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县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作为文化旅游景区于2013年动工修建,2020年基本完工并开始对游客开放。
宋太宗赵光义画像。
夏末秋初,太原城郊一个不起眼的土坡上,寻见晋阳故地。在农田与木材厂的夹缝之中,荒草丛里,一座被岁月剥落外壁、露出红砖的石碑刻着“晋阳古城遗址”,提醒着稀稀疏疏的过客,此地曾是坚固无比的城池。八百年前,蒙古人铁蹄袭来,一代才子元好问逃难途中路经晋阳故地,望见昔日繁盛的古城只存断壁残垣,不禁喟然长叹:“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将古城付之一炬的人,是宋太宗。提起他,人们多半想起“烛影斧声”的谜案(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的谜案)、“高梁河车神”的网络梗或是与小周后捕风捉影的花边,却淡忘了晋阳水淹火烧的悲剧。那是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宋太宗平定南方,总算坐稳了皇位。环顾疆域,契丹及其庇护之下的北汉,是他的心腹大患。尤其是北汉的都城晋阳,可谓固若金汤。春秋战国之际,那里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晋国内乱,智氏决汾晋之水灌城,日后却被赵、魏、韩反杀,落得身死族灭。北朝高氏,视此地为别都霸府,成为一代枭雄。及至隋唐,隋炀帝与李渊父子皆在此韬光养晦,终得号令天下。就是这样一座城,让宋太祖与宋太宗如鲠在喉。
早在十年之前,趙氏兄弟已然见识过了北汉的顽强。黄袍加身之初,赵匡胤就不容睡塌之侧有他人安睡,筹划北伐晋阳,攻取与契丹约为父子之国的北汉。赵普苦口婆心劝说,一旦北汉灭亡,中原就得直面契丹兵锋,对南方诸国用兵有了后顾之忧。赵匡胤思忖良久,定下“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北宋开宝二年,即公元969年,南方战事稍歇,赵匡胤御驾亲征,指挥大军直取北汉。这一年北汉内乱不止,宫廷政变之后登上皇位的刘继元,因宠任宦官和轻信谗言大开杀戒,先后诛杀几位股肱之臣。听闻北汉自毁长城,宋太祖决心速战速决。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率崔彦进等军围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闻北宋大兵压境,急遣使赴辽国求援。四月二十二日,宋太宗率军至太原,集兵围城。五月初四,宋太宗至城南,再次招降,同时挥军猛烈攻城。刘继元见大势已去,于初六举城投降,北汉亡。
在兵抵晋阳之前,北宋解决了两路麻烦。一路是北汉名将刘继业,他为后世熟知的名号是“杨家将”里的杨令公杨业。这位名将为北汉守边多年,与宋军也有数次交锋。敌众我寡,杨业兵行险招,趁宋军列阵未稳,率数百骑奔袭,但没能冲乱敌阵,反而被北宋援军一路追击,攀上绳索跃入城墙,才免于阵前被擒。另一路是契丹援军,辽朝也值新皇初立,只派出小队人马前来助阵,被宋军半路阻击。赵匡胤下令把斩获的契丹人首级和铠甲高悬示众,沿途北汉军队士气低落,大多弃城归降。
北宋兵临城下,但刘继元仰仗晋阳守备坚固,不肯投降。一手将他扶上皇位的宰相郭无为感叹“奈何以孤城拒百万之王师”,遭疑心怀异志而被杀。围攻无果,赵匡胤求助“春秋古法”,掘开汾水,把春夏之交的丰沛河水灌入晋阳。不成想,守城士兵早有准备,用干草塞住城池缝隙,减缓了水流涌入。反倒是北宋营寨驻扎在泥洼草泽之中,汾水决口又逢天气转热,军中疫病传染,战力大减。赵匡胤进退维谷,帐下大臣知其心意,奏请班师。随他出征的禁军不肯功败垂成,叩头请战。皇帝已有退意,但话术滴水不漏:“汝曹我所训练,无不一当百,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我宁不取太原,岂忍驱汝曹冒锋镝而蹈必死之地乎?”禁军将士感激涕零,班师回朝顺理成章。赵匡胤始料未及的是,就在北宋撤军之后几日,城内洪水退去,阳光曝晒之下,大片城墙垮塌,晋阳逃过一劫。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
公元979年,讨伐北汉之前,宋太宗信誓旦旦地说,“我必取之”,宰相薛居正却迎头泼了冷水:周世宗北伐,遇契丹驰援,晋阳坚壁清野,拖了个人困马乏,只得撤军;宋太祖北伐,虽然阻拦住契丹援军,也未能破城,只是把附近州县人丁强行迁往河洛地区安置,让晋阳变作一座孤城。这座孤城,“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兵戎大事,三思而后行。这番话,戳中了太宗的心结:周世宗、宋太祖都无愧于一代雄主,他们的无功而返,让能力略逊一筹的太宗惴惴不安。一旦攻破北汉,则立下不世之功,这令他蠢蠢欲动。为攻晋阳,宋太宗做了周密部署,派出数十万人马,分东西南北四路进军,还在出征之前对将领们亲授方略。随后,像兄长一样,他决定御驾亲征,以鼓舞前线士气,同时令一队精兵截击契丹援军。
抵达晋阳城下后,宋太宗亲披甲胄,在阵前督战。北宋将士射出的箭矢多达百万,晋阳城头状如刺猬。此战原本不该如此惨烈,但宋太宗亲笔的劝降书,被晋阳守城士兵扣下,北汉皇帝刘继元未能收到。刘继元派往城外的请降使者,则被攻城宋军误杀,也闹出了乌龙。最终,粮尽援绝的刘继元全身缟素,率百官开城投降,见到太宗一边磕头一边甩锅:臣听闻陛下亲征,本愿束手就擒,怎奈晋阳城内亡命之徒挟持,逼迫我不敢投降。对于死战而后降的北汉皇帝,宋太宗展示了非凡气度,赐官赏禄,保他安度余生。不仅如此,宋太宗还曾对身边近臣说,司马昭问刘禅乐不思蜀之事,很不厚道,亡国之君,何必戏侮呢?
然而,对亡国之君宽宏大量的宋太宗,对顽抗不屈的晋阳却是另一副面孔。两代宋帝,两度亲征,历经十年,攻克了晋阳。城破之后五日,宋太宗颁发一纸言辞凌厉的诏书,指责晋阳“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奸臣贼子违天抗命”。讽刺的是,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商议迁都洛阳乃至长安,以据山河之险而固守天下,彼时身为开封府尹的宋太宗抬出“在德不在险”之语相劝,搅黄了迁都大计。到了晋阳,“山川险固、城垒高深”成为原罪。随诏书一同降下的是建新城、毁旧城的命令,宋军将晋阳居民驱赶出城,随即一把大火焚烧了古城,这正是元好问诗中的“争教一炬成焦土”。明末清初名儒顧炎武在《日知录》里推测,北宋崇尚火德,宋太宗又迷信“参辰不两盛”,因而纵火烧城。只是不知为何,晋阳被焚后,宋太宗仍不满意,又下令掘开汾水,灌入旧城,先烧后淹,手段可谓狠辣。时至今日,汾水平静淌过太原市区,丝毫不见数次淹没晋阳古城的汹涌。
细品元好问的诗文,似乎还佐证了两则传说,或者至少说明,这些传言在金朝已经广为人知。其中一句是“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传言宋太宗忌惮晋阳是大唐龙兴之地,命人铲断系舟山的一角,称之为“拔龙角”。还有一联“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至今经常被提起,传说宋太宗为毁晋阳风水,下令新城多建丁字路口,取“钉破龙脉”之意。传说真假难断,但元好问的嘲讽跃然纸上,此联暗指的正是北宋末年太原之战。
晋阳古城遗址碑,共有两块,分别于1965年和2001年设立。图中的纪念碑为1965年设立。
历史吊诡之处,正在于未完待续。攻破北汉,志得意满的宋太宗乘胜北伐,矛头直指契丹,意欲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晋阳城下苦战的将士未受封赏,却又奔袭千里力拼强敌,不免怨声载道。憧憬人生巅峰的皇帝哪里听得进劝谏,只管大军压境、趁势急攻。就在北汉投降的两个月后,在如今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斜街附近,宋太宗遭遇人生最惨痛一败,将士折损过万,自己坐上驴车一路向南飞奔,才捡回一条性命。这一幕,也让他成为当今网络名梗“高梁河车神”。自此,北宋患上“恐辽症”,数次交锋都未能占到便宜,契丹人成了朝野百余年的心病。
转眼到了宋徽宗时代,为扬眉吐气,北宋与新近崛起的女真订下海上之盟,意图攻灭契丹。辽金易代,女真摸清北宋虚实,兵分两路大举南侵。捍卫开封北大门的,正是建在晋阳余烬东北侧的太原。强攻太原的这一路金军停滞不前,另一路金军却长驱直入。慌乱之中,宋徽宗连皇位也不要了,让钦宗接手烂摊子,向金军请和,条件之一竟是割让太原。
曾经被一把火烧了故土的太原人,此刻又变为大宋弃子。但他们不愿做亡国奴,拒不奉诏,一如北汉末年那般坚守城池。北宋又心疼起这片战略要地,先提出以岁币、银绢换回太原,被拒后索性撕毁盟约,数次派遣精兵强将前去相救。结果未能解太原之围,却耗尽了最后的有生力量。苦守八个月后,太原失陷,北宋再无坚城可守,迎来靖康之耻的终章。烧晋阳又淹晋阳,弃太原又救太原,这片土地,见证了北宋的楼起楼塌。
(责编: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