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婧 宋崇标
上海体育大学,上海 200438
李小龙(Bruce lee),美籍华人,1940 年在美国旧金山三藩市东华医院降生,取名为李振藩,其意“名震三藩市”,乳名叫细凤,身高173cm,体重64kg,祖籍在佛山顺德均安,逝世于1973 年。李小龙一生有很多头衔,世人称颂其为国际功夫巨星、武道哲学家、一代武术宗师、截拳道的创立者以及世界武道改革的先驱者。他是世界公认的20 世纪英雄与偶像(唯一入选的华人),首位将中国功夫传遍世界并且成功打入好莱坞的华人,与此同时也是唯一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 世纪的英雄与偶像”的华人,他不仅是脚踏武学和电影两座高峰的世纪巨人,而且还是一个哲学诗人。对于中国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李小龙可以说是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并且在全世界所能拥有的功夫迷和影迷不计其数,Kung Fu(功夫)一词因他而载入英文词典。作为电影与武学两座高峰齐驱并驾的超人,他的电影及人生中可吸纳和传扬的武术文化迄今仍然是如禾如稻的。
成名前,李小龙在儿时及少年时期参演了《雷雨》《人海孤鸿》《细路祥》《慈母泪》《人之初》等共计22 部粤语电影,这也为后来李小龙巨作及演艺道路夯实了有益基础。1959 年~1971 年,李小龙在美国参与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1966 年《青蜂侠》中李小龙作为男二号饰演青蜂侠的助手兼司机名叫“加藤”,《青蜂侠》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共30 集,每集时长30 分钟,剧中展现了他高强的武艺,和青蜂侠一起锄恶惩奸,片中呈现了出色的演技。此后,很多美国制片商都陆续邀请他参与电影的拍摄以及客串演出甚至担任武术指导。《青蜂侠》当时在全美广播电视频道的黄金时间段播出,李小龙在该影片中虽然戏份非常少,但凭借着敏捷而潇洒的身手,成为全剧极为引人注目的焦点。1969 年李小龙在电影《丑闻喋血》(雷蒙杰多原著 《马洛》改编而成)中,饰演的是一个东方职业杀手,与剧中的正面人物即主角神探马洛展开了生死搏斗。继《青蜂侠》之后,不少电影公司邀请李小龙拍摄影视作品,但由于当时华人在美国地位低下,接到的每个角色不是抬不起头来的华人就是要演绎反面人物,故都被李小龙断然拒绝。1970 年李小龙辞别美国的家人踏上了回香港的发展之路,也是梦想启程之路。李小龙先后在香港电视栏目《欢乐今宵》和《金玉满堂》中得到了很好的展演机会,让他一显身手。随后李小龙在1971 年7 月12 日受到了香港嘉禾电影公司总裁邹文怀赏识,参加拍摄了回到香港以后第一部国语电影《唐山大兄》并担任男主一角。在片中饰演的“郑潮安”前去泰国曼谷的一家制冰厂工作,这家制冰厂老板实际身份是一个贩毒分子,工作期间“郑潮安”与其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唐山大兄》在1971 年10 月30 日正式公映以后,影片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电影票房历史的最高纪录,高达320万港元,李小龙在一夜之间红遍东南亚。“李小龙时代”由此正式开始!电影史上的李小龙神话也由此产生[1]。李小龙回港后的第二部电影《精武门》在1971年12 月完成拍摄,电影讲述了李小龙饰演霍元甲的弟子“陈真”。影片中他砸烂了抹黑中国人“东亚病夫”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匾牌,自此以后树立了李小龙在人们心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同年,共13 集的电视剧《盲人追凶》,李小龙客串了一名盲探教练,教授盲探学习武术,在影片中首次发表了他的截拳道理论,进而阐述了对武术的理解以及他的武学思想。李小龙在1971 年12 月29 日创立了协和电影有限公司,并开始筹拍构思已久的电影《猛龙过江》。电影《精武门》在1972 年3 月公映后又一次震动了香港,票房以440 多万港元再次创造了新的纪录,与此同时还荣膺了台湾影展金马奖的“最佳技艺奖”。同年5 月4 日,《猛龙过江》在罗马开拍外景,这部作品是其自创办“协和电影公司”之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自己创作、导演并且主角出演的一部作品。故事中赶赴意大利的青年“唐龙”智战骚扰餐馆的当地黑帮,展示了出神入化的中国功夫。好莱坞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在1972 年11 月23 日与李小龙签订了全世界发行的功夫片《龙争虎斗》的合同。李小龙在好莱坞中出演主角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龙争虎斗》,片中李小龙除主演并兼任武术指导外,同时还兼顾于制片、摄影、灯光、道具等多方事务,他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格并且对动作完成度的要求也是极高,这种紧张感同时也压在了当时片场的每一个人的身上。这种对任何事物都报以认真、较真、寻真的态度,是李小龙电影能够取得成功并成为经典的要素之一。如此紧跟其后,经过半年紧张艰苦拍摄和制作的《猛龙过江》在同年12 月30 日正式公映,再次创下了530.70 万港元的最高票房。其后1973 年初《龙争虎斗》上映后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使得李小龙从一名香港明星,一跃而晋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巨星。同年被香港《华侨时报》评为“十大影视红星”。奈何飞龙在天,天妒英才。1973 年7 月20 日下午,李小龙在女友影星丁佩家中突然不适晕倒,被送往伊丽莎白医院抢救,晚上11 时许,不治辞世。享年32年零8个月。原本计划在1972年9-11月拍摄的《死亡游戏》,其中还有美国NBA 篮球巨星贾巴尔以及多国明星一同参加演出,但后来由于李小龙先生的不幸逝世,该作品还未完成拍摄便残忍的与观众天人相隔。李小龙就像一道划破天际的闪耀流星,光芒照亮了整片天空,怅然昙花一现,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武术礼节中“礼”即礼数、节即为“气节”。礼节在本意上是个人对人或神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其涵盖了语言形式和动作形式。武术礼节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本质上的关系,将儒家和佛家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前人有云“学艺先识礼,习武先明德”,强调习武之前要把武德放在首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仁”“礼”“德”等伦理思想,对习武者进行道德的引导。于是乎可以见得,武礼在习武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一环,讲究的是人们在学习武术技法之前,武术礼节的学习应当摆在第一要位[2]。《龙争虎斗》中李(李小龙饰)与敖加达约见于比武场,比武开始前,李向敖加达以鞠躬礼作为对对手的尊重,此礼虽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武礼(抱拳礼),但此举却是武德武礼使然,这一幕也正是体现出了武礼先于武技。行礼,首先包含了对对手的尊重、请教、学习、切磋的表达,其次也是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同时侧面体现了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涵养和格局,意为人格修养与道德完善,要作为人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中国文化注重高尚、谦逊、和睦、不抢、不争,中华武术讲究点到为止、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与传统文化重视“理”、讲“理”相符。武德则是中华武术的“礼”的体现[3]。在电影《猛龙过江》中,杀手与唐龙打斗现场时,唐龙手中的飞镖本可以一击毙命,但最后飞镖还是落在了杀手的胯骨处,并没有伤及要害取其性命。以及《精武门》中前往虹口道场报仇的片段也有所体现,对于无辜之人,陈真(李小龙饰演)并没有要伤及无辜的意思,讲究的是以理服人,该是谁的因就由谁来承担果。在电影《猛龙过江》中唐龙(李小龙饰)对阿坤提出“为什么不一起学习空手道”的质疑,阿坤表示了对于外国拳术的不屑和抵触,紧接着唐龙回答道“哎,不管什么门派不门派,只要能够灵活操纵自己的身体,在动作上技法上能够随心而动一心一意的尽情表达自己就可以了”。片中传递出了李小龙对于武术文化多元包容海纳贯通的武学理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屈服、顽强拼搏的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漫长发展,中华民族遭遇多次外来威胁,每每濒于救亡图存之际,凭着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民族精神,无数次从低谷中爬起,于危难之中获得新生,中华武术正是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4]。影片《精武门》中陈真喊出:“精武馆的人绝不是病夫”!这句话是在陈真踢馆虹口道场之后的霸气呐喊。影片播出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这句话的出现不仅在当时响彻世界,同时也透过电影体现出了作为中国人应当拥有的民族气节。将习武技艺凝华成为自我提升的门径,修炼武艺,把困难当作一种磨炼,锤炼意志,培养自强自信的精神品质。
图1 影片《精武门》 剧照
在中国武术的电影中“武”的展现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其根据不同角色的打造、故事情节的线路和传递影片的主题都体现了“打”的理由和“打”的方法。武打镜头既是影片剧情讲述的高潮,也是武术技法演绎的观影极点[5]。李小龙系列电影中对于寸拳、李三脚以及高踢腿法的运用可以说是行云流水、切换自如和灵活转换,尤其是高踢腿法,其快速凌厉的腿法令对手见其丧胆、落荒而逃。当然,李小龙的寸拳也不甘示弱,寸拳是咏春拳的拳法之一,寸拳的发力方法,在于目标一寸之间甚至更短的距离上向攻击目标突然爆发。寸拳要求拳须在极短距离内发出最大的爆发力。最值得炫耀的是李小龙远近闻名的“李三脚”,李小龙在实战中运用连环三脚攻击法时,全然没有固定的招式与打法,全部凭借腿感随机而发。在《猛龙过江》唐龙与罗礼士的对决中有所展现,一开始是一招一式的对打,唐龙处于弱势,一直保持防守状态,无法主动进攻,但是几个回合过后,唐龙凭借“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的理念体现了“李三脚”随机而发的精髓。
图2 《猛龙过江》剧照
在1967 年7 月夏,李小龙将自己研创的武术体系正式命名为“截拳道”。截拳道英文直译过来是Jeet Kune Do。“截”就是半路拦截或者潜步接近的意思;“拳”指拳法或风格;“道”则是基本的招式与方法。
图3 李小龙对武术的理解
李小龙在传授截拳道功夫时,设计了一套规范动作,其中包括:脚法、手法、步法、擒摔法、消截法、闪避、反击、回刺等几十项。截拳道有三大要素,一是效率:速战速决,最理想的状态是一出手就可击倒对方,不必鏖战,更忌拖泥带水;二是直觉:一个人在实战中,不是按师父传授之法按部就班攻击闪避,而应该是求生的本能随机应变从而左右他的行动;三是简朴:李小龙很忌讳不切实际的花拳绣腿,他认为套路招数应当极致简化,最好就是一拳或一脚就能够解决打斗。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截拳道都是以创新的步态发展着中华武术,以其别出心裁的形式与作用流淌于世界武术的汪洋。它在承袭着中华武术精粹的同时也体现了武学发展道路中对多元化养分的汲取[6]。包罗万象的截拳道,在他看来中华武术是没有门宇派别之分的,任何拳术只要勤勉练习,即可融会贯通。
李小龙在《猛龙过江》中的武打场景通过对武术器械的运用,为其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观赏性。电影中唐龙在餐馆外无人之地与黑帮进行搏斗时,首先使用的是长棍攻击,打斗中运用了拨棍、抡棍、戳棍、扫棍、盖把等棍术技法。棍术又称棍法技击、棍法实战术、棍技、棍道等,它是组成中华传统武术的一部分且日久岁深,追溯至我国远古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中可见其由来。记载中棍曾经被称为“殳”“棒”“梃”“杖”“条子”“鞭干”等名称,到了明朝后称之为棍,属于武术长兵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竭,人们经常学习棍棒之术用以防身,而棍棒技术甚至作为军事战争时常备的武器,棍棒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常用生产工具(挑水、挑柴等)和民间社会作为防身、自我保护、护卫财产最简单实用的防卫兵器。使用棍术打斗的场景在电影《龙争虎斗》中也展现出了同样精彩的影像。
图4 《龙争虎斗》剧照·长棍
在电影《龙争虎斗》中出现的第二种武术器械——双节棍。双节棍又称二节棍、二龙棍、两节棍。其前身可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的农具“连枷”,双节棍本身是属于短小精悍、便于携带的,再加上它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杀伤力,以至于在挥动起来以后其一端的落力点能够产生出1600 磅的力,而现实生活中人的颅骨受力极限在200kg ~500kg,所以当脖子被双节棍的铁链或绳结缠住,将人绞死便是易如反掌的事。在(图6)中可以看到李小龙在影片中秘密基地奋战打斗的镜头,帅气挥舞着双节棍与歹人展开殊死搏斗,出手精准快狠,一棍便能放倒一人,可见其威力之大,可以说,双节棍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李小龙功夫电影的巨大成功。
图5 《龙争虎斗》剧照·双节棍
李小龙在影片中秘密基地奋战打斗的镜头,帅气挥舞着双节棍与歹人展开殊死搏斗,出手精准快狠,一棍便能放倒一人,可见其威力之大。可以说双节棍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李小龙功夫电影的巨大成功。武术器械给李小龙作品里的打斗剧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镜头传达了武术的冷兵器文化,在打斗场景中,针对不同的对手、对手数量、周边环境的考量等因素从而灵活更换多种器械运用。《猛龙过江》中唐龙(李小龙饰)与陈清华(女主角)一起开门回到家时遇到了黑老大派来的杀手,当杀手正准备起身带走二人时,危急之际,唐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个飞镖直接扎在了杀手的手上,面对远距离进攻,李小龙果断使用飞镖予以回击。中国古代飞镖的名称较多,形制多样。飞镖又称为脱手镖,是指在不借助外力以及其他辅助器具时,直接将镖从手中甩出,结构主要是由镖头、镖身、镖柄以及装饰部分组成,飞镖普遍长12cm,身重约0.3kg,也有长度和重量超过这个范围的形制,练习这类镖的人其腕力势必要加倍的大于常人[7]。影片中李小龙不仅仅使用单一的武术器械来传递武术文化内涵,武术器械的多元性更加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电影中的李小龙通过对“武”的演绎传递武术文化,相辅相成间“功夫”的印记也便成为李小龙独特的身份象征。在其电影中通过不同镜头的直观表达,形象且生动地展现了武术的肢体演绎、以武传神以及武术技法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体现了武术文化与哲学思想相融合的同时也映现了武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李小龙通过运用不同器械的对抗场景,展现了中华武术兵器的多样性,丰富了其在荧幕中给人的不同的视觉体验,更充分展露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展现其观赏性的同时,李小龙透过镜头对拳法的演绎与自我表达体现出道家文化的思想底蕴。通过影片中教授武学以及武学理念的输出等场景,将以“无法为有法,无限为有限”和“真诚表达自我”的思想融入武技中,赋予了其电影更深层次的表达,巧妙地戏剧化场景,耐人寻味武术深意。李小龙的精神在于他对人生的理解与表达,他用他的一生来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寻自己所理想的心之所向,在这个过程中尽情挥洒个性、张扬自我、感受自我,永远遵循内心而不失进取,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感悟天地的智慧融入到对武术的学习中。武术本身就有其独特的精神与魅力,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达到精神与物质相和谐的追求。李小龙系列电影透过镜头,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惊艳绝伦的武艺盛宴,其中还糅合了对道家思想的理解、禅宗文化的理念、东西方思想的碰撞,把对多种文化的认识融会贯通于武学之中。
在广阔而纷繁的世界,百鸟争鸣,万木争春,总有一些英名,成为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某一种文化、某一价值理念的典范与代言人。试问谁人能够代表优秀的中华武术文化?众星璀璨,然独具风采和人格魅力的李小龙是承启这重要使命的理想人物。中国元素是世界格局中不可轻视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发展、构建和谐、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背景。李小龙作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他的武艺、演技、文化影响力以及自强不息、 永不言败、刚强坚毅的意志品质,通过其艺术形象的塑造展示出中华优秀文化中武术文化的神奇魅力,树立中华文化的优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