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2024-01-28 18:55石新宇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36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共同体

石新宇 (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互联网空间已经成为各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博弈的主阵地,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本文立足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实际,从分析网络舆情的引导矛盾入手,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本质,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网络舆情治理的价值意义,最终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矛盾

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是由舆论主体、舆论客体及网络媒介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反馈—衍生的过程。舆论主体即网民、意见领袖、“网络推手”等。舆论客体一般为公共话题或公共议题,能够引起网络舆情主体积极参与、关注、交流和讨论。一般具有争议性,是标志性的事件原点。网络空间催生了大众价值观的多元与分化,作为舆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自主。虽然身处较为封闭的校园生活中,但是普遍敏锐地关注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及个人在社会中成长的未来空间,在立足于专业学习的同时,还对一些涉及和关系到国家利益、民族荣辱、社会稳定等现象和问题时尤为关注。一些大学生借助网络媒介来阐述个人的想法、观点,敢于揭露和批判社会不良行为与风气。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与舆论主体、客体和载体的特点密不可分,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面临着四种矛盾。

一是传播主体的平等性与舆论引导的主导性的矛盾。舆情引导一方同样也是互联网节点的一员,作为传播主体与舆情主体处于同样平等地位。即使少数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也是网络空间中同样身份存在的传播主体,这体现了自媒体时代的平等性,“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发声。但是舆论引导需要主导一方产生强大影响力,号召网民产生“共鸣”和认同,这就要凸显和加强舆论引导一方的网络话语权,因此“平等”与“主导”构成了舆情引导中的第一种矛盾。二是社会治理的稳定性与信息公开的透明性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网络舆情治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国家治理领域。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危机,防范重大风险隐患,不仅关系到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关系到社会治理的和谐稳定。但是网络空间信息传播速度快,任意信息面向全体网络大众公开,关于社会治理的负面因素层出不穷,涌入大众视野,这对舆情引导和社会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在信息公开透明的舆论场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领域构成了第二重矛盾。三是舆情爆发的即时性与舆情应对的滞后性的矛盾。舆情爆发一般有浅舆情阶段、显舆情阶段和舆情化三个阶段,但三个阶段的转化过渡具有“爆发”效应,“舆情燃点”随时都可能被点燃,舆情应对方和舆论引导方紧跟其后,存在时间上和分析决策上的滞后性。四是宣传报道的正面性与个体境遇的多面性的矛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正面的新闻宣传,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但是广大网民基于自身成长经历和现实环境的境遇不同,负面新闻和多重视角交杂在舆情发生发展全过程,这构成了第四重矛盾。综上,以何种可以建立共同情感的价值引领加强网络舆情治理,化解四种矛盾冲突,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领导下的各族群众团结奋斗所凝聚出来的为各族人民所普遍认同的国家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民族冲突与独立运动从未停歇。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要想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只能靠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凝聚的统一民族观与国家观。只有统一的国家观,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疆域内各民族和谐共处,才能将国家、民族的共同利益置于个体之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一种民族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各民族群众已经形成一体,共同历史背景下的共同体意识已经完全超越了单一民族独立意识,产生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群众向两个百年目标进发,发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稳定的民族关系又是奔向百年目标的必要前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开始就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广泛吸收各民族优秀分子,抗日战争时期的蒙古族骑兵、解放战争时期的朝鲜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群众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经历了改革开放与全面小康的伟大变革。共同的历史记忆、休戚相关的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凝聚核心作用都牢牢地镶嵌在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血脉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创性地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层层选举形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管理国家事务,这就让全国各族群众都有了平等的发声平台。同时,为了保障人数较少民族的权利,我国选举法规定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正是这样的制度保证,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确保了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同时,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党和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使得民族地区既能充分享受到中央政策的红利,又能根据本民族特点变通执行。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加强网络舆情治理的价值意义

在中国革命精神发展传承和国家发展的宏大历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度融合。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分析,其具有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本质,这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价值引领功能,因而能够在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起思想引领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指明了基本路径与行动纲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引领,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有助于在全球化舆论场中更加坚守住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维护好国家安全。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坚定我们党,广大党员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理想信念,推动落实统一战线工作,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树立“共同情感”“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共同文化”的价值支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领人,以恢宏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以爱国主义精神、爱党精神引领人,有助于夯实和提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加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效果,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激励人们砥砺前行的理想信念来源,在遭遇困难挫折时,集体和个人可以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振奋精神,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史中找寻新的前行的动力,更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感受中国道路力量,感悟贯穿“四史”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加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正确的价值导向,就为有效推动形成正确和谐稳定的网络舆论价值取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营造网络安全环境和各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和谐局面提供可行路径。

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

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的传播规律,抓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民族血脉的有利契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治理。

理论上树立价值导向,精准研判舆情,着力解决传播主体的平等性与舆论引导的主导性的矛盾。网络舆情发生发展规律有迹可循,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运用大众传播理论“议题设置”、“框架”理论和“意见领袖”等方法,深入了解和把握舆情发展规律,精准研判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起承转合”和时间拐点,掌握正确的应对化解方法。在网络舆情事件中,面对多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突和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为了化解冲突以及“反向”的民族价值观,必须在网络舆论中实行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机制,把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发展规律,迅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切入网络舆情发展关键环节。

情感上引发共鸣,打造共同情感,着力解决社会治理的稳定性与信息公开的透明性的矛盾。网络舆情汇集了广大网民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网络涉及民族问题极端舆论和负面言行的蔓延,最终将终结于社会基本道德情感和人类的共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形成“共情”的主流价值观基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引领,就是使网络舆情危机化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共情”中去。以此加强网络舆情治理可以让舆情主体将利益“差异化”转向对民族“共通”的体验,用“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共同诉求”“共同命运”帮助舆情主体化解情绪、达成情感共振与共鸣,实现维护社会稳定。

实践上遵循事实,注重理性分析,着力解决舆情爆发的即时性与舆情应对的滞后性的矛盾。舆情事件发生发展经历浅舆情阶段、显舆情阶段和舆情化三个阶段。在舆情漩涡不断加深的同时,多元声音纷繁嘈杂会影响舆情主体的理性思考,往往容易跟风或者“一边倒”,舆情应对方在一段时间内需要谋划决策,在缩短时间差的同时,深挖真相事实的权威发声就更为重要。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中,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等“意见领袖”的发声引领不可或缺,以理性分析引导学生们对事件梳理深度思考,以事实真相回应时间上的短板,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根源探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理性看待,舆论引导方可以更具有“权威质感”和“深度价值”的内容引导舆论向缓向好发展,避免措手不及和盲目发声。

历史文化上接续传承,促进交流共享,着力解决宣传报道的正面性与个体境遇的多面性的矛盾。中华民族共同体蕴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可以借助标志性事件制造舆情“拐点”和“契合点”,在舆情转折时间节点或峰值低谷引入历史文化精华,将中华历史文化树立起来,契入舆情发展过程中去。一方面在网络舆情治理中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契机,“活学活用”,另一方面将中华民族历史文脉和共有文明引领渗透,可以达到共通共融共情,在做好网络舆情治理的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行路径,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