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玉
(1.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大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军事的地位,《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2。学术界对古代君主、将领及文臣的军事思想研究成果丰硕,但在研究时段上看,十六国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发生次数最多的时期之一,相关研究却相对薄弱,应为史料阙如等缘故所致。
慕容垂作为后燕创立者,慕容燕诸政权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亦是十六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之一,具有重要影响。前秦王猛评价其为:“人之杰也,蛟龙猛兽。”[2]2891权翼更是对苻坚言道:“垂爪牙名将,所谓今之韩、白,世豪东夏,志不为人用。顷以避祸归诚,非慕德而至,列土千城未可以满其志,冠军之号岂足以称其心!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遇风尘之会,必有凌霄之志。”[2]3080足可见其人。慕容垂为当世人所知不仅因其与前秦主苻坚的“君臣之情”,更在于其屡战屡胜立下的卓著军功。学界对于慕容垂人物的研究成果殊少,多为政治史方面,对慕容垂军事思想与实践,迄今未见专题论述。(1)关于慕容垂人物的相关研究,参见冯君实:《评慕容垂》,《松辽学刊》1986年第2期;金洪培:《淝水之战与慕容垂复燕》,《延边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郭云奇:《慕容垂弃燕考》,《长江丛刊》2018年第12期。关于慕容垂军事实践的相关研究,则散见于部分战争史研究著作中,如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笔者试梳理慕容垂一生亲自指挥或参与的重大战役并对其军事思想做初步探讨,敬祈方家指教。
慕容垂,字道明,原名慕容霸,前燕慕容皝第五子,后燕开国皇帝。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军事思想也随着人生进程而逐渐发展成熟。第一个阶段为前燕皇子、皇弟、皇叔,前燕皇室及政权核心人物(326-370年)。慕容垂“年十三,为偏将,所在征伐(笔者未在相关史籍中找到对该战的描述,猜测此战慕容燕面对的对手可能为宇文鲜卑、段部鲜卑或高句丽。),勇冠三军”[3]2065,十八岁便以全军前锋的身份参战,“以灭宇文之功,封都乡侯”。[2]3077其屡立军功,受慕容皝宠爱,甚至“恩遇踰于世子俊”,但这也导致“(世子)俊不能平之”[2]3077,为其之后的人生轨迹留下隐患。尽管如此,在慕容俊及其子慕容执政时,慕容垂仍以太祖之子的身份及其才能为前燕政权定国安邦。在此阶段,慕容垂军事斗争的主要对象为宇文氏与东晋政权。第二个阶段为前秦宠臣(370—383年)。慕容垂在其侄慕容执政时期,受前燕内部政治斗争影响,太傅慕容评及太后可足浑氏欲阴谋杀慕容垂[2]2853,慕容也受到影响,“垂俱祸及己”[2]3078,投奔前秦。苻坚本就“阴有图燕之志,惮垂威名,不敢发”[4]3223,因此对于慕容垂的投奔自是欣喜,以国士之礼待之,尤其面对王猛对慕容垂的陷害,不知情的苻坚仍坚定信任于垂,对其“恩待如初”[2]3078。慕容垂也大为感动,发出“国士之礼每深,报德之分未一”[2]3079的感叹,这也是其在前秦政权中屡立战功的原因之一。在这一阶段,慕容垂军事斗争的主要对象为东晋政权。第三阶段为后燕开国皇帝(383—396年)。淝水之战后,前秦日衰,慕容垂及其子弟趁机逐渐脱离前秦控制并最终反秦,复国,而这时的慕容垂也已近花甲之年。之后,其励精图治,基本恢复了慕容燕政权的地位。最终以古稀之龄病逝于亲征北魏的途中。这一阶段是慕容垂军事思想臻于成熟的时期,其存在令北魏拓跋仪有“垂死乃可图(后燕),今则未可”[3]370之语,在此阶段,慕容垂面对的对手数量也大大增加,主要有东晋、丁零、西燕及北魏四个不同的军事力量。慕容垂人生三个阶段虽属不同政权,但相同的是在此三阶段他都亲自指挥或参与了诸多战争,并且绝大多数时候取得了胜利。见表1。
表1 慕容垂军事活动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慕容垂参与的军事活动数量随着其人生道路的发展而逐渐增加,尤其至后燕时期,慕容垂军事活动在数量及所面临的对手方面都有了增长,且其一生军事活动中多以胜利为结果,仅有385年面对东晋刘牢之时稍有小败,但随后便立刻稳住局势并转败为胜,这也充分体现出其高超的军事才能。这些分散于长达半个世纪中的军事活动不仅丰富了慕容垂的军事经验,亦对慕容垂个人军事思想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帮助。
由于慕容垂在各个阶段的身份不同,其军事思想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亦有变化。前燕时期,慕容垂作为皇室重臣,为前燕政权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但最终决定权始终在其父、兄及侄的手中,慕容垂的军事思想难以得到充分实践,且在此阶段,慕容垂正值壮年,豪情满怀以至于多次冲锋在前,例如在面对后赵夜袭的过程中就曾有“霸起奋击,手杀十余人”,使敌军“不能进”的表现[4]3104。前秦时期,慕容垂已年过半百,老成持重,且其对前秦政权的感情定远不如对慕容燕政权,而苻坚的信任又使其能够有机会独当一面,故而这一阶段慕容垂对军事活动指挥的自主权相对提高,但限于对异族政权效力的缘故,慕容垂在指挥战争时或有所保留。例如在淝水之战前,慕容楷和慕容绍对慕容垂进言:“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慕容垂道:“然,非汝,孰与成之。”[4]3309可见,慕容垂在战前已有异心,而这必定会影响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后燕时期占慕容垂人生的时间最短,但其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活动却最多,此时期慕容垂在军事活动中多负责战略方向的抉择,后燕君主的身份不仅令其全心全意地为所有战争谋划,同时也使其得以充分发挥戎马一生所形成的军事思想,这一时期慕容垂指挥最经典的战例为台壁之战。
慕容垂与十六国时期其他民族政权领袖一样,其戎马一生中展现出的军事思想与中原兵学思想有诸多互通之处,实为吸收中原兵学精粹基础上结合自身军事实践经验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把握时机的重视。在慕容垂一生用兵之中多次体现出其对战场时机把握的重视及其精准程度。
后赵太宁元年(349)四月,石虎病危并于同月卒。后赵政权内部随后爆发了以刘后、太子石世、张豺为代表与以石遵、石鉴等为代表两个集团间的激烈冲突,最终以石遵发动兵变并夺得后赵政权的结果收尾。[4]3088-3091前燕得知这一情况后,慕容垂向其兄慕容俊上书进言:“时来易失,赴机在速,兼弱攻昧,今其时矣”,意在趁后赵内乱发动进攻,但被慕容俊“新遭大丧”(笔者注:指去年慕容皝之死)为由拒绝。[2]3077-3078慕容垂随后亲赴龙城(今辽宁朝阳市[5]11-12)面见慕容俊,言:“难得而易失者,时也。万一石氏衰而复兴,或有英雄据其成资,岂惟失此大利,亦恐更为后患”[4]3092,可见其对时局认识之透彻。慕容俊后在慕舆根与封奕的劝谏下任命慕容垂为前锋都督,进攻后赵并取得大胜。[4]3102-3105这是史料中慕容垂第一次展现出“待时而动、赴机在速”这一军事思想,这是其对孙子“兵贵胜,不贵久”思想的继承。慕容垂充分认识到在战场中关键时机的重要程度,因此一定要趁敌人虚弱、混乱之时果断把握时机以取胜。
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第二次北伐,率步骑五万,自清水(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水以下的别称[6]2418)入黄河,并先后于湖陆(今山东鱼台县东南微山湖一带)败慕容忠,于黄墟(今河南开封市东)败慕容厉,于林渚(今河南新郑东北)败傅颜。[4]3215之后,桓温进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前枋城村),距离邺城仅有二百里,前燕大震,慕容甚至计划避祸和龙(即龙城,今辽宁朝阳市)。慕容垂进言:“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4]3215,得到允准。后桓温因粮草不继等原因开始率部撤退,前燕诸将“争欲追之”,唯慕容垂言:“不可,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于是“帅八千骑徐行蹑其后”,桓温果然兼道而行。数日后,慕容垂下令急追,大破桓温。[4]3218慕容垂由此“威名大振”[2]3078。尽管此战桓温战败有很多方面的原因[7]250-265,但亦不可忽视慕容垂的战术思想因素。
东晋太元十年(385),同样面对东晋,慕容垂围符丕于邺城之时,刘牢之率军来救,燕军处于劣势,因而向新城以北撤退,刘牢之在未通知符丕的情况下独自率部追击慕容垂,而符丕则在得到消息之后才整军追赶。刘牢之追慕容垂至董唐渊(又名澄湖、黄塘泉,在今河北曲周县西北),慕容垂对部下言道:“秦晋瓦合,相待为彊,一胜则俱豪一失则俱溃,非同心也。今两军相继,势既未合,宜急击之”。于是慕容垂趁秦晋二军因尚未“合势”而出现的短暂时机主动邀战,果然大破晋军,刘牢之单马逃走。[4]3343-3344
在这几场战争中,慕容垂或是已经在战争中处于有利、不利的位置,或是战争还未发生的情况下,都是在洞悉敌军状态的前提下采取行动,其对战场动态变化的精准预测与时机的精确把握对己方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慕容垂军事思想的实践离不开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且这种洞悉战场时机的能力在其青年时期便已具备。
在中国古代兵学思想中,“正”一般指常规战略战术行动,而“奇”则指非常规的战略战术行动。“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兵法·计篇》)这是孙子对军事非常经典的一段论述。所谓“诡道”,最终都要落实到“出其不意”上来,以奇兵令敌奇之。历代经典战例,无不与“奇”相关,慕容垂亦是善用奇兵之将帅。
慕容垂“奇正结合、出奇制胜”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383年与东晋桓冲的交锋中。前秦建元十九年(383)五月,东晋桓冲率众十万攻襄阳,兵分数路。苻坚遣符睿、慕容垂等率步骑五万救襄阳,慕容垂兵至邓城(今湖北襄阳区东北)。七月,晋将郭铨及冠军将军桓石虔败前秦兖州刺史张崇于武当(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并“掠二千户以归”。符睿“遣慕容垂为前锋,进临沔水”救之。[4]3308在这种情况下,慕容垂并不占据优势,如若采取常规的作战办法,必定要付出一定伤亡。而有苻坚大恩于前,慕容垂建功需求在后,此令不可不行,出“奇兵”便是最好的选择。慕容垂派遣士兵于夜间手持矩火系在树枝上,每名军士持火十炬,这样便展示出己方十倍兵力的假象,以至于“光照数十里”。桓冲看后惧怕,退兵至上明(今湖北松滋市北)。[4]3308这并不能称为一次战斗,但其效果却胜过实际作战。“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8]43,慕容垂用伪装的办法令桓冲惧怕而不敢与之作战,正是以奇为正。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慕容垂不战而屈人之兵,自是将帅最高境界;“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谋攻篇》),慕容垂处于劣势,貌似只能“逃之”“避之”,但其又需达到作战目标,便只能出奇制胜。“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谋攻篇》),慕容垂最终得到既避战于敌,又救援己军的效果,正是这一思想运用的结果。
虚实结合与因敌制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虚实结合”主要指通过对己方部队的调控来制造“虚”和“实”两种不同的场景迷惑敌人,使敌人难以分辨或者分辨错误;“因敌制胜”则是指根据敌情的变化而使用不同作战策略来取胜。前者主动权在己,后者主动权在敌,慕容垂将二者融合,以己之变促敌之变,从而达到自己的作战目标,充分体现出其对战争局势把控的能力。
慕容垂“虚实结合、因敌制胜”的军事思想成熟于其军事生涯后期,即慕容垂创立后燕以后,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后燕与丁零翟钊与西燕慕容永的战争中。
后燕建兴八年(393),丁零翟钊进逼邺城,被慕容农击退。随后慕容垂攻伐丁零翟钊于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城关镇),兵至黎阳津(今河南浚县东南古黄河河畔),翟钊所部于南岸据守,慕容垂属下诸将认为翟钊精兵强将,皆建议慕容垂不要渡河进攻。慕容垂却笑道:“坚子何能为,吾今为卿等杀之”,于是“为牛皮船百余艘,载疑兵列杖,溯流而上”,徙营至西津。[2]3088翟钊本已于黎阳津部署防务,见前燕军转向西津,只好“弃营西距”。不料慕容垂秘遣慕容镇、慕容国连夜率军于黎阳津渡河,并于南岸驻守。翟钊奔还为时已晚,最终大败,单骑逃往西燕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南)。[2]3088随后慕容垂着手发动对西燕的战争,派军出滏口,入壶关,自己则领主力于邺城西南按兵不动。慕容永以为“垂诡道伐之”,于是亲自率军至轵关据守,而慕容垂则趁机从天井关进入太行山,直抵台壁,后又以“伪退”战术诱敌深入,两翼夹击,一举败之,最终攻灭西燕,夺并州之地。[2]3088-3089
这两次战争都充分体现出慕容垂“虚实结合、因敌制胜”的军事思想。所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慕容垂通过虚实变化而将守方本已布局好的防务状态打破,充分将敌人建立的优势削减至最低甚至消失,并利用敌人变化的短暂间隙发起进攻,直接扭转战场形势,进而获得胜利。“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慕容垂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的地位自然不如白起、韩信高,但从这两场战争来看,慕容垂无愧于权翼“今之韩、白”[2]3080的评价,实可为一代战神也!
前文总结慕容垂军事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对军事的看法或在历次军事实践中的实际指挥应变之中,并未有相关论著流传。因而慕容垂军事思想具有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实用主义特点,功用性较强。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慕容垂来自鲜卑慕容部,文化水平低,故轻视文献或者缺乏撰写著作的能力;二是慕容垂一生中身份变化数次,但其最核心的身份基本未变,那就是军队将领、统帅,作为职业军人的他一生中的许多时间都在军队中度过,因而重视实践是理所当然的;三是十六国时期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不容许慕容垂这种当世豪杰、政权领袖花费过多时间去研究军事理论,也就更不可能著书立说,这一时期各政权将领、统帅的军事思想大多来源于实践并直接应用于战争当中。
前文所述后燕灭西燕之战,是慕容垂一生中指挥规模最大、过程最为精彩的战争之一。作为后燕君主、全军统帅的慕容垂将其戎马一生所积累的军事经验与军事思想充分发挥在此次军事实践之中。这次战争主要战场在上党地区,晋阳之战史载简略,本文亦不做探讨。上党地区的战斗学界又称为“台壁之战”。笔者以台壁之战为例,梳理慕容垂在此次战争中的相关军事实践活动,从而对慕容垂相关军事思想展开进一步探讨。
关于此次战争,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已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该次战斗作详细梳理,见于《台壁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9]200-208(以下简称“靳文”)。笔者对其文中的相关说法有几点疑惑之处,在此不揣浅陋,试做探讨。
《晋书》对此战记载较为详细,如下:
“(慕容垂)乃发步骑七万,遣其丹阳王慕容瓒、龙骧张崇攻永弟支于晋阳。永遣其将刁云、慕容钟率众五万屯潞川。垂遣慕容楷出自滏口,慕容农入自壶关,垂顿于邺之西南,月余不进。永谓垂诡道伐之,乃摄诸军还杜太行轵关。垂进师入自天井关(2)《魏书·徒何慕容廆传》中作“木井关”。按:“木”应为“天”之讹。,至于台壁(3)《晋书》原文作“壶壁”,按注修正为“台壁”,应为混淆“壺”与“臺”之故。。永率精卒五万来距,阻河曲以自固,驰使请战。垂列阵于台壁之南,农、楷分为二翼,慕容国伏千兵于深涧,与永大战。垂引军伪退,永追奔数里,国发伏兵驰断其后,楷、农夹击之,永师大败,斩首八千余级,永奔还长子。慕容瓒攻克晋阳。垂进围长子,永将贾韬潜为内应。垂进军入城,永奔北门,为前驱所获,于是数而戮之,并其所署公卿刁云等三十余人。永所统新旧八郡户七万六千八百及乘舆、服御、伎乐、珍宝悉获之,于是品物具矣。”[2]3088-3089
后燕军进军路线、西燕军防守要地及战役大致经过由此可见。关于战争记载中的具体出现地点学界已有相关研究,在此依前人考察研究做出标示:潞川:今浊漳河辛安至石梁25公里河段两侧[9]198;台壁:今黎城县东台北村附近[9]205;长子:今长子县西南附近[5]15-16;壶关:今黎城县东北东阳关镇[6]2059。
靳文中写慕容垂攻长子兵分四路,分别从轵关陉、太行陉、羊肠坂与滏口陉四道进军。轵关陉一路是否出兵不见记载,但考虑到慕容永率大军“还杜轵关”,慕容垂或派有疑兵,否则慕容永不会愚蠢到仅凭猜测便不顾台壁大军而轻易转向进攻长子最远的轵关陉。太行陉一路有天井关,但亦属远道,也符合史料记载。但靳文认为史料中的慕容垂所出之天井关为今武安市西北天井关(天井峧),其依据为《嘉庆重修一统志》中“天井关,在武安县西八十里,通山西要路,削壁如井状,后燕慕容垂灭西燕,‘出滏口,入天井关’,即此”,且认为慕容垂不可能绕道悬远至太行陉的天井关。笔者以为,此观点存在诸多矛盾,首先,《嘉庆重修一统志》中所谓(武安)天井关可通山西是否为清代情况,北朝时期该处是否有天井关设置,如若有,如此重要之关口为何不见史料记载。其次,即便慕容垂果真从该处入太行,最终亦需经过台壁东北之壶关,即与出滏口道路线一致,其绕道的意义何在?再次,如史籍记载慕容垂所入天井关指武安天井关,则靳文中慕容垂兵出太行陉之一路史料从何而来?这在其文中并未发现相关解释,实为自相矛盾之说。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慕容永率军“还杜轵关”,前文已述或有疑兵,但实际来看,少量疑兵是否足以令慕容永率主力前往轵关?答案是否定的。慕容永作为西燕国主,在历史上亦算一方豪杰,能够做出如此重要的决定,必定有其现实原因。轵关陉虽距滏口较远,但其与太行陉却不算太远,较为可信的解释是:慕容垂率军至太行山南一带,慕容永率军来拒,慕容垂趁西燕军至轵关陉时从太行陉进入,如此一来,二者至台壁的时间不会相差太久,符合接下来的史实。反之,如若慕容永至轵关,而慕容垂仍从滏口一线进入,则之后的战争时间与经过便不合情理。故笔者认为,慕容垂所入天井关,即太行陉之天井关。
羊肠坂一路,靳文写作“壶关百里羊肠坂道”,应指今壶关县东南大峡谷镇回车村至大河村段峡谷路段。[10]靳文认为有此一路应是将“慕容农入自壶关”一路中的“壶(口)关”认作“壶关县”所致,但笔者以为此处存疑。靳文在注释中以《读史方舆纪要》所载:平顺县有照城、益阳城、阳护城,“皆慕容永所筑”“以拒慕容垂者”一条为据[11]1968,指出平顺于明代嘉靖年间设县前三村盖隶壶关县,且此事当地代代相传,父老亦如是说。时过境迁,人口流动,传言是否可信暂且不论。顾氏所记三城只说是慕容永为拒慕容垂所筑,只因此处有沟通太行山之通道而已,但这并不能证明慕容垂出兵伐永有此一路。并且顾氏在其著中把“壶(口)关”与壶关县之“壶关山”混淆,致后世诸多学者受其影响。[10]笔者对顾著中此条记载存疑,由此作论据,亦不可不审慎。另外,壶口县羊肠坂道乃蜿蜒小道,经考证即为当年曹操《苦寒行》中所记“羊肠坂”[10],其路“艰哉”“车轮为之摧”“水深桥梁绝”,致使曹操发出“我心何彿郁,思欲一东归”的感叹,十分不利于行军,慕容垂伐永时已距曹操过羊肠坂近两百年,其间战乱频仍,此地区人口流乱,行路之人应当更少,路况只会较曹操所经时更差?故笔者推测慕容垂出兵并未有此一路,“慕容农入自壶关”应指今黎阳县东之壶(口)关(今东阳关)。(4)前文《晋书》所载:“垂遣慕容楷出自滏口,慕容农入自壶关”。按:此句或为书写风格之缘故?致使某些学者误认为二将出兵为不同路线,实则不然。至于滏口陉一路,则与史料相符,也合乎战争思路。
除以上理由外,文献中还有一处重要线索可证明慕容垂进军非是由滏口陉一路。《资治通鉴》载:“(四月)甲戌,垂引大军出滏口,入天井关……五月,乙酉,燕军至台壁。”[4]3414从四月甲戌日至五月乙酉日,共计12天。由邺城经滏口陉至台壁一路大致距离为100公里,加之慕容垂的此次的出兵行动需要在时间上抢占先机,因此这样的距离却行军12天是不可能的,慕容垂必然是走了南方的太行陉路线。
从台壁之战经过可知,慕容垂在此战中运用的军事思想除前文所述“待时而动、赴机在速”“虚实结合、因敌制胜”外,还有“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等,可谓是慕容垂军事思想的一次集中展现。可见,此阶段慕容垂的军事思想已十分成熟,并且能够在军事实践中灵活应用以推动战场局势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在战乱频仍,群雄割据的十六国时期,慕容垂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实用的军事思想分别在三个不同政权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尤其为慕容燕政权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成就了传奇的一生。概而言之,慕容垂军事思想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待时而动、赴机在速,奇正结合、出奇制胜,虚实结合、因敌制胜等。其军事思想很多都能从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学思想中找到共性,并体现出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实用主义特点。在其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一系列军事活动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台壁之战集中体现了慕容垂诸多军事思想。慕容垂军事思想及其实践为其本人创立赫赫军功,同时以枋头之战、五桥泽之战及台壁之战等一系列战争为代表的军事实践也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