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通过电影《奥本海默》,观众看到了一个相对复杂、立体的奥本海默。
2023年秋,这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传记电影登陆国内院线。该片改编自书籍《美国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胜与悲》,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二战”期间领导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以及他在“二战”结束后遭遇不公正听证会的故事。
奥本海默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193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物理学教授,在量子力学、核物理等理论物理方面做出过相当多的研究与贡献。
“二战”爆发后,奥本海默被选中参加“曼哈顿计划”,并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主任,负责核武器设计研发。因此,奥本海默也被世界公认为“原子弹之父”。
电影几乎不讨论他的政治倾向,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立意明显:他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他在潜心为避免人类更大的灾难投入原子弹的研究。
一如诺兰的大多数作品,《奥本海默》仍旧采用了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和多时空交叉剪辑。
在影片视觉上,采用彩色和黑白色两种场景方式来分割时空。这种双线叙事的设计,让观众在影片中不断跳跃,既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也能够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以奥本海默为叙事主角的部分,画面颜色被设定为彩色,并有一个小标题叫“裂变”,即制造原子弹的基本原理,暗示了奥本海默的一生成就和他的人生经历,如同核裂变一样,是不断冲撞的一种链式反应,直至核爆式的毁灭。
黑白场景的小标题叫“聚变”。据悉,核聚变是制造氢弹的基本原理,美国于1950年代初试爆氢弹成功,可以看作是获得了比原子弹更为强大的武器。
黑白场景的主角,是美国原子能协会主席斯特劳斯。片中他正在参加1959年的另一场听证会,以决定他是否能进入内阁而走上人生巅峰。然而梦想最终破灭,他对奥本海默施加的迫害被揭发。
通过卓越的视听技巧,诺兰将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片拍得扣人心弦,观众的注意力时刻被调动着,跟随电影去解读人物的心路历程,并思考科学伦理精神。
让观众欣喜的是,在《奥本海默》中看到了很多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片中是奥本海默导师和知己一般的存在,两人有三次对手戏,都服务于加强奥本海默的矛盾感。
《奧本海默》,关于科学、道德、责任和人类命运,它提醒我们要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负责,并对人类的未来负责。
师生影评
在这部长达3小时的个人“传记”中,或许诺兰导演让我更关注的是科技与政治的关系。无论是关乎主角命运和名誉的政治博弈,或是潜入到美国核弹实验的苏联间谍,抑或是奥本海默在核弹发射成功并见证它的威力后对全球核战争爆发的担忧,都点出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科学技术不一定会“成为死神”,但帝国主义强权对科技的操控一定会让它变成“世界的毁灭者”。
——湖南省长沙市外国语学校学生周昶宇
错与对,矛盾着的两方面,本就是相生相伴。为了战争而发明的武器或许是阻止战争爆发的工具,但它一经问世就注定承载着毁灭与血腥。这也恰是奥本海默内心矛盾不安的根源。
——湖南省娄底市华达学校教师朱升
这部电影时长达3个小时,却始终让我惊心动魄、难以平复,除了反思那足以吞噬一切的愧疚感时,我与主人公有了共情——挥之不去的末日景象不断折磨着心灵,那景象既是对人类的警示,也是对人类的控诉。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学生向心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