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人:孙桂平)
本组论文以“中华诗乐舞传统”“戏剧与小说关系”和尊崇姜夔、张炎等善音律词家的“浙西词派”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程度上均反映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唐应龙是研究礼乐文化的知名学者,《崩坏与复兴:中华“乐政”的历史演变逻辑》以“中华乐政文明”为中心展开讨论,提出并解释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礼乐之邦”为什么会被后人改称为“礼仪之邦”?二、乐政之乐,虽然与音乐有一定联系,但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技艺,而是政治兼容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三、以周代《韶》《武》、唐代《秦王破阵乐》、当代《东方红》等大型乐舞为例,指出政治借助“乐舞诗”等大型表演场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社会动员,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李思涯是研究《牡丹亭》的专家,《隔墙人唱〈牡丹亭〉》从文本结构、情的书写、心性教育、写梦传统四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与《牡丹亭》的互文性问题,对之前学界于这一问题的歧见作了澄清并提出了合情合理的学术观点,认为这一互文性提升了小说的文体价值,这一分析为阐释艺术作品如何影响文学创作提供了具体有效的学术案例。作者之前在国内著名刊物《读书》上已发表有《〈牡丹亭〉中杜丽娘之梦的叙述》,本文是对该文进一步拓展升华而形成的新论。刘深在浙西词派研究方面素有见解,成果丰硕,《论清代浙西词派之“词品”理论》系统阐述了清代浙西词派“词品”理论的建构,梳理了浙西词派“词品”理论的来源、形成、发展与变化,帮助读者理解这样一种词乐关系:当音乐形式从词体退场之后,其艺术旨趣仍对词体有着潜在的影响,这种音乐性缺席的在场,是词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