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猫
堪察加火山群。半岛上不仅火山多,喷发形式多样,地貌也相当复杂,呈现出各种极致的火山风景。
本文作者在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遗址区。如今这片区域犹如一座露天的地质博物馆。
一提起“堪察加”这三个字,我便会想到荒芜的世界尽头。在这块少有人踏足的洪荒土地上,却有着最动人心魄的美景,未受到人类打扰的那份纯净和自然,堪察加,她的原始与壮丽还远未被世人所知。
俄航的飞机降落在堪察加边疆区,窗外,蔚蓝的天空下一座壮美的锥形火山赫然出现在下方,积雪的顶部云雾缭绕,在巍峨火山的注视下,我们从云端落到了地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与火山相伴,无论是出海、城市闲逛、还是前往湖区的途中,甚至从朋友海边别墅的房间里,抬头便可以看到。堪察加边疆区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城市边缘矗立着阿瓦恰火山、科泽利斯克火山和科里亚克火山等五座火山。
堪察加火山群这一自然遗产由6个独立的保护区共同组成,比如南堪察加自然保护区本是为了加强对候鸟的保护,由俄日于1973年签订协议联合建立的。半岛上不仅火山多,喷发形式多样,从洞穴、间歇泉、温泉到黑沙滩,地貌也相当复杂。四入堪察加半岛拍摄,我有幸见识了各种极致的火山风景。最喜欢2173米高的维柳钦斯基火山,它那完美的圆锥,犹如一个符号,日落时间尤其魔幻。阿瓦恰湾出海,随着港口在身后逐渐远去,城市背后,海拔3456米的科里亚克火山如巨人般巍峨耸立,从云中露出真容,大片即视感一跃而出。海上眺望火山的感觉很梦幻,这里是欧亚大陆的边缘,真正的海角天涯。
傍晚,我登上城市中心的米歇尔山,俯瞰城市和不远处的火山群。“你上去过吗?”我指着火山问向导达莎,“每个月一次吧。”她轻描淡写地回答。攀登2741米的阿瓦恰火山最受当地人欢迎,周末三五好友一起登个山什么的,对他们来说,就和北京人爬香山一样轻松。火山,已经是堪察加人生活中最常见的风景了。
在“ 死亡森林”中的一处帐篷营地。十几顶漂亮的白色半圆形帐篷在孤独寂寥的黑色世界中格外醒目。
霸奇火山山谷的火山灰上长出了青草和野花,带着勘察加特有的那份荒凉与美丽。
2023年,我再次乘坐卡玛斯改装重卡进入托尔巴奇克火山区(Tobalchik,简称“霸奇”),全地形车穿梭在茂密的松树与白桦树间,经过刺激的森林越野,我们在下午到达位于熔岩爆发区的露营地。霸奇火山是有史以来世界仅有的六个大裂隙喷发的火山之一,也是迄今人们对喷发研究得最为详尽的三座火山之一。近代,霸奇就有三次大爆发(1941年、1975年、2012年),其中1975年那次是20世纪最剧烈的一次火山爆发,持续喷发长达一年半时间。露营地附近的纪念碑是为了在那次火山爆发中未能逃离的地质学家等遇难者树立的。
火山喷发的火山碎屑和溢出的岩浆,火山屑就近堆积,1975年的喷发形成了8个高度约300米的火山渣锥,熔岩流淌了近10公里。抵达的那天下午,我们在营地附近徒步的火山,应该就是其中之一。穿行在这些黑色的火山渣中,大约40分钟后,我们站在了山顶。远处,霸奇山巅被云雾遮挡,近处的砖红色小火山口十分醒目。
霸奇火山山谷的景观让人想起月球,这里还曾经有一个俄罗斯测试月球车和漫游车的基地,但不幸被2012年新裂隙喷发的熔岩流埋葬了。火山灰上长出了青草和野花,带着此地特有的那份荒凉,默默忍受着风雨。远处天际边的浓云预示着暴雨即将来临,我们赶紧往下走。夜里听着雨点打在帐篷上,我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我们在雨中前往“死亡森林”。那是“平头霸奇”普洛斯基火山沉寂36年后,于2012年11月27日再次喷发后形成的遗址区。当时火山云沿西北方向飘至50多公里处的居民点附近,落下的火山灰约达4厘米厚。炽热的岩浆从山上流下,为阻止岩浆吞没房屋,救援人员抽取大量海水浇灌在岩浆上使其冷凝。十几年过去了,这里俨然是犹如外星球般阴森黑暗的地带,被火山岩浆掠过的森林,烧焦的树木却屹立不倒,成了名副其实的“死亡森林”。
在岩石圈之下,存在着一个岩石呈熔融状态的软流层,火山喷发时的岩浆主要来源于此。当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便形成各种地貌。当年炽热的熔岩向南迅速流去,南区延伸至尼古尔卡火山约45—50公里处,大约80% 的喷发中心以多条裂隙和火山灰锥链的形式,集中在中心带一条三四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如今这个区域犹如一座露天的地质博物馆,可以看到各种形状的熔岩:绳状、麻花状、旋涡状、木排状、象鼻状、爬虫状等。身临其境,虽然喷发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依旧会给你一种震撼,山崩地裂、红色岩浆滚滚流淌的场面浮现在面前。
我们在熔岩地带的徒步没有因为雨越下越大而终止,雾气越来越重。大家都沉默无语,耳边除了雨声,便是沉闷的踏步声。脚下那曾经滚滚流淌而今凝固的岩浆,尘封了时间。此时此刻,无处躲藏,我们只能在雨中默默前行,感受着自然的威力。
当天晚上,因为大雨,我们放弃了露营,在“死亡森林”中觅得一处帐篷营地。这是2023年夏天新开的,十几顶漂亮的白色半圆形帐篷在孤独寂寥的黑色世界中格外醒目刺眼。里面有舒适干净的床铺,还有单独的餐厅和卫生间。感受着帐篷里的明亮和温暖,犹如回到了文明世界。
第二天清晨,一轮红日穿过雾气,悬在“死亡森林”的上方。我久久注视着,感受着在这片地球尽头的荒蛮之地,生命创立之初的那份绝世孤独。探索未知的远方,领略地球的至美之景,这样的句子特别适合堪察加半岛。
堪察加半岛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第二大间歇喷泉聚集地。最近一次旅行,我决定乘坐直升机前往著名的间歇泉谷。途中路过两座壮观的火山——卡勒姆基火山和小谢米亚奇科火山。后者在400年前的一次剧烈喷发中,层状火山的椭圆形漏斗状火山口积水后,形成了一个蔚蓝色的火山口湖,从空中看相当美丽。但这里的水酸性很强。
这条6公里长的山谷直到1941年才被世人发现,之后科学家来此研究间歇泉的形成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谷内分布着90座间歇泉和500多处地热温泉。驱动间歇泉的地热能来自一座较为年轻的成层火山——基皮尼奇火山,在地下500米处约250摄氏度的高温。这座山谷还是克罗诺茨基生物圈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属于世界自然遗产。
山谷被坍塌的乌宗火山口包围,地热压力将谷中各处间歇泉的蒸汽、泥土和水流间歇性地喷向天空。大片山坡已经被染成了淡黄色,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硫磺结晶。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把周围的岩石染成了红、粉红、蓝紫和棕褐,色彩绚丽,格外赏心悦目。间歇泉虽多但规模都不大。有的每隔3—5分钟喷发一次,有的则需要数小时,水温都接近沸点。其中最大的间歇泉每3—6小时才喷一次,喷射出的水柱高达三四十米。每次喷完后,地面就会留下一个喷泉口,同时地下的水又聚到一起,为下次的喷射做准备。
间歇泉谷被坍塌的乌宗火山口包围,地热压力将谷中间歇泉的蒸汽、泥土和水流间歇性地喷向天空,大片山坡已经被染成了淡黄色,配上郁郁葱葱的植物, 色彩绚丽,格外赏心悦目。
间歇泉谷不仅郁郁葱葱,还有棕熊出没其间。每年四五月间,刚刚结束冬眠的棕熊迫不及待需要补充食物,恢复体力。由于间歇泉谷温度高,这里的草也最茂盛,吸引来不少棕熊觅食。它们小心翼翼地绕开滚烫的沸水泉眼,以一种巧妙又笨拙的姿勢吃着草。
直升机向着伊利因斯基火山飞去,看着下面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我的思绪也逐渐飘远。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途中直升机特意在苏达奇火山口停留了15分钟。这座海拔仅千米的活火山,火山锥被1907年的一场喷发摧毁了,现在在火山监控名单中标注为绿色警戒级别。火山口内有两座湖泊,蜿蜒相抱,形如太极。站在湖边,看着这片火山创造出的冰火兼容的土地,30分钟后,我将重返人类世界,出世和入世,时空的转换,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场奇特的人生体验。
火山、棕熊、间歇泉谷、碧玉般的火山湖……只有不畏艰辛,才能领略到真正的大自然之美。凛冬已至,山林归于沉寂,棕熊即将开始漫长的冬眠,半岛被一片白色笼罩。来年,开春后,等棕熊从雪洞中醒来,等鲑鱼开始洄游,我还会如约回来!
(责编:昭阳)
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也是活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分别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堪察加半岛便属于后者,它位于俄罗斯东部沿海地区,亚洲东北部,西临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是俄罗斯最大的半岛,长约1250公里,总面积47.23万平方公里。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其地质构造属于新生代阿尔卑斯褶皱带,地壳很不稳定,是全球火山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堪察加半岛大部分地方未经开发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经济上相对落后,旅游基础设施差、人口稀少,更重要的是作为俄罗斯的东部边疆,阿瓦恰湾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海军基地,维柳钦斯克是俄罗斯的封闭行政区。军事禁区就这样与独特的火山地貌和极寒并存,鲜少有人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