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思路和举措

2024-01-28 00:00:00司咏梅
北方经济 2024年12期
关键词:内蒙古储能新能源

摘" 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内蒙古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关键举措。本文立足内蒙古能源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突出问题导向,围绕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推动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产业链发展新能源,建设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高地;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强化新型能源体系支撑和保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 " "新型能源体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新提法和新论断。根据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特点,立足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实际,着力构筑多能互补、多业并进、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能源产业格局,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对于内蒙古增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保供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础条件

能源产业是碳排放的“大户”,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以此为基本背景,我们认为新型能源体系是以清洁能源高效开发利用为主、以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为辅、以促进能源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要义,以新型电力系统、现代储能产业为重要支撑,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助力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有效兼顾各方利益的新一代能源体系。相比现代能源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具有能源结构新、系统形态新、产业体系新、治理体系新等“四新”特点。近年来,内蒙古聚焦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努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方面具备良好基础。

(一)能源供应保障进一步增强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约占全国的1/6,外输能源占全国跨区能源输送总量的1/3,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23年全区煤炭产量12.2亿吨,居全国第2位;完成国家电煤中长期合同任务9.45亿吨,占全国任务总量的36%,居全国第1位,保障了29个省份的煤炭供应。全区发电量7566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3065千瓦时,连续19年领跑全国。

(二)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强煤电“三改联动”,煤电标准煤耗降低到306克/千瓦时。提升煤炭转化增值水平,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已建成投产煤制油、煤制气项目的省区。2023年,年转化煤炭超1亿吨,全区煤制油产量110万吨,煤制气产量28亿立方米,煤制气产能达到42.6亿立方米/年,挖煤卖煤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正在改变。

(三)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

紧抓快干新能源项目,大力推进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已达到1.3亿千瓦,提前一年实现超过火电装机规模的目标,是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的省区。新能源成为内蒙古能源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内蒙古也成为全国最大新能源生产基地和消纳利用地区,为内蒙古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奠定了基础。

(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推进

内蒙古已建成蒙西电网“三横四纵”、蒙东电网“六横一纵”500千伏主干网架,对外形成特高压、500千伏“点对网”、500千伏“网对网”外送通道协同发展格局,电力外送能力达到7200万千瓦。在电源侧加快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推广运用虚拟电厂技术;在负荷侧改造提升负荷柔性,推动负荷适应大规模应用新能源的新特点,增强电网的灵活调节能力。

(五)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壮大

坚持用新理念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力争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推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重点打造了4条风光氢储产业链,建设了呼包鄂通4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促进装备配套发展,推动新能源开发企业与装备制造业加强合作,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聚焦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攻坚,推动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创新高地。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还存在一定困难

新能源存量项目和在建项目以保障性并网为主,对全网负荷增长和电网调节能力依赖较重。促进电网调峰、消纳的实时电价、容量电价和辅助服务价格等机制尚未形成,鼓励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和绿色电力消纳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蒙西电网调度系统还是传统的“源随荷动”,电网智能化调度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加快建立“荷随源动或源荷互动”的电力调度运行体系。储能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对新能源消纳支撑不足。

(二)现代煤化工链条短,综合效益低

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延伸不足,以甲醇、合成氨、 煤制烯烃等上游大宗基础化工产品为主,下游精细化、差异化、专用化的产品开发推进较慢,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布局分散,协同发展能力不足,企业之间各自为战,联动不够,互补性不强,尚未形成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圈,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

(三)“风光氢储车”产业链发展水平低,缺少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

产业链主要配套环节尚未完备,电池片、光伏玻璃、电解槽隔膜、逆变器、锂电池模组等风光储重要环节产能短缺。氢能产业尚未成链,断点、短点问题突出。装备制造企业多布局在低端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尚无企业落地,氢能和储能装备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上下游配套能力弱、本地化水平较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区内配套率不足20%,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部件全部外购,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较弱

创新投入不足,2023年,内蒙古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0.93%,与2.65%的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不强,资源型产业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普遍认为自主创新投资高、风险大、周期长、收益小,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融合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创新供给与需求“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亟待取得突破。

三、思路和举措

(一)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推动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积极构建煤炭清洁利用产业链,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推进煤炭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逐步优化煤炭使用结构,弱化煤炭燃料属性,强化原料属性,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一是全面提升火电清洁用煤水平,继续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试点开展煤电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改造,建设清洁煤电基地。二是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鼓励煤焦化工上下游企业整合重组,打造“煤—焦—化”“煤—焦—钢/铁”一体化竞争新优势,推动煤炭与新能源、生物质能、绿氢等耦合,大力发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加快布局二氧化碳制甲醇、合成绿氨等示范项目,构建多能互补的低碳发展方式。三是推进现代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建设现代煤化工近零碳排放项目,开发煤基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煤化工向下游高附加值化学品及新材料方向发展,实现从基础原料煤到清洁燃料、再到煤基精细化学品及高端新材料于一体的产品梯次升级。

(二)全产业链发展新能源,建设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高地

继续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动大型风光基地等场景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倍增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扩大新能源装机规模。聚焦提高新能源发电量、用电量,推进新能源与其他产业耦合发展,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确保绿电“发得出、用得了”。一是大力发展绿氢、绿醇产业,实施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促进新能源、氢能与算力、化工、冶金等行业有机融合,建设绿色大数据中心,推动资源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二是建设“零碳”园区,实施低碳工业园示范项目,通过自建分布式、新能源专线供电、绿色电力交易等方式,实现工业园区新增用电需求主要由新能源满足。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产业,坚持建基地、育集群、延链条,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集聚集约发展;培育链主企业,强化龙头带动,引进配套企业,打造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三)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强化新型能源体系的支撑和保障

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体,贯通清洁能源供需各个环节,是增强能源体系灵活性、韧性与协调性的主要依托。目前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经超过火电,亟待加快建成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一是实施坚强智能灵活电网建设行动,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不断加强大电网与源网荷储一体化、增量配电网、绿色微电网的互联接入和双向互动。加快建设蒙西电网内部主干网架,加强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推动蒙西电网与华北主网网架异步联网。二是实施电力绿色消费升级行动,优化整合电源、电网和负荷等资源要素,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用电模式。开展工业园区低碳、零碳园区试点,合理配置新能源,提高园区绿电比例。三是实施新型储能推广应用行动,实现储能与新能源电源的深度融合。在调峰调频困难或电压调节能力不足的关键电网节点,优化布局新型储能,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在供电能力不足的电网末端和偏远地区,加快布局建设新型储能,支撑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在工业、通信、金融、互联网等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的用户侧,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提升用户电力自平衡能力。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新型储能等关键领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用科技手段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研发高精尖新材料,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加强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牢牢把握国家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支持内蒙古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在能源领域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级平台,力争更多能源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落地内蒙古。二是着力突破新型能源体系关键技术,紧密结合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实施能源领域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氢能、新型储能、智能电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虚拟电厂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科技支撑体系。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能源科技研发和转化应用机制,加快政策、资金、人才、平台、项目等创新要素向“蒙科聚”等重大平台集聚,促成科学家与企业家“握手”,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丹.新战略,交上油气新答卷[J].中国石油石化,2024,(7):21-27.

[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实施意见[R].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

[3]康丽娜.追“新”逐“绿” 汇聚澎湃动能[N].内蒙古日报(汉),2024-10-07.

[4]徐青贵,王海利,高政南,王萌,吴明波,侯利永.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探索与展望[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3,(5):68-70.

[5]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10-17.

[6]于文龙,石涛,于水.“多能”融合 转型蝶变 促能源保供韧性更“强”[N].中国改革报,2024-12-29 .

[7]吕建中.以绿色低碳为支撑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J].经济导刊,2024,(1):68-70.

[8]吉莉,许晓岚,康丽娜,高慧.“追风逐日”聚新能[N].内蒙古日报(汉),2024-12-07.

[9]吴浩,余健.多能互补强引擎[N].经济日报,2024-11-18.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内蒙古储能新能源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煤气与热力(2021年6期)2021-07-28 07:21:24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真要起飞了?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2:59
爱在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4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直流储能型准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
电源技术(2016年2期)2016-02-27 09:05:08
“新能源门”的背后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