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貌改造设计研究
--以南宁市刘圩镇罗坡生态综合示范村为例

2024-01-29 00:17:17吕小玲
中州建设 2023年5期
关键词:示范村风貌村庄

吕小玲

(广西汉和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00)

为贯彻落实南宁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和南宁市人大十三届七次会议精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美丽南宁”乡村建设重大活动的总体要求,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为抓手,以村庄规划建设为先导,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优化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切实改善乡村生活条件,转变乡村发展方式,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努力让广大乡村群众过上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通过探寻乡土文化、提升乡土环境等综合设计营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风貌。

1 项目调研

罗坡村位于南宁市东部、青秀区刘圩镇境内,距离南宁市区约22.6公里。罗坡村建于清朝年间,文化底蕴深厚,有八音、斑山庙会等民间文艺民俗。乡村风貌改造需要以项目实地调研情况为基础,在项目启动初始,我方设计团队实地调研、听取村民需求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发现此次改造中存在一些难点:项目开展难,农村群众居住较为分散,对风貌改造没有深入了解;设计执行难,村庄长期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杂乱无章,给风貌改造带来一定困难;长期管护难,在乡村风貌改造后期,由于村里缺少公共设施、养护人员及相应的规定制度,效果无法持续保持。

2 项目推进方法

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成立示范村建设指挥部,充分发挥总揽全局、综合协调的作用,发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设,把尊重群众意愿贯穿示范村建设全过程,做到建设前群众赞成、建设中群众参与、建成后群众满意。各有关部门加强业务指导,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集成各类项目资源,重点支持和投入青秀区刘圩镇罗坡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实际,科学制定规划,统筹“山水田林路房”建设,把村庄改造、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的发展,连片成带。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实际,要以符合农村发展条件和群众生活习惯的方式方法推进建设,依托现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搞大拆大建,让村屯建设融入自然,保持乡土气息,富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立足各村屯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群众主体,市场参与,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政府、设计师及村民为参与主体,以解决乡村风貌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增强群众对风貌改造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打造配套的现代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等,营造“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好局面。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把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先试实验点,破除制约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借鉴和引入先进地区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听民意、集民智、汇民意,大胆探索创新,努力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机制推进新活动,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为“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和典范。

3 项目设计落实

3.1 设计原则

系统性原则。规划设计以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为前提,要切实解决好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关系,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从而创造设计出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景观。

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原则。认真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保留和发扬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杜绝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和原始工业化手法,运用当地特有的工艺和乡土材料,同时吸取有特色的文化亮点并应用到具体的设计,通过设计作品展示地方文化的风采,突出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尊重自然原则。尊重自然就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尊重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特征、自然的地貌地形变化、气候变化等。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在具体设计中要避免过分人工雕琢,始终坚持自然美的审美原则,对原有山、池塘和乡野植被等自然资源,要充分利用。

时代性原则。设计既要注重自然美的审美原则又要借鉴古人的设计美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要以当代主人翁的态度去提炼、设计具有个性化的生态农业景观,并应用于风貌改造设计,使设计作品既能体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又能陶冶情操。

个性化原则。乡村风貌改造既要符合现代景观审美要求,又要具有个性化的原则。

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和谐统一原则。设计既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要考虑景观与社会环境、当地经济的相辅相生的紧密关系。因此,进行罗坡生态综合示范村景观设计时必须处理好三大效益的关系,把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作为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终极目标。

3.2 设计策略

统一规划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是风貌改造的基础。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活动和邻里交往的场所,是村民日常交流、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有村口、树下、广场、祠堂等。设计在保留村庄旧建筑、原始树木、池塘的基础上融入新元素,让村民拥有归属感、家园感,根据地形和规划、依托现有水体进行改造,打造优美的景观空间。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开辟活动空间和休息庭院。

挖掘和传承村落本土文化是风貌改造的重点。乡村本土文化是村庄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生活理念。罗坡村作为斑峰文化摇篮,水厚山奇,人杰地灵,水天一色,冬暖夏凉,景色宜人堪佳境。依托深厚的斑峰书院文化,以人文历史、祈福文化、乡贤文化为主题,构建罗坡村独特的斑山耕读式体验场所。以历代刘圩镇罗坡村等儒雅莘莘学子为榜样,吸引求学者寄望於兴学励行。其本地著名的钟氏出身于书香世家,更为斑峰书院留下了钟氏“一门三进士”的美称。设计中挖掘本土文化并应用其中,使其成为村民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对提高村落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尊重保护原有自然环境与风俗风貌是乡村改造的延续。每个村庄在世代相传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一村一貌,一村一品是设计秉持的策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完善提升村民生活生产空间,保护村民利益诉求。以农为本,通过将农业景观化,既不改变村民生活习惯,又保留了乡村特色,同时也改善了环境。加入“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元素,新旧结合重塑传统记忆,打造更舒适宜人的乡村环境。

3.3 项目具体设计

对于乡村风貌设计,要根据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来对乡村景观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将景观设计与乡村文化相结合,采用“特色保存+文化传承”的方式来打造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

活动空间。由于当下乡村建设的诸多无奈,村民活动空间长期封闭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与村民对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相结合,满足各阶段人群的需求,并且增加能让更多村民可自由参与的内容,激活更多农村潜在的活力场所,延续村庄独有的生命力。所以,在设计上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切入点,通过本土化的材料语言与自发性的建造手段,以流动性的空间系统打造出一个可提高村民参与度的活力空间。村庄入口是一个村庄的标志。在设计中,利用地形与构筑物相结合的方式,将入口标识与周边景观相互融合,采用当地特色石材与乡愁树种苦楝等,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创意罗坡村入口大门。村民活动广场围绕着大榕树展开,老榕树记录着附近村民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结合场地,设置休息座椅、石桌,铺设青石板,结合地形设计层级台阶,连通停车场。戏台一直承载着人们生活娱乐记忆,设计融入乡村文化希望能为当地带来情感的回归,同时也具有当代生活的属性。

池塘环境提升。池塘普遍存在于每个村庄,随着时代发展只作为一个养殖场地已不能满足村民需求,由于池塘亲水性较差、水生植物缺乏,各景观要素之间缺乏联系,如何提高其观赏性及村民参与性成为设计重点。因此,设计在靠近道路一侧增加亲水平台,在与稻田相接的地方采用木栈道使其连接一起形成农业观光带,同时在鱼塘增加水生植物,丰富景观空间。

房前屋后绿化改造及院落景观。村落建筑基本保留原有土砖墙面,结合该建筑与整个村子的风格,庭院围墙主要用土砖堆砌,加入现代钢板元素。庭院为乡村风格与现代简约风格的结合,庭院内设置木平台和休闲座椅,为村民日常聚餐活动提供优美环境空间。

巷道。村内巷道主要分为历史遗留的古巷道和传统巷道,对于古巷道主要进行修缮保护,村内传统巷道多为水泥路,比较单调呆板,没有特色,为了体现生态性原则,整个地面铺装材料在选择上应坚持当地性、生态性、耐久性的特点,村内主要巷道采用青石板、砾石等材料,增加乡土气息,结合地形与灯光照明等设计特色小景观;清理疏通巷道旁明沟、暗渠,沿用原本的排水设施材料,多选用当地特色石材,做到既富有文化内涵,又融合村庄风貌。

基础设施改造。基础设施作为村内配套硬性指标,主要包含公厕、指示牌、路灯、垃圾回收点。村庄原已设置了公厕,由于常年失修,外表破烂,使用功能不完善,我们对其进行修缮,改造外面,利用与当地建筑风格相同的材料,对内部进行重新粉刷,增设洗手台灯,使其功能完善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指示牌的设计融入乡村文化,设置于村口或重要景点、路口处,起到引导、传递信息、警示作用。村庄内路灯主要布置于道路两侧、广场,采用太阳能路灯。垃圾回收点布置于道路一侧,配置不同分类的垃圾箱。

建筑改造。罗坡村建筑新旧交叉。对每栋建筑所处的规划功能区域、所在街巷的位置、建筑风貌、立面完整性、结构状况等统一评估,对质量较好的建筑予以“立面改造”的改造方案,对质量一般或规划功能需求大的建筑采取“结构重做”的改造方案,对于质量属于危险且位置需要空出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改造方案,对于质量属于危险而规划功能需要保留的建筑采取“拆除重建”的改造方案,对于规划功能在空地上的建筑采取“完全新建”的改造方案。结构上基本不改变原有建筑主体,采用壮族干栏建筑作为创意元素,以简约、利落的框架、栏干等作结构装饰,补充和统一整体建筑群的空间感;外立面上白墙与原木材质的色彩,给人视觉上清新、淡远的素雅感,使原本杂乱的乡村建筑群显得整洁、干净又富有新农村味道。

3.4 项目实施的施工配合

项目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对工程的整体质量也造成一定的影响,现阶段为了确保项目整体效果,在施工期间设计师积极参与其中,定期到施工现场指导,针对现场遇到的变化随时对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在材料选购环节,由于不同的材料在颜色、质感、成本、组合效果方面差异巨大,需要对不同材料进行多方对比,确保完成后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植物选苗过程中,由于苗木造型、长势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实地考察,综合分析,选出与设计效果相符合的苗木。对于一些成品定制小品也必须三方一起商讨决定出最优产品。

4 结语

乡村风貌提升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图纸,涉及国家政策、投资环境、建设条件等诸多因素。总之,作为设计师必须真正深入乡村,尊重当地文化,此项目依托刘圩市民农庄特色小镇项目带动,立足地方特色,保护、优化村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本次乡村风貌改造研究以村庄公共空间为切入点,挖掘村庄文化,统一规划设计,让公共空间不仅是村民集体生活的场所,更是村落文化体现和传承的地方。

猜你喜欢
示范村风貌村庄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7:00:00
我的小村庄
包裹的一切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工程与建设(2019年4期)2019-10-10 01:45:30
贵州将建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58
库车城市风貌
丝绸之路(2016年7期)2016-05-14 18:38:44
村庄在哪里
薄山村:“问题村”蜕变为“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