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

2024-01-31 12:41孔繁龙孔庆祝
克拉玛依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孔繁龙 孔庆祝

(1.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 昌吉 831700;2.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2020 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4.11 亿,其中汉族人口为12.86 亿,占91.11%;少数民族人口为1.25 亿,占8.89%。与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团结互助、广泛交往、和谐相处,繁衍生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共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团结奋斗,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质,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华民族具有团结协作的光荣传统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创造并秉持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光荣传统。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是各民族(部族)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彰显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向心力。1247 年,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蒙古汗国皇子阔端进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萨迦班智达从地区稳定安宁、民众安居的大局出发,向青藏高原民众发布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促成了地区安宁与民族和谐。“凉州会谈”成为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1840 年鸦片战争、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904 年西藏军民江孜保卫战,还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都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凝聚智慧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一桩桩充满民族团结力与民族凝聚力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不体现着中华各民族自古以来秉持紧密团结、不畏强敌,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民族气概。以上类似的重大事件,从根本上讲,并不是某一个民族(或部落)成员独自实现的,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该地区的全体成员不分民族、不分亲疏,义无反顾地主动参与,体现出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为保家卫国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谐共处的典范不胜枚举。633 年,年轻有为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束了吐蕃四分五裂的状况,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从与唐朝和好的诚意出发,派遣使者向唐朝求亲。唐太宗以中华民族“和为贵”意愿,将亲室女儿文成公主许嫁吐蕃。文成公主身负唐朝重托,历经千辛万苦,远嫁吐蕃。文成公主进藏,把当时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建筑、酿酒等技术传入吐蕃地区,还带来唐朝许多诗文、农书、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大大推进了青藏高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松赞干布积极主张并亲自学习汉语和汉文化,还多次派遣使臣和使团到唐朝学习。这些举措对吐蕃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吐蕃地区长期保持稳定发展。实践证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加速了吐蕃与唐朝多方面的交流往来,进一步加强了青藏高原与中原地区的友好关系,他们对汉藏人民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根本上奠定了青藏高原归属祖国的历史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②

二、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原理,充分肯定了中华各民族人民在中华民族走向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新中国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在1957 年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④党和政府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了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以法律形式加强和保障民族地区稳步发展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新中国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平等发展的理论与思想基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对民族地区全面实施扶持性政策,经济建设、民族教育、文化建设、科技进步、基础建设等方面显著进步,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现代意识有了质的飞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加强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开创性地实施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引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多年来,从大江南北到雪域高原留下了总书记考察的足迹,他心系民族地区群众基本生活、医疗保障、居住条件、子女教育、生态环境等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发表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实的讲话指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谆谆告诫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据相关报道,我国新疆、西藏、内蒙古地区2011 年生产总值共为21 576.36 亿元,到2021 年生产总值共为42 178 亿元,增长51.12%。⑤截至2022 年底,新疆农村公路总里程达约15.1 万千米,较十年前新增4 万千米。西藏2011年底,公路通车里程为6.31 万千米,到2022 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14 万千米,十年间增加了5.83万千米。其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同样得到全面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同样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多民族地区幼儿入园率、儿童入学率、小学保持率、中学升学率都得到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在校各类学生占全国在校学生数的比重逐年提高,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这些成就的取得令人振奋。

三、新时代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祖国强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战略方针、实施步骤、具体措施等方面作出伟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话和讲话中反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告诫全体干部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从多角度、多方位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⑦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各族人民只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起来、树立共同信念,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思想渗透与破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各民族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⑧。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思想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论述,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夯实思想基础。

(一)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思想基础

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具有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各民族平等相处、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保障少数民族合法利益、促进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综合发展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⑨同时,党和政府针对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性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中央倾斜性政策扶持、内地对口援助的策略实施,多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非遗保护、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等都得到很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民族教育、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小康社会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国家财政投资向民族地区倾斜力度不断加大。2016-2018 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安排民族8 省区1 133.1 亿元,占全国总投入的43.9%,为民族地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2018 年,中央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三区三州”(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这是党中央针对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施的特殊政策。四川大凉山村民整体搬迁新居,结束了祖祖辈辈出门攀爬悬崖梯的历史。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包含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无不包含着内地发达地区的慷慨援助,无不凝结着民族团结的力量。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从历史发展进步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与英明,真正理解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自觉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⑩我们要将党的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贯穿于全民思想教育的全过程,突出强调民族共性,淡化民族个性,突出民族平等性。

(二)加强依法治国理念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

法律是一个国家全体公民必须自觉遵循的行为规则。从普遍意义讲,法律最基本的作用:一是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二是实现公平、公正;三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是褒奖正义,惩治邪恶。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稳步推进。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全面实施依法治国。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⑫要加强对全民依法治国理念教育、法律常识教育、民主法治本质教育,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⑬的要求,在全社会开展系统的、深入细致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体公民做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践行者。一要不断学习法律法规,学法懂法,不做法盲;二要深刻认识到作为具有自主法律行为能力的公民,必须具有强烈的法治理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要尊崇法律,自觉树立法律至上意识,特别在涉及国家大局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四要严格遵守法律,把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规范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五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基础性工程。

(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根基

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堪称人类典范,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战胜一切自然灾害、战胜一切外来侵略、取得各项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指出:“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⑭他还指出:“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⑮要在全体公民中重点加强“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教育人民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团结互助、互相依靠、互相协作、交往交流、共同进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信念。进入新时代,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现实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我国历史上充分体现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和谐发展的典型案例教育,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⑯的指示精神。在今天,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取得胜利的典型事例很多。2010 年4月14 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正在国外出访的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取消了部分访问日程提前回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4 月15 日下午到达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慰问各族群众,指挥抗震救灾工作。4 月18 日,胡锦涛主席前往玉树地震灾区,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捐款捐物活动,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海外侨胞都尽自己所能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截至2010 年6 月,全国共接收青海玉树地震救灾捐赠款物80.74 亿元(其中捐款73.04 亿元)。⑰玉树震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今天,一个充满时代气息、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玉树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充分体现新时代民族团结之典范,其中蕴含着党中央的真切关怀、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在危难时期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共度难关的民族精神。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强立国根本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爱国英雄:戚继光、文天祥、岳飞、林则徐、左宗棠等,都是爱国护国的历史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⑱在2015年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⑲2019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⑳这些论述为新时代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持久、系统化地开展,要使全体人民深刻认识到伟大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共同家园,是中华民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广阔舞台,祖国是全体人民的坚强靠山。历史事件充分证明,只有国家强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当今,凡是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期盼全世界人民和谐相处,共谋发展。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强权政治和霸权图谋始终存在,很多国家依然战火连连,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对无辜百姓的生活和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我国党和政府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在世界各地我国公民遇到危难之时,祖国就是人民最坚强的靠山。2011 年利比亚发生内乱,我国政府利用九天八夜的时间,从局势动荡的利比亚撤出35 800 多名中国公民,创造了中国海外公民撤离行动史上的奇迹㉑。2015 年也门发生内战,我国政府及时撤出600 多名中国公民。2023 年苏丹发生军事政变,我国从苏丹安全撤出1 500 多名中国公民。其中,2011 年利比亚撤侨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对此,当时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移民组织官员称赞道:中国如此迅速、高效、有序的大规模撤离行动,是中国综合实力的体现;中美洲议会副议长哈辛托·苏亚雷斯评价:此次行动彰显了中国政府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力和中国人民互助奉献的精神。实践证明,党和政府以人民利益为重的举措和能力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负责于人民的政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高度赞扬。这样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使每一位国民深深感到祖国的伟大与强盛,深深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习近平总书记说:“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㉒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强大是国民扬眉吐气的基本前提,国民应当自觉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是我们新时代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方针。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践行者,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㉑中央人民政府网www.gov.cn.

②人民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年版,第6 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363 页。

⑤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

⑥⑩中国政协网http://www.cppcc.gov.cn.

⑦《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2 页。

⑧党建网baijiahao.baidu.com.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年版,第9 页。

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 页。

⑫《党的十九大报告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 页。

⑬央广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

⑭国家民委网站www.neac.gov.cn.

⑮⑯⑲中国青年网pinglun.youth.cn.

⑰新华网2010 年6 月21 日电,记者卫敏丽。

⑱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

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年版,第3 页。

㉒央视网http://news.cntv.cn.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