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凡,王瑞华
(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服饰作为人类必需之“衣食住行”的首要元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是装饰和蔽体,更有审美表达、社会缩影、彰显地位以及文化承载等具有社会性质的作用。鄂伦春族包袋作为鄂伦春族民族服饰中的代表性组成部分,通过其强烈的风格和图形纹样,传承了鄂伦春族千百年来的文化和精神,能够承载该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词义出发对文化认同的条件加以讨论,文化获得认同的条件是在差异性中寻找普遍性,即获得共性。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而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加快,促使文化之间的交融也变得更加普遍,通过文化认同的力量能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建设。本文根据文化认同理论中本民族认同、多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理论体系对鄂伦春族包袋的发展价值进行论证,探寻在创新设计中可延续的价值,为后续的包袋创新设计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从包袋的多重价值中我们沿路探寻,可以了解到鄂伦春族人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审美偏好等特性。鄂伦春族包袋的多重价值集中体现在四点: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
首先,必定是极具代表性和正统性的文化,才能为本民族所认同,才能作为鄂伦春族文化向外传承发扬的基石。鄂伦春族包袋多种多样,融入鄂伦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鄂伦春人的智慧造物能力,也反映出鄂伦春人的民族信仰和民族情感。通过鄂伦春族包袋所蕴含的价值体系能够唤醒本民族的历史记忆,使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从而得到民族内部的强烈认同感[1]。
其次,在构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相似生活环境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某一民族文化的认同。根据历史文献、考古发现,黑龙江各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黑龙江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相近,在民俗和文化中也多有相似之处,例如:桦树皮制作技艺是鄂温克与鄂伦春两族共有的非遗项目;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的服饰纹样上,多出现受萨满文化影响的图案和信息,这是由于这些少数民族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等。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近年来创办“美美与共”少数民族服饰展馆,以传统服饰为纽带,促进黑龙江少数世居民族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
最后,满足中华文化认同是构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一个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底蕴、深远的影响力,以及与现代价值观相匹配的特质,才能够对凝聚中华民族力量、促进各民族情感起到正向作用,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部分。
由于鄂伦春族的生活环境和狩猎文化,其传统包袋的原材料大多来源于自然,并且鄂伦春人喜好在制作中保留材料原本的形态和色彩,再使用刺绣、剪贴、拼刻等技艺对包身加以装饰。兽皮口袋在鄂伦春被称作“库地”,原材料主要是打猎获得的狍皮,这种材质的包袋能够帮助鄂伦春人御寒,具有结实柔软、轻便耐用的特点;桦树皮包的原材料桦树皮则是取自兴安岭地区的山上,具有易获得柔软易塑形的优点,制作出的包袋轻便抗摔打,并且防水防潮;布面包袋则是由于历史进程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货物流通,因此原材料更为丰富,出现了精美的布面材质和刺绣装饰。鄂伦春族包袋的造型外观也往往服务于实用功能,比如包盖大多大过包身,这是因为在常年的外出打猎和迁徙过程中,硕大的包盖可以保护物件不易掉落受损。无论是何种原材料,鄂伦春族妇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造物智慧和生活技巧,选取合适的材质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包袋,充分适应鄂伦春族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各民族之间出现了商品交易,同时又积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往来,棉布、绸缎和棉线、麻线、彩色丝线等材料逐渐传入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为鄂伦春族包袋的装饰提供了更多原材料,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鄂伦春民族服饰的审美价值。
心灵手巧的鄂伦春族妇人能够巧妙利用原材料的色彩差异,对包身进行搭配达到装饰的效果,并且多用纹样和流苏进行点缀,增加趣味性,体现出鄂伦春族包袋所蕴含的审美价值。鄂伦春族包袋常用的纹样图案是以套色剪纸的形式用于包袋表面,色彩明亮轻快,富含美好寓意。历代鄂伦春族人创造了许多纹样图案,这些纹样多取自鄂伦春人对于自然万物的抽象表达,能够代替文字传递美好的寓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即使在后来的发展中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鄂伦春族的包袋依旧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审美取向,因此民族文化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民族文化和手工艺的传承中,事物所蕴含的情感是维系其中发展的纽带,鄂伦春族的包袋往往具有独特的情感意义。以烟荷包为例,它是一种鄂伦春族男子外出打猎干活必备的烟具,多是“花瓶”或是“葫芦”形,以刺绣和皮穗子、流苏做装饰,佩戴在腰间。烟荷包是妻子为丈夫所做或是未婚妻送给未婚夫的爱情信物,多绣有象征爱情的纹样,以祈求丈夫外出打猎平安,因此制作十分精美;在鄂伦春族女儿嫁娶之时,家里会为她准备好带有南绰罗花的针线包和桦树皮盒一类的嫁妆。南绰罗花在鄂伦春语中意为“最美的花”,象征忠贞、纯洁的爱情,将这种针线包和桦树皮盒在新婚之夜放在新人的床铺里侧,意在祝福新人夫妻生活幸福爱情美满。
鄂伦春族传统包袋所蕴含的手工技艺、审美价值也为我国民族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也与现代价值观不谋而合。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孟金福老人在取桦树皮时十分小心,不会伤到树干,这样第二年桦树皮就会重新长出来;鄂伦春人的狩猎习惯也一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野猪只能冬天打,春天熊在下崽不能猎杀,每年四五月份才能打鹿茸,狍子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打的……但是此后外来移民野蛮的打猎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保护兴安岭的动物资源,在1996年鄂伦春族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了全面禁猎,鄂伦春人正式放下猎枪“弃猎从农”[2]。这些关于取材和狩猎的规则是鄂伦春人在兴安岭的山林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生存中摸索出的,不破坏生态平衡、符合大自然客观发展规律的生存智慧法则。正是因为鄂伦春人对自然的感恩之情,使得他们在极其严寒艰苦的环境下依旧能够发展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与当代的绿色环保价值观不谋而合,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构建“绿水青山”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通过对鄂伦春族传统包袋的历史发展、制作过程、文化价值等进行实地调研和线上研究,将资料进行整合后,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创新性的包袋及相关文创设计创作方向。
在进行民族文创类产品创作时,需要做到文化带动产品,产品宣传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好的文创类产品需要将民族背后的故事讲好,使消费者能够清晰地获取文化知识,通过直观的形式了解民族文化及精神,这就需要强调文创类产品中文化的可读性。在对鄂伦春族包袋进行创新设计的时候,需要深入挖掘每一种包袋类型、纹样图形等背后的故事,通过创新设计方法和视觉形式将文化故事表现出来,或通过文字、图像等其他形式补充,把文化故事讲好,使消费者能够直观地了解产品的文化背景[3]。因此在做到创新创意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文化内容的原真性和趣味性原则:原真性能够保障文化宣传的教育意义,在鄂伦春族包袋创新设计中需要避免因文化解读不透彻而导致的文化误导和曲解,满足了创新设计的根本目的;而趣味性能够增加消费者对背后文化故事深入了解的兴趣,在设计实践中可以通过强调产品的互动性、增加情感价值、添加使用方式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文化宣传和促进文化认同的目的,实现鄂伦春族创意包袋的教育意义[4]。
在创新性的包袋及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不同系列的包袋产品之间也应当具有统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通过强化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创产品品牌形象,以及规范文化输出的形式,能够避免产品之间风格混乱、良莠不齐的现象,也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5]。在打造民族品牌形象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品牌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例如故宫文创品牌的文创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具有信服力,是因为品牌本身就能够给产品带来更高的价值增值。通过打造同时具有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的鄂伦春族本土的民族文创品牌,能够促进创新包袋系列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从而进一步达到实现文化认同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鄂伦春族包袋的创新设计及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产品中文化的原真性及可读性,以及能够延续具有完善品牌标识体系的系列化产品,从而加强辨识度,增加品牌影响力为产品增值。在满足以上原则外,还需要注意:有研究表明文创类产品的实用性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后后悔心理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将产品的实用性与美观相结合;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结合年龄、心理、需求来进行产品的外观设计,保证产品的审美价值;增加产品的互动性,在使用时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6]。以一系列产品为鄂伦春族包袋及其他相关文创产品奠定良好基础,为鄂伦春族文创品牌的价值提升提供保障。
鄂伦春族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民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因此在器物方面尤其是服饰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鄂伦春族所蕴含的独特的狩猎文化、兽皮文化,少数民族所信仰的萨满文化和节日习俗,还有桦树皮技艺等多项非遗项目,都能够在鄂伦春族的传统包袋上得到体现。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提到:“定居,像一道线划开了鄂伦春人的过去和现在。”老一辈鄂伦春人在精神上与山林那种无法割舍的天然情感与后生们在现代文明的生活中对山林的漠视、好奇和无奈[7],造成了巨大的无形沟壑。
由于鄂伦春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体系,并且具有在发展过程中属于直过民族这一特殊的发展情况,导致其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受的冲击更为严峻,因此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在关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问题中,有学者提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从文化认同上表现出来[8]。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8]。从以上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选择鄂伦春族包袋作为实现文化认同的载体是可行的。首先,鄂伦春族包袋对于本民族文化而言具有鲜明的代表性,通过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能够加深本民族的共同记忆,加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其次,由于附近地区民族相似的生活环境和习俗信仰,传统包袋的外观和用途也具有相似的特点,能够成为联系黑龙江少数民族共同体的纽带。最后,传统包袋中蕴含的影响力深远、与时代共进的价值观,能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因此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鄂伦春族包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能够形成并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反之能够帮助鄂伦春族文化更加持久的发展,为鄂伦春族包袋带来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鄂伦春族传统包袋所体现的原始的美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其涵盖的材质、色彩、纹样等特点都极具艺术感染力,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下民族文化的发展推进。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团结一致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为前提,传承和发扬各少数民族文化,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探寻的必要道路。以文化认同路径推进鄂伦春族包袋的创新表达,提炼文化认同下民族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能够为其他民族文创产品创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