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牛天赐传》的通过仪式

2024-01-28 23:36汪子恒
名家名作 2023年25期
关键词:抓周天赐老舍

汪子恒

1934 年,老舍应《论语》杂志之约创作了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为迎合连载刊登的要求和刊物谐趣轻松的文风,老舍仿照古典人物传记的写法,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讲述一个弃婴被牛老夫妇收养后近二十年的成长经历。老舍在小说中刻画了大量诙谐有趣的旧式家庭的生活图景,在主人公不同的成长关键期再现了中国传统民间礼俗。五四运动结束将近二十年后,老舍在《牛天赐传》中对创作手法与内容都进行了“复古”,其对社会历史发展、国民性演变和文化批判具有独到的见解,因此他并非纯粹为稿约而创作该小说,其中必有他更为深邃的创作动因。

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1]94。这些仪式即生命成长的通过仪式,具有“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的目的与意义。[2]老舍在《牛天赐传》中描摹了主人公婴儿、儿童、青年不同阶段的通过仪式,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仪式具有存储历史文化与情感记忆的功能,由此也使它们成为作者文化思想与情感态度的承载体,蕴藏着作者在新旧文化更迭交融语境下对民族认同、国民性、传统文化等不同维度的多重思考。

一、命名与洗三:民族身份的认同与重构

姓名是一个人的文化符号和身份标志,它蕴含着与生命个体紧密相关的家族宗亲、情感寄托、生命特色等丰富内涵。小说开篇讲述出身官商之家的牛老夫妇在家门口捡到一个弃婴,当他们想从婴儿身上的小纸片找寻到他被遗弃的因由及其姓名时,只看到被故意涂抹过的模糊不清的字迹,因此无法认定婴儿的真实身份。牛老夫妇年过半百依旧无儿无女,感念眼前的弃婴是天降福泽,便收养下来,并以“天官赐福”之意取名为牛天赐。原本一个无名无姓的弃婴因祸得福,被收养并命名为牛天赐,这不仅赋予他生命的标识,也给予他全新的家庭身份。

在收养天赐后的第三天,牛老夫妇便为他举行了“办三天”,即洗三。民间认为,在新生婴儿出生的第三天,父母要“延请有经验的接生婆,用槐枝、艾叶草药煮水,为其洗澡。洗完后用姜片、艾团擦关节,用葱打三下”[3]。这寓意使婴儿避秽祛病、健康成长。但是,牛老太只是让仆人老刘妈“把洗三该有的东西,如艾子水,如老葱,如带孔的老钱,如烧矾末,全都放在天赐的左右”[4]518。随后,她便继续热情地接待洗三宴上的亲友。小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天赐的洗三,却浓墨重彩地叙述了牛老太在洗三前的准备工作和乐此不疲的迎来送往。实然,牛老夫妇企图借洗三之机在一众亲友面前介绍并宣告天赐的存在:“不论怎说吧,天赐的存在,是好是歹,已经是公认的了。自要红蛋被人分去,你想向生命辞职也不容易了!”[4]520从命名到洗三,天赐在个体家庭空间的身份得到认同与肯定,同时,他在公共宗法空间的身份也得到了重塑而无法逆转。

然而,这一场洗三并没有真正履行和展现仪式中“洗”的动作和意义。英国人类学者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中具有象征意味的关键动作极为重要:“包含带有象征意义的行为,表现个人或群体从原有的处境——社会结构里先前所固定的位置,或整体的一种文化状态(称为‘旧有形式’),或二者兼有——之中‘分离出去’的行为。”[1]95这样,仪式中的行为动作才会真正帮助主体脱离原有的境地而过渡到下一阶段。洗三不洗,这寓示着天赐并没有正式脱离原有的身份和境地。在表面上,命名和洗三认同并重构天赐的身份,宣告他正式成为牛家的一分子,但实际上,天赐只是牛家拿来炫耀门楣的“摆设”,他的身份依旧具有边缘性和模糊性。

二、抓周与拜师:纯美人性的禁锢与扭曲

我国民间父母在小孩周岁生日时会举行“周岁礼”,即把文具、玩具、针线、钱币、珍宝等具有寓意的物件放在小孩伸手可及的位置,让其随意抓取,被称为“抓周”,是预测小孩前途命运的一种做法。当天赐一周岁生日那天,牛家又开始忙着为他准备抓周仪式。出身官家的牛老太自然希望天赐将来做官好继承家业。于是,她把父亲遗留下来的一块小铜图章放在铜盘上让天赐抓取。可事与愿违,天赐偏没有抓那块图章,反而在家仆四虎子的诱惑下抓取了玩具哗啷棒。这一场抓周的通过仪式见证了天赐作为周岁儿童天性的释放,对于刚满周岁的天赐而言,注定无法理解牛老太的良苦用心。牛老太强行把儒家入仕为官的思想过早地挥洒在天赐这张充满童心的白纸上,映衬出封建家长专制对美好人性的扼杀与禁锢。

天赐爱玩的心性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彰显出来,他正朝着抓周预测的方向发展。为了严加管束贪玩的天赐,牛老夫妇便在天赐七岁时让他拜师入私塾念书,希望通过儒家思想文化扭转天赐的命运。拜师当天,天赐被迫穿上小马褂,一副“出窝儿老”的模样,被牛老太强摁着跪在孔圣人像前行礼祝祷。然而,“念不好就挨板子”的心理预设让天赐只顾找老师训人的木板,面对眼前的孔圣牌和老师本尊,天赐“哭也不好,笑也不好,直大口的咽气”[4]564。他整个人被吓得脸青唇白,表现得畏缩呆滞,小孩的天真烂漫与活泼好动荡然无存。

老舍热爱小孩,也同情小孩。他在《我怎样写〈牛天赐传〉》中写道:“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人,其中的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替他呼冤,代他想方法。可是小孩子就更可怜,不但是无衣无食的,就是那打扮得马褂帽头像小老头的也可怜。”[5]200在老舍看来,天赐穿戴着与其年龄、身份格格不入的马褂帽头,这无不是专断闭塞、愚昧落后的封建传统思想对至纯至善人性的过早干预与扭曲。从抓周到拜师的通过仪式,烛照的是以天赐为个体的生命历程与天性诠释,却又是新旧社会交替下国民精神积疾却不自知自省的泛性写照。出身平民家庭的老舍自然深刻地意识到这一弊端。因此,老舍才会提出“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我们须预备牺牲”的口号。[6]366他希望通过书写中国旧俗中的荒唐与虚伪来揭开封建传统腐朽积疾的观念对人性的戕害,从而唤醒中华民族对国民性更新换血的迫切与关注。

三、求学与开业:文化精粹的复归与传承

老舍在成为专业作家前曾是一名有着数十载教学经历的教育工作者,他深谙良好、健康的教育对国民性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悲的是,刻板保守的旧式私塾教育使天赐学会了死记硬背,而新式学堂教育则把天赐打造成一个敏感多疑、易被外界干扰的少年。后来,关于天赐“私生子”的流言蜚语以及他被沦为学校新旧主任换届风波的牺牲品导致他被学校开除,也致使牛老太气极成疾而一命身亡。这时,十五岁的天赐没有母亲的规矩与束缚,也没有学校的流言与诋毁,反倒让他有了自主求学的欲望。牛老者为天赐找来一位赵老师,这回没有隆重的拜师仪式,只有赵老师开学的一句话:“你爱念什么就念什么,不明白的问;不问也没关系。”[4]625可见,赵老师的教育理念与中国道家的“无为”精神一脉相承。在赵老师特立独行的教育理念与诱导启发式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天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真正爱上了学习,也从中收获了人格尊严,领会到自由、平等的人文思想。他念小说、练魏碑,与赵老师讨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并学会作诗写文章。天赐写的一篇小文章还在报纸的文艺栏上发表,为他带来无比的欣慰与满足感。可以说,这一次天赐的求学是他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人生启蒙阶段的通过仪式,使他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洒脱与典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华一扫天赐过往旧式教育的陈腐与新式教育的阴霾,让他一度被禁锢和扭曲的思维与天性得到润泽、生长。

而正当天赐沉浸在诗文的世界里时,城里却风云突起,“闹学生”“闹义和团”“闹鬼子”“闹大兵”,牛老者辛苦经营一生的产业在大乱中被烧没了,他经受不住巨大的打击,轰然病倒后撒手人寰,家业也随之被亲戚散去。除了身边不离不弃的仆人四虎子,十九岁的天赐成了牛家的孤儿。转眼间,现实的生存替代了浪漫的诗词成为天赐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于是,两人合计摆摊卖果子以维持生计。开业摆摊时,天赐用魏碑字体给水果的红签写字,还给水果摊起名“冷香斋”。他做买卖时遇着心情高兴便给顾客滔滔不绝地讲故事,不高兴时水果论堆儿卖。天赐开业做买卖是他作为一个成年人真正踏足社会的一次重要通过仪式,他在开业中展现出的书法与诗性,以及他在做买卖过程中的随心肆意、不计较金钱得失,无不彰显了赵老师的“无为”思想观念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他也真正纯熟地将其传承并付诸实践。天赐身上全然没有牛老夫妇“官本位”和“钱本位”的人生要义,只有从容淡薄、自在自足的道家文化印记。

老舍虽然没有直接经历和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但也深受“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五四’运动送给了我一双新眼睛。”[6]636这让老舍看到中国封建道统和礼教的积弊,以及对国民性造成的根深蒂固的伤害。然而,为何老舍会在《牛天赐传》中张扬新文化运动曾极力反对的传统文化?这是因为老舍曾在英国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让他对中西方文化有着自己清晰而独特的看法和辨析,他如同“‘跳出水外’的‘鱼’,兼备东西文化人类学家的双重眼光”[7],所以,他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冷静地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曾在《文学概论讲义》中引述厨川白村的话:“每逢世间有事情,一说什么,便掏出藏在怀中的一种尺子来丈量。凡是不能恰恰相合的东西,便随便地排斥,这样轻佻浮薄的态度,就有首先改起的必要罢。”[6]9-10显然,老舍并不赞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他深切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他基于挚爱而批判,甚至可以说是站在维护传统文化立场上批判传统文化”[8]。因此,在《牛天赐传》中,一方面,老舍通过展现专断腐朽的洗三、抓周来窥探国民灵魂的愚昧;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天赐的求学和开业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美与本真,表达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被否定割裂、得以传承延绵的美好愿景。

四、结语

综上而言,无论社会与时代如何更迭变幻,一个热爱本民族的作家必定最关切百姓的生存与生活,也必然将其流淌于笔尖,化作对全人类的又一种关爱。老舍正是这样一位热爱并深情书写本民族人生的作家。《牛天赐传》虽为老舍应约的长篇幽默之作,但小说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所身处的时代与民族的深切关注,他以牛天赐为生命缩影演绎着20 世纪30 年代新旧文化交融下中华民族的成长点滴与精神面貌,铺叙天赐生命个体由稚嫩走向成熟的一场又一场不同寻常的通过仪式,折射的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对民族认同、国民性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运与发展的忧思,展现了他对中华民族团结融合、璀璨文化持续多元发展的热切期盼。

猜你喜欢
抓周天赐老舍
北平的秋
天赐灵机
“抓周”已有1500年历史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老舍的求婚
天赐的缘分
妹妹抓周
天赐草原
妹妹抓周
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