文关怀,切实增强情感沟通,拉近情感距离,使学员在接受教育中,尊严得到保护,身心感到愉悦。
二是注重情感关怀。基地人员坚持从自身做起,从自身严起,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主动转变角色,学会换位思考,融入学员生活。做到多一些理解沟通谈话,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爱护,多一些宽厚真诚的教育帮助,正确引导学员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加情感体验,调适生活节奏,改变不良习气。
三是注重心理矫正。与红安县人民医院共建心理矫正教学教研小组,聘请有临床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医生、心理专家担任兼职心理矫正老师,主导开展心理疏导、医治心理疾病等业务,帮助未成年人尽快治愈心灵创伤,为步入社会、开启未来创造有利条件。将心理咨询、情感干预、行为矫正作为专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每期接收学员的实际状况,认真制定心理咨询、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的教育实施方案。
四是注重情智教育。基地依据未成年人的性格特点,突出安排情智教育这一主要内容,充分利用红安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禀赋,专门组织他们学习先进人物事迹、阅读报刊书籍、参观烈士陵园、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邀请好的学员现身说法,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增加爱国热情,自觉接受教育与帮助。
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行为活动,加强法治精神培养,遵循教学实践规律,将法治教育同情感教育相融合,实现情理法并重、一体推进,更好地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一是加强宪法法律知识学习。侧重介绍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权利、义务,反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注重从学习民法角度,介绍与未成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以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变革需要;注重从预防犯罪角度出发,讲解刑法的概念、犯罪的构成以及我国刑法体系等内容,侧重介绍民事、行政、刑事诉讼程序,让他们明确“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违反法律规定会产生的后果”,懂得法律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守护神”,知晓遵守法律有益于社会全体成员,有益于增强社会规则意识,以养成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是帮助学员提高依法行事的能力。让未成年人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法治的价值、理念与原则,了解公共领域、婚姻家庭、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与制度。帮助未成年人学习依法维权的途径与手段,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并且具备证据意识、程序观念,养成依法行事的良好习惯。聘请黄冈市5名司法干警担任法治老师,定期给学员讲预防青少年刑事犯罪课,组织学员参加刑事案件庭审,集中观看普法宣传教育展板。
三是大力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未成年人理解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程序正義等法治思维,明确民主与法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拥护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坚定地支持依法治国方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
加强调查,找准问题。目前一些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生而不养,情感缺位。尤其是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关心子女的心情和遇到的困难。子女长期生活在远离父母、缺乏互动性照料的家庭环境中,大多缺少亲人陪伴照顾,在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引导、培养、开发不力。教而不当,情感错位。家庭教育复制和强化学校教育的内容,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独立性和特殊性;有家长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爱轻管的错误观念,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越俎代庖,情感越位。不少家长通过不断加大教育资本投入来增加孩子考入好学校的筹码,由父母代劳了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这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磨砺性格、锻炼能力的最佳机会。
基地教师和学员
明确主题,突出重点。一是明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职责。通过亲职教育的整体推进,既要帮助家长清醒认识到抚养与教育子女是伴随着生育事实而产生的人类的天然义务,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又明确要求教师帮助家长破除认识误区,更新思想观念,消除心理障碍,继承传统教育,维护家庭关系,增强亲职教育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二是明确亲职教育的范围。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父母作为社会成员,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引导家长从长远角度出发,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建设心灵品质,促进健康快乐成长,做到不偏爱、不溺爱、不宠爱。让家长接受亲职教育,使之明确追新求异并非丢掉传统,学会因需求变化做出调整,真正从根本上提升亲职教育素质。三是帮助家庭提升教育能力。基地注重将教育观念、养育知识和技能纳入亲职教育内容体系,引导家长从思想层面摒弃不适宜的想法和态度,不断形成科学的育子观、教育观、利益观和价值观。
着眼实际,探索新路。一是抓好自身学习。基地锚定家庭教育的“核心点”,带头抓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政策的学习。注重研讨交流深度,做到全面系统学、及时更进学、融合贯通学。突出查摆问题能力“关键点”,带头抓好问题检视和整改。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动党员干部深查实改,切实将学、查、改有机贯通起来。善于抓住党支部这个关键,搭设“连接线”,让党支部在学习法律政策中“唱主角”,调动党员学习积极性,形成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强化学习保障“约束线”,建立完善理论学习、业务评学评查制度,切实提升学习质效。二是丰富教育活动载体。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打造家庭教育服务品牌;设立家庭教师指导师岗位,针对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具体指导;积极协助社区开展“隔代教育”主题讲座,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纳入社区公共服务机制;走访涉罪未成年人家庭,帮助提高家庭教育的法治性和科学性。三是建立教学联系制度,坚持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教促研、教学相长,扎实推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广泛动员未成年人的家长积极参与诸如心理咨询、家庭指导等亲职教育学习。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家长提供灵活多样的亲职教育,鼓励家长与教师开展互动交流,围绕亲职教育存在的问题重点梳理、深入思考、专题讨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检察研究院)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