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叠彩山风景书写研究
——基于《徐霞客游记》与地方志的比较

2024-01-27 09:03唐晓岚
广西地方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风景

唐晓岚,李 旸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南京 210037)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访桂考察调研时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丽质,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可见国家对桂林山水的重视以及保护桂林山水的决心。叠彩山作为广西桂林一处名山胜景,在《徐霞客游记》和明清广西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徐霞客作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其一生都与地方志结下不解之缘。霞客随身携带《大明一统志》,每到一地又广泛征集志书,以志导游,并在地理考察中以实证志,辨志之误,补志之阙。霞客游广西时,便多次索求《广西府志》,得到后才启程离开。后受丽江土知府木生白之聘,亲身参与《鸡足山志》修撰工作。霞客因志书萌生“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的决心,也反哺了古代地方志修纂事业。《徐霞客游记》作为承载霞客对风景资源记录书写的载体,字里行间皆可展现其个人的科学、完善的风景资源审美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徐霞客游记》:“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料考证,是亦山经之别乘,舆记之外篇矣。”[1]足证游记的可靠,可为后世修志取资。区别于徐霞客的个人游记,地方志作为官方修纂的地情资料,遵循存真求实、述而不论等书写原则[2],足具权威性和客观性。地方志取材宏富,也涵盖了大量风景资源书写内容。比较《徐霞客游记》与地方志的书写,为名山风景资源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以叠彩山为例,目前学界对其研究多聚焦其自然风光、书画分析、地理研究及摩崖石刻文化等方向,还未将目光投向叠彩山在方志古籍中的风景资源书写记录。

基于此现状,文章从桂林叠彩山风景资源入手,运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游赏叠彩山的经历与明清广西地方志中有关叠彩山的描述进行梳理,挖掘霞客和广西地方志对于叠彩山风景资源的书写内容及审美评价,比较两者在风景资源书写内容、方式、审美评价特征及思想的异同。一方面,为叠彩山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历史和文化支撑,丰富地域名山文化,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另一方面,为地方志的利用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一、叠彩山风景资源考辨

叠彩山旧称桂山、北山、风洞山,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北部、漓水之畔,由四望山、于越山和明月、仙鹤两座山峰组成,是桂林市内的最高峰。早在唐代,叠彩山就由元稹之侄元晦开发为旅游胜地。元晦在会昌初年(841)任桂管观察使,由其所撰《叠彩山记》中载:“会昌三年六月蒇功,南自曲沼,上极山椒。四年七月功既。”[3]可知,叠彩山开发始于唐会昌三年(843)六月,竣工于会昌四年(844)七月。

“叠”,古同“曡”“疊”,据《说文解字》所载,“杨雄说:以为古理官决罪,三日得其宜乃行之。从晶从宜。亡新以为曡从三日太盛,改为三田。徒叶切。”[4“]多部曰:重夕为多。重日为曡。此今人用之义也。”[5]可见“叠”为会意字,表重复、重叠之意。“彩”:“文章也。从彡采声。仓宰切。”[6“]彩”字形采用“彡”作边旁,“采”是声旁,“彩”用来表示丰富交织的纹案。

叠彩山名,与其山岳形象密切相关。“叠彩”第一次作为山名出现,应源自唐代桂州《图经》[7],《图经》原本现已流散不可考,只能从其他古籍文献中寻踪觅迹。元晦有记:“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8]《桂胜》也曾提及“叠彩”一名的源流:“叠彩之名,元常侍自谓:本之图经,非自唐始。何不遵用?”[9]霞客实地考察叠彩山,认为:“乱石层叠错立,如浪痕腾涌,花萼攒簇,令人目眩,所谓‘叠彩’也。”可见叠彩一名,取自其错落重叠、恍若锦缎之山势。叠彩山囊括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叠彩山自然景观繁多,具有山、峰、洞、石、岩、壁、崖等多种景象,岩洞最是一绝。这些景象交相辉映,构成了和谐完整的叠彩山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游览价值。在广西地方志中,对叠彩山自然景观资源作详尽介绍,霞客在《粤西游日记一》中也以其与友人的浏览路线为脉络,对叠彩山的自然资源进行描绘。

叠彩山的人文景观也引得诸多文人墨客盘桓流连,隔空相会。清代诗人袁枚游叠彩后写下“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的桂林山水诗佳句;康有为曾两次在叠彩山中讲学,现风洞外东侧竖有石碑刻“康有为讲学处遗址”;元帅陈毅游桂时,在叠彩山上留书感慨:“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叠彩山佳景甚多,有于越阁、仰止堂、拿云亭及望江亭等名胜古迹。山中摩崖石刻尤多,如《叠彩山记》《于越山记》《四望山记》《游风洞山记》……摩崖石刻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与叠彩奇绝的岩石地貌融于一体,为叠彩山的雅致风光添色,积淀了叠彩山水的文化底蕴。

二、《徐霞客游记》对叠彩山风景资源记录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耗时三十四年以日记体完成的一部散文游记。霞客年少即好读地志山经,毕生志趣便是问奇于名山大川。霞客一生游踪遍布祖国河山胜景,他跳出了传统文人旅游过程中览物兴怀的桎梏,把山水审美体验、评价与山水成因科学考察相结合,其科学严谨的地理考察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评:“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唯念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10]

“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11]自古便以山水秀丽而著名的桂林,无疑对霞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早在明泰昌元年(1620)的《游九锂湖日记》中他便提到:“余志在蜀之峨眉、粤之桂林、及太华、恒岳诸山……”在其晚年历时四年的西南遐征中,霞客也终于踏上了他神往已久的桂林。霞客在桂考察近两月,游兴之浓可谓是逢山必登,逢洞必探,不愿遗漏可赏可考之景,对地貌的考察亦细致深入。

霞客于明崇祯十年(1637)四月二十八日抵达桂林。叠彩山是霞客在桂林城中游览考察的第一座山,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叠彩山位于桂林城内东北隅,交通便利,对于刚抵达桂林,对周边环境还不熟悉的霞客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这是其一;另外,霞客在游览叠彩一行结束回到寓所后,“余憩寓中,取《图》《志》以披桂林诸可游者。”显然霞客久闻叠彩山之名,无需查阅资料就能确定其值得一游。可见叠彩山风景秀美,在桂林久负盛名,这是其二,也是霞客将叠彩山作为抵桂后首要游览之处的重要原因。他于五月初一与好友共游叠彩山,亲身考察每一处岩石洞穴,并在游览途中与友人分路而行,探寻叠彩山的游览路线,全观叠彩山的景观风光,丈量叠彩地貌的方位、高下、里程,并详细书写于《游记》中。

(一)叠彩山自然景观书写

霞客对叠彩山的书写中主要的自然景观类型为山景——山、峰、洞、石。在对山景的书写中,主要以洞穴为主,描绘水景的内容只一句:“洞前下瞰城东,江水下绕,直漱其足。”霞客对叠彩自然景观的记评,包含整体山势和局部山体状貌两个方面。言整体山势:“山踞省城东北隅,山门当两峰间,乱石层叠错立,如浪痕腾涌,花萼攒簇,令人目眩,所谓‘叠彩’也”把握叠彩山的整体形象。论局部山体状貌,霞客重在描绘叠彩山中各山洞的造型、周边环境:“其处东忽开隙,远引天光,西多垂乳,近穿地肺”;高度、大小:“其洞穹然东向,透峰腰而西,径十余丈,高四丈余”“殿后一洞屈曲穿山之背,其门南向,高二丈,深五丈”;游时的感官体会:“至此愈觉凉飔凉风逼人”。霞客详述洞穴的位置、洞口朝向、结构形态、洞穴气候等特征。叠彩山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突出于山间每处洞穴各不相同,皆有其可观可玩可赏之处,顺着游览路线便可一一领略。所谓“桂林城中岩洞以风洞山为最,即叠彩山也。”[12]

霞客对于叠彩山自然景观的书写评价,以他和友人的游线为行文脉络,以静观与行观相结合的审美模式把握景物整体格局,厘清山水势态[13]。先言整体山势,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把握山岳形态和脉络;再论局部地貌,一丘一壑、一峰一洞仔细梳理,并将书写评价加以串连。霞客通过进行山水审美体验、挖掘山水审美特征、提炼山水审美评价、探索山水地理之实及其源,以达求真求实的游历目的。

(二)叠彩山人文景观书写

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的点缀。霞客在《粤西游日记一》中关于叠彩山的人文景观涉及不多,有佛殿——“其上为佛殿,殿后一洞屈曲穿山之背”;大士像——“前架华轩,后叠层台,上塑大士像”;石刻卧像——“横置窦间,迦风曲肱,偃石鼓腹,其容若笑,使人见之亦欲笑”;拱极亭旧址——“于是东出前轩,由洞左跻蹬,循垣而上,则拱极亭旧址也。”在人文景观书写中,霞客并未过多着眼于人文景观本身,而是作为一位游览者,观察人文景观与整体大环境相结合所呈现出的审美效果。此外,霞客也善于对人文景观的文化渊源进行探察:例如霞客见叠彩山门匾额“北牖洞天”四字,探求匾额提名的缘由:“按北牖为隐山六洞之名,今借以颜此,以此山在城北,且两洞俱透空成牖也。”再如他见越王坛,与“《志》所述‘五代时马殷所筑,有岩桂生其巅’”进行对比,山顶已无桂树的踪影。

在《游记》中,霞客对于人文景观的书写评价,叙议结合,有品有论,不仅包含了他个人身为游客的心理感受,也展现了他作为博览群书的历史、地理学者的素养。

三、地方志对叠彩山风景资源记载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对边疆社会的控制力不断增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地方志的纂修是中央王朝和地方官员稳固边疆社会、建构国家认同的一项重要政治文化实践活动[14]。地方志作为“以记载一方之事为内容的博物之书”,舆地、物产、风俗、人物、掌故、事件等,都是地方志记述的主要内容[15]。明代地方志的修撰成为“官职”“官责”。清时康熙有诏:“诏天下直省、府、州、县咸修辑志书,于是直省有司各设馆,饩禀高才生以从事。”[16]对应修志的政治属性,主修人多为总督、巡抚等地方官员,也不乏当地学士名流的纂写参与。

明清时期广西地方志的修撰臻至鼎盛。明嘉靖《广西通志》是现存在世关于广西最早的一部通志[17]。本文以明清《广西通志》为主要研究资料。就府志言,明代仅存的景泰年间的《桂林郡志》已无完帙,残本缺失山川卷,故不再查阅引用。叠彩山在明清时隶属临桂县,现存清嘉庆、光绪两版《临桂县志》,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下(表1)梳理可知,地方志客观书写了叠彩山方位、山名源流、风景资源名称和相对地理位置,并对各处风景名胜作详实说明,通过名胜之间的相对位置来概括叠彩山景观。此外,地方志也集各方之言,收录大量诗文游记和风景评价,完善叠彩山文化形象。在地方志对于叠彩山风景书写中:其一,多采用形容词描绘叠彩山的风景资源审美特征。例如万历《广西通志》:“乱石纵横,半起半伏”[18];雍正《广西通志》:“乱石纵横,排突山腹,皆迳梁危磴”[19];被誉为“省志楷模”“官书创体”[20]的嘉庆《广西通志》中,对叠彩岩、北牖洞、越亭、风洞等风景资源的书写,则在前志的基础上更为细腻:“岩斗径纡環奇石累积”“岩石益奇”“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瑶簪森列,无际甚怪”……“危”“险”“乱”“奇”等形容词精确提炼出叠彩山的地貌特征。其二,运用比喻等手法来生动刻画山岳形象。譬如嘉庆《临桂县志》中:“前峰拔起,如狮昂首。”[21]生动刻画了山峰磅礴之势态。其三,多角度书写山中风景资源,突出其主要特征。“大山壁立,屏开山岩,层层转至。”突出叠彩岩的层层交叠的地貌特征;以气候突出风洞特征:“阴风袭入,盛夏无暑。”[22]地方志对叠彩山风景资源的书写,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实地考察予以修纂更新,表达客观,具备时间上的连续性。

表1 明清广西地方志对叠彩山的书写梳理

四、《徐霞客游记》与地方志对叠彩山风景资源书写的异同

《徐霞客游记》及历朝历代广西地方志虽对叠彩山风景资源皆有记录,但由于二者的书写目的、作者和体裁等不同,致使二者内容各有侧重,其评价方法及审美思想也有所异同。笔者将《徐霞客游记》与广西地方志中关于叠彩山的书写内容进行梳理,不揣冒昧地将二者对叠彩山风景资源书写的异同比较如下。

(一)《徐霞客游记》与地方志对叠彩山风景资源书写相同之处

《徐霞客游记》与广西地方志书对叠彩山的书写有诸多相同之处。二者不仅善用修辞手法润色内容,也多从历史角度书写景观。此外,二者对叠彩山风景资源的书写也皆能体现对地理关系及文化意识的注重。

1.采用比喻等手法润色书写内容,提炼单字形容词概括审美特征,以求简练地描绘其自然景观。《游记》中,霞客对修辞手法和形容词提炼的运用较地方志更多,语言也更随性。霞客对叠彩山的山、洞、石等自然景观刻画生动:“西多垂乳,近穿地肺”将石笋比作肺叶,寥寥几句,山石特征跃然纸上。“其洞穹然东向,透峰腰而西……由其中望之,东西洞然,洞西坠壑而下,甚险而峻。”霞客也用“险”“峻”等形容词来提炼叠彩山的风景资源特征。而地方志作为官方载录的书籍资料,语言严谨,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较含蓄,更常提炼单个字的形容词对叠彩风景资源做短小精悍又鲜活的概括。

2.从历史的角度书写人文景观。以石坛为例,霞客将其所见之景与他所学对比:“岂即所谓‘石坛’耶?《志》云五代时马殷所筑,有岩桂生其巅,今已无”突出其现状;而志书仅记录石坛的历史变迁:“上有石坛,五代时马所筑,今有马王台三字。”同时,地方志书本身也是霞客所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是他游历山水时的重要参考文献。霞客广集方志,以志导游,既为图经志籍的记载所吸引,又欲穷图经志籍记载之疑点和不足[23]。霞客从历史角度对书写对比风景名胜,难免参照地方志载录。这也折射出志书与游记同在聚焦历史视角下的细节差异。志书载录,多为人文景观的历史变迁、遗址记录。与霞客侧重游览途中眼前之景不同,志书考察人文景观当朝情况,是为补充其历史变迁,更新、修正地方志书内容,并无侧重之处,力求客观载录,精简语言。

3.注重地理关系的刻画,对景观方位、道里、高下表述明确,具有清晰的地理空间感。霞客登叠彩前,就对叠彩山的方位做出具体表述:“余与静闻乃北一里……其东为伏波山,其西为独秀峰……循王城北行,又一里,登叠彩山。”此外,在游览过程中,霞客对叠彩风景亦有相对微观的考察:“其洞穹然东向,透峰腰而西,径十余丈,高四丈余。由其中望之,东西洞然,洞西坠壑而下”“其西一石峰高与此峰并。”地方志也多用方位词来表达景观及其地理空间:“桂山在府治东北郭”“拱极亭旧名粤亭,在叠彩岩石洞之北,久废”“入洞行数十许步则曲转穿出山。北望……”无论是游记亦或方志,读毕不仅会对叠彩山整体景观的形象及地理方位有具体认识,对山中各名胜景观的位置关系也会产生清晰的地理空间感。

4.讲求山水名胜皆有来历,凸显科学严谨的文化追求。在《游记》与方志中,皆叙述了叠彩等山名的由来,在清嘉庆《广西通志》中,对前人所著“桂山”一名的源流做出辩驳:“桂山为城北之主山,故遂以桂名之。前人引山海经番禺八桂成林系之,误矣。”[24]可见著书立志过程中对文化的考证之严谨。霞客更是将志书资料与实际考证及游历感受于一体,解释山名乃至名胜之名的由来:“乱石层叠错立,如浪痕腾涌,花萼攒簇,令人目眩,所谓‘叠彩’也”;门额“书‘北牖洞天’,亦为曹能始书。四字按北牖为隐山六洞之名,今借以颜此,以此山在城北,且两洞俱透空成牖也。”彰显霞客对于文化的鉴赏意识。无论是游记或地方志,在书写时皆讲究山水来历,具有深厚的文化追求,不仅加深人们对名山风景资源的了解,也意在赓续名山文脉。

(二)《徐霞客游记》与地方志对叠彩山风景资源书写不同之处

《徐霞客游记》和地方志在对叠彩山风景资源书写上,因二者体例、著书目的等性质的不同,存在诸多表述不同之处。

1.霞客地理考察之著书目的与志书保存、完善史料之异。《徐霞客游记》作为霞客本人一生游历所见所感的载体,以日记体撰写,由后人整理著书出版,是一部文学名著,更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地理学巨著。霞客的书写不仅是记录游历过程,更是亲身涉足,为达地理考察的目的。游记的记叙充满了霞客本人强烈的个人色彩,也常带有他在游览过程中主观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书写时更偏感性;而地方志书作为权威性的地情史料,体例完备,一般由地方官员修撰整理,资料收集广博,具备工具书的属性,著书是为保存、更新当朝当代的地方相关资料。在编撰、修录过程中自然更注重理性、言简意赅,不会带有编撰者的审美评价和心理感受,更为客观。

2.霞客“审美考察”体系下的书写方式与志书载录之异。霞客本身作为一名资深的游客、历史及地理学者,其审美、考察等诸多素养本自具足。故其所记之内容自然带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霞客在游叠彩山的过程中,除了从历史角度考察风景资源,也不乏他身为游客的心理活动和地理考察的记录。此外,霞客在游览途中对叠彩岩洞多有考察,探寻景观地貌的比例尺度,对叠彩不同山洞的朝向、大小、高度等多有估算,可见其地理考察的目的。反观历代方志古籍,其所载录内容少有作者个人的风格,风景资源评价也多引用历朝历代名著名家的话语,以历史变迁的角度载录风景资源,与游记相比,在地理、博物等方面有所不及,内容也不如《徐霞客游记》全面翔实。

3.霞客“点”“线”之耦合与志书时代广“面”之异。《徐霞客游记》作为一本日记体的地理学巨著,行文叙事从个体角度出发,书写风景资源时,霞客以他的游线为行文脉络,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霞客作为明代地理学家,他所见的叠彩山只是在历史不断发展进程中的一面,他本人所著游记也只能作为书写叠彩山的其中一“点”,虽做到了“点”与“线”的耦合,但始终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而地方志在记载叠彩山风景时,常将各类古籍中的相关内容排列关联,引用各朝各代文人墨客对风景资源的评价和感受。地方志所书是从古至今无数名人名家所评所感的集合。在对风景资源的记载上,既可以溯流穷源,又能根据方志当代的风景资源情况对内容进行考据、补充。不拘于时代和个人,具有时代的广“面”性。

《徐霞客游记》对叠彩山的书写更多包含霞客本人身为一名游客、历史及地理学者的审美和评价。他运用多感官的方式去感知风景资源,讲究情景交融,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风景资源:追寻景观的历史变化,探求景观地貌的尺度比例,带着地理考察的目的来思考、书写景观资源。在游记中,霞客对所经路线必载明其方位、距离。仅凭文字叙述就能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山洞的大概尺度、考察探索山川地貌,并从历史视角对前人所著志书进行对比、勘误,已经达到了十分完善可靠的境界。而地方志中对叠彩山的描述更侧重客观描述史实、地理情况,并无过多渲染风景资源。人文景观相较自然景观而言,多介绍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内容简略。《游记》聚焦在霞客的时代,而方志在朝代的兴衰更替中不断地更新增补,突破了时代的局限性。

五、结语

在对《徐霞客游记》与广西地方志中所记载叠彩山风景资源的比较研究中,不难看出二者在著书目的、书写方式、内容及思想上的异同。从相同点出发,《游记》与地方志除在书写手法和角度外,二者皆注重地理关系和文化意识的表达。就二者差异而言,《游记》是霞客本人生平游踪的记录,以日记体记录,著书目的是为“尽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揭示“为图经志籍所蒙”的山川面目,为亲身涉足考察之论。而地方志书,是由地方官员敕修,为的是载录一方水土的全面情况,以便查阅、流传之用。除著书体例、目的不同外,二者在书写方式也有差异。游记是书霞客个人想书,字里行间带有其不拘格套的个人风格;地方志是书客观事实,不会把修撰者的情感带入其中。此外,霞客书写时与志书所载具有明显的“点”“面”差异。霞客个人只能站在自己的时代书写当时的叠彩山,是为一“点”;地方志却是随着皇权交替不断更新、更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更为广“面”。

在当今时代大背景下,在国家一定要呵护桂林山水的要求中,保护、合理开发桂林山岳风景资源也成为重点。对《徐霞客游记》和地方志中的山岳风景资源书写的挖掘、分析和对比,不仅可以观照不同时代和视角下区域名山形象和文脉文化,也为当代开发保护地域山岳风景资源提供史料支撑,注入区域文化内涵,推动区域旅游特色发展。

猜你喜欢
徐霞客游记风景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超市游记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徐霞客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