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探讨

2024-01-29 05:00冯娟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31期
关键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财政

冯娟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财政局,江西 萍乡 337200)

进入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政府对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也与日俱增。为了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体现出来,事业单位应该着力改进当前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究并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进程。客观上讲,随着阳光政务与“放管服”相关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效率与效果既有政府有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也有技术与观念上的可行性。

事业单位应该对现有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最新的政策与规定提升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效率,以此来更为深入地探究如何制定财政资金相关的管理策略,最大限度提升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达到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最大化的目标。

一、事业单位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职能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是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最直观的作用是能够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从而为资金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辅助,保障事业单位能够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保障事业单位的专门工作或专项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也体现了事业单位对于精细化管理思想和模式的探索,能够为今后的单位的发展与行政效能提升提供必要的经验积累。

(二)有助于发挥各级财政资金效益

事业单位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或主责机构提供全面和具体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将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进行梳理,杜绝专项资金擅自改变用途或者不按规定流程开支资金等情况,使得下达专门项目或专项资金的相关单位、部门更好地掌握对应的各项专门工程的进度和实施状况,有助于上级部门或财政部门对相应的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

此外,事业单位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可以从主观上提升事业单位领导以及各级员工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认识,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不断摸索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严谨性与实效性充分体现出来,构成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多维度监控机制。

(三)有助于降低事业单位债务或财务风险

新时期,国家对于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逐渐增加,例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更是大力投入专项资金,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解决了“三农”问题。又如对于部分科研单位由于重点课题也有不同来源的专项资金,对促进我国科技的创新创造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如果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则无疑会增加地方债务或者加大科研单位的经济负担。从这个角度讲,事业单位聚焦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能够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得以保障,并将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进行提升,从而大幅度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的专项资金配置与高效使用,不仅有效改善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条件与项目投入限制,也有助于减少事业单位乃至政府的资金需求,从根本上降低了政府债务风险或单位财务风险。[1]

(四)有助于带动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强化也意味着规范化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得以贯彻和落实,具体来说就是专项资金使用的范围更具有精准性,使用流程更为规范,使用效果更为高效。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专项资金对应的相关工作必然是其重点工作,故而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一方面不仅实现财政资金的价值创造,另一方面更能体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与工作质量。因此,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将促使事业单位制定资金管理与使用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权限与流程,增强干部职工的合规意识,使得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整体得到提升。

二、改进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明确事业单位对资金管理的专项制度和落实细则

事业单位应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相关法规、制度以及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的相关制度与实施要求,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基础性条件。

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对资金分配使用环节构建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将资金的具体使用要求和分配的标准作为最基础的参考依据,仔细梳理相关政策对应的有效期限和财政资金的支出用途,进一步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方法与扶持方式,通过更为严谨的落实细则,来充分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规范化管理,使得财政资金管理的各个流程都能够做到有迹可循。

其次,事业单位应该科学制定财政专项资金的调整和取消制度,组织和安排关联的主管部门来有计划地定期评估财政资金的既有状态,同时根据评估的结果,根据特定的问题类别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例如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若已经到期,则事业单位应当将这部分结余资金自动取消,做项目结项处理;若项目遇到不可预见的因素或因计划改变需要延期,则应根据明确的制度来执行修正程序,并经适当的、必要的负责人审批;若项目遇到重大变化,已经预见到无法实现预计目标,则应该予以取消;若遇到市场竞争机制需要进行调节的情况则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若针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与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或者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违法乱纪问题时,应该以对应的资金管理制度为依据取消或调整资金使用情况;若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在支出方向、扶持对象以及使用用途等方面出现相似性的情况时,应该根据资金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并将其进行有效整合。[2]

最后,事业单位有必要建立健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制度,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来对不同环节进行监督与检查,工作过程中涉及专项资金的申报、分配以及使用等方面,如果出现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或者暴露出一些不足,则应该严格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和修正。

(二)提升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并做好监控

根据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要求,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都必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算,并严格按审批后的预算进行资金开支。事业单位应该针对预算管理全过程中的预算编制、收支范围确定以及预算执行等环节进行强化。

首先,事业单位应该优化预算编制工作。由于事业单位可以支配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较为繁杂,因此事业单位应该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够在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下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优化,通过预算编制促进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的不断提升。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专门的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小组的构建进一步做好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让其明确自己在预算编制工作的具体任务;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针对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事前分析,检验各个项目的可行性以提高实施效果;此外,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时,还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并结合项目性质制定费用支出的具体标准,杜绝可能出现的虚假申报问题。事业单位还应该对不可控因素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预先构建风险应急处理计划,避免由于应急预案缺乏而导致资金使用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出现。[3]

其次,事业单位应该对收支范围进行明确。以科学的预算编制为前提,事业单位应该对收支标准进行确定,保障财政专项资金能够在收支范围内进行使用;同时还应该详细记录财政专项资金全流程的使用情况,将可能出现的财政专项资金挪用等问题进行规避。

最后,事业单位要重视预算执行过程,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在实际项目开展过程中,事业单位要确保各部门严格按照预算编制计划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严密监督和控制各项目资金在各环节的使用情况,并且及时地分析和总结预算执行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财务数据和信息,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同时,事业单位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预算执行通报制度,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并且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如果发现预算执行效果较差的部门应该及时进行督导,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得以全面提升。

(三)规范进行核算工作公允反映专项资金成效

事业单位应该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相关要求围绕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工作安排账务处理与报表编制等具体工作,对财政专项资金核算机制进行规范,将财政专项资金相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一方面,参考对财政专项资金收入的核算情况,事业单位有必要对同级与非同级的财政拨款项目专项资金的内容和范围进行更为严格的区分,并对会计处理方式以及对应的借贷关系进行核定。以预算的会计处理为例,在同级财政拨款项目专项资金背景下,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应该记录借入银行存款或零余额用款额度,而贷方记录为财政拨款收入——项目支出。在非同级财政拨款项目专项资金背景下,借方应记录为资金结存——货币资金,而贷方则记录为事业预算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由于事业单位接收的财政专项资金在资金来源和渠道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在具体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应该将相应款项的种类、来源以及项目进行明确。

另一方面,针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核算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也应该参照收入核算对应的会计核算科目进行记录。同样,以预算的会计处理为例,针对同级财政拨款项目专项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应该在借方记录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项目支出,而在贷方则应该记录银行存款或零余额用款额度;针对非同级财政拨款项目专项资金的情况,借方应该记录为事业支出——非财政拨款支出——项目支出,贷方则应该记录为银行存款或零余额用款额度。[4]

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应该明确收入核算的指定用途,而支出核算则应该集中在专业活动以及辅助活动等环节。因此,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中需要单独设置“业务活动费用”并进行相应的核算;在预算会计科目上则应该将“事业支出”科目进行单列并开展对应的核算工作。

(四)建立专项资金监督机制并强调监督结果使用

事业单位要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机制,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监督。一方面,从外部监督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所对应的当地政府、审计部门以及其他外部监督机构应该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将监督工作区分为审计部门监督和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督,这样才能这些监督机构能够对项目深入了解,并通过实地调查明确项目申报中的真实性与否。同时,可以参照类似项目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预算对比并找到其中的差异,在调查方法上可以选择抽样调查的方式针对部门材料实施审计。如果对比之后存在较大差异则应该结合具体账目和相应的凭证进行深入分析,并且针对差异情况与财政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单位进行沟通,责令其结合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直接进行重新申报。[5]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事业单位应该从内部角度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工作进行强化。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同级审计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项审计流程理清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结余、报告等具体过程,集中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既定的时间节点以及专项工作是否达到项目立项时的相关指标。

无论是外部监督还是内部监督,事业单位都应重视监督结果的使用,要切实做好奖惩,以改进未来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并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机制效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支持。

(五)优化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绩效评价制度,并且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加入资金使用和项目成果等具体指标,必要的时候应该及时开展绩效审查工作。

首先,事业单位要注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项目的特点制定差异性的绩效评价标准,并且将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聚焦财政专项资金的申请和设立程序,重视预算编制以及执行情况,科学参考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同时,事业单位要重视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要结合绩效评价标准开展科学的测评工作,然后结合测评结果针对各部门以及人员实施奖惩制度;此外,还应该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与下一次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进行挂钩,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凸显出来。

其次,事业单位要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绩效审查工作。由于审计报告中并未将绩效审查工作纳入其中,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加大绩效审查的力度并突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专设绩效审查机构,全程追踪和记录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将各项费用和支出的具体状况进行明确,并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性体现出来,为监督工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该严格参照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全面考察或评估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的预期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6]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效能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或公益事业职能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各项重点工作如期完成并实现社会效益。因此,要保障并提升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就应该意识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而参考单位的实际情况,主动研究并积极探索适合单位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优化措施,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科学的预算管理、严谨的会计核算、全面的监督考察、高效的绩效评价促进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实现其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财政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新路子
涉农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浅析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