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欣欣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信息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在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中,大数据审计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这一趋势下,如何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如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新模式,如何运用好大数据分析的结果都是实际审计工作中真实面临的挑战。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从大数据定义出发,探讨大数据给政府审计带来的影响,从大数据审计法规、大数据审计技术等多方面对大数据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大数据审计的实务应用,阐明如何发挥大数据审计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政府审计;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使用大数据开展政府审计的工作,是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早在2014年,国务院即发布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核查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电子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持续改变着政府审计的外部环境,也为政府审计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手段。
一、大数据审计给政府审计带来的影响
政府审计过程是复杂的,要顺利开展审计活动,除了相关人员及所需的法规外,还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和反映一定技术手段的设备来进行,大数据又是数据量相当庞大且难以用已有传统数据库管理技术对之进行处理的一种数据集。树立好大数据的审计思维并创新审计工作模式,通过大数据审计实现所需的审计目标。深刻理解大数据时代对政府审计相关内容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大数据时代下的机遇,推动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使其更好地扮演好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大数据审计主要在以下方面给政府审计带来了影响。
(一)审计范围发生改变
随着大数据服务体系不断构建,审计大数据服务结构与数据服务平台的逐步建立并完善,大数据服务的实用性及普及性逐渐提高,从而使审计数据的范围得以扩大,理念和技术的支持使得审计全面覆盖有了希望。
以大数据为重点的“金审三期”工程不断推进,大数据有力助推审计全覆盖。在审计全覆盖前提下,审计模式迎来了从传统审计至大数据审计的质的转变。从单纯依靠人工分析、查阅海量纸质资料,去查找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到借助大数据推动审计理念从抽样审计向全面审计转向,从关注因果关系向关注相关关系转向,从事后审计到事前事中审计,都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弥补了传统审计的不足。大数据审计全方位挖掘各方面数据以及被审单位的业务信息,有效规避了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风险,使得实现审计全覆盖成为可能。
(二)审计方法发生改变
审计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审计方法指的是在审计的各个阶段所需使用的方法、技术等。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取得的数据更加多元,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显得更为重要。
如以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为例,要摸清各部门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抽样,由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省、市、县等多级大数据进行探索,采取“集中采集、发现疑点、分组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对民政、教育、医疗等多个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关联,化解“数据孤岛”,减少横向壁垒,以确保审计范围全覆盖、救助政策落实无遗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并尝试建立各类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体系,从关联数据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和特点,挖掘出审计疑点线索,可以使审计资源效能最大化,極大提高审计效率。
二、大数据审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以大数据审计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方案,广大基层审计人员也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应用大数据,当前我国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持续向好发展。但是综合实际使用,大数据审计之路还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考验。
(一)复合型大数据审计人才数量有待提高
尽管大数据审计已推行了一定时间,但随着大数据审计的不断发展与不断深入,对既懂计算机、数据库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而目前审计队伍对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技术掌握的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大数据审计主要需要运用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来确定审计重点、发现审计线索,对多数审计、会计专业的审计人员来说,除了需要有审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大数据审计思维,且对大数据审计固有观念的转变也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培养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数据库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二)大数据信息获取与分析成本较高
由于大数据存在数据量大的特性,大数据来源广泛且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使得相关信息数据在录入时可能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了重复的采集,而数据入库分析后难以再准确地对数据进行识别和分类,这将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与质量。同时,目前大数据审计所需的数据并未完全实现电子化,且各单位部门间的数据资源分布在不同系统中,未实现共享同步。这将会使得纸质形式的数据还需要进行人工采集,不同系统中的数据需要耗费人力与时间成本去进行人工整合,这些将会大大增加使用大数据进行审计的成本。
(三)大数据协同机制制度缺失
在审计大数据化发展过程中,开展了许多基于传统审计方法无法实施的新项目,如自然资源保护审计。但由于大数据协同机制的缺失,自然资源保护的事后监督力度强于事前的监督,且有关部门并未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导致审计发现的问题无法切实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也难以对相关部门定责,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四)数据信息安全要求高
大数据时代信息进行了大量的交换,信息如何安全存储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随着多种来源的取数,数据存在重复的可能,在收集大量数据信息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经过多角度比对验证后,删除同类数据,减少数据储存量。政府审计涉及的数据较一般的数据更具保密性,对信息安全的要求更高,数据存储的网络或系统的安全性要求更严格,在关注信息安全存储的同时,也要关注数据信息的使用,加强审计过程中数据平台的信息管理,增强数据平台的安全防控等级,增加加密环节与备份环节,建立访问监督留痕机制,对使用数据的工作人员加强数据安全培训及保密教育,增强数据的安全性。
三、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创新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培养
未来,将在审计的各个阶段进行大数据研究。培养一支优秀的大数据审计团队,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更为迫切。首先,可以探索建立“双主审”审计工作机制,该机制改善了数据分析主审与研究项目工作管理主审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并逐步提高了项目业务主审对主要研究数据的接受程度。其次,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技能培训。通过引进大数据专家对大数据审计进行培训,建立团队,上挂学习,以及其他增加技能和学习机会的方法,快速扩充复合型人才队伍,提升审计人员水平。1.国家和政府部门必须不断提高政府审计人才培训水平,加大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力度。2.将大数据审计技术作为审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激励审计人员学习和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审计工作模式,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3.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审计人才交流平台,为审计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4.中央以及地方审计机关应该通过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大数据时代政府审计讲座与工作培训活动的方式,为广大审计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促进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
(二)建立大数据审计信息积累保障机制
推进审计大数据化的一大重要前提是推进政府审计信息化。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时间不长,导致各政府部门相关电子审计信息不充分、不完整,数据规模较小。要进一步增加大数据审计在未来审计工作中的比重,前提条件是建立更加完整、规模更加庞大的大数据信息积累。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积累过程中的制度保障。加强审计过程中数据平台的信息管理,增强数据平台的安全防控等级,增加加密环节与备份环节,强化对信息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教育。另一方面,逐步开展信息资源系统集中整合工作。打通各层级系统接口,实现审计系统内部信息共享。各审计单位强化数据信息化意识,促进后续实现信息实现完全电子化。采集、存储以及共享提供技术支持。针对被审计单位数据来源广泛且形式多样的特点,相关部门还应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被审计单位数据接口,才能在彻底解决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对接标准不统一问题的基础上,将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政府审计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采集、存储以及共享提供技术支持。针对被审计单位数据来源广泛且形式多样的特点,相关部门还应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被审计单位数据接口,才能在彻底解决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对接标准不统一问题的基础上,将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政府审计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三)建立制度及协同机制
实现科技强审,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审计前沿技术的创新攻关,实现深度挖掘、可视化交互、智能学习等新兴领域关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在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加强深度挖掘、机器学习和智能预测等新兴技术的推广研究力度,以“金审工程”三期为依托,开发深度分析模型,不断提升审计分析的精确度与覆盖度。在新兴技术攻关领域,探索区块链技术、社交网络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审计应用,使审计过程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审计制度的创新。相关部门在创新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制度时,应该在全面考虑政府审计工作现状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完善和优化政府审计制度,确保政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修改和完善现有的《审计法》,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手段纳入政府审计体系中,并将其视为优化政府审计流程的重要手段,加快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审计人员提供制度和法律依据,保证政府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强化专业审计人员的数据安全意识,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四)加强政府审计网络安全
针对当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安全设备购置经费不足、管理制度存在缺失等问题,相关部门在开展政府审计工作时,应该制定完善的数据安全风险防范体系,避免因为政府审计过程中出现数据人为破坏以及泄漏等情况的发生,影响政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政府部门开始,应该紧跟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脚步,将增强审计人员数据安全意识作为首要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展审计人员保密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完善的生活痕迹保密工作制度,避免因为政府审计过程中发生泄密问题,影响政府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充分重视数据质量风险的防范工作,审计人员在采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时,必须尽可能采集被审计单位的原始经济活动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的整理、转换和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后续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依据。
四、大数据审计在社保审计实际应用
社会保险具有资金量大、涉及人群多、相关部门信息化管理程度高等特点,这也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必须高度依赖信息化手段,深入开展大数据审计。但是,目前各险种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有的险种是全省统筹,有的险种是在市级或者县级统筹,各地系统分割、独立运行,因此采集上来的数据格式不一,无法集中分析,社保基金数据量大,对运算能力、存储空间有较高要求。项目组通过整合、优化和调配机制,高效汇聚现有数据资源,为开展大数据审计提供基础环境保障。整合存储空间,通过清理数据中心在线历史数据等方式,腾出存储空间约30T,为社保基金数据的还原、存储和分析提供了物理空间。调配运算能力,集中服务器计算资源,在确保基础数据分析可靠性的基础上,实时对各数据服务器进行关启操作,释放闲置资源,调配服务器运算能力最优化,向确保社保基金数據分析有效运行倾斜。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政府审计工作模式的创新改革指明了方向,针对政府审计风险呈现出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审计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审计平台,加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发现和解决政府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创新大数据审计的流程、技术,提高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审计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