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奕军 周贵芳 康曦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活动育人的目标导向,表明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德育活动转型与重构,要求学校德育必须转向基于学生主体回归的、在道德认知基础上以实践体验为主渠道、唤起道德意识觉醒与行为自觉的德育,这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使命担当。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主要依靠外驅力量推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学生道德素养与动力不足,容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从而影响德育实效。本研究基于德育本质和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及不同年龄段的道德成长规律,探索、构建具有科学性、可持续性、适应学生道德素养发展的有实效的德育活动体系,期望破解德育现实困境,触及学生真正的成长需求。
内生,指由教师引导的、有阶段的,由学生全员参与的,以体验为核心、以情感为基础、以心动为特征,并使之达成德育素养自主发展目标的一种状态。内生型德育,是源于生命主体自觉的道德素养自主发展的德育。它主要根据学生成长需求,架构起课程化道德动力、道德素养、道德生长力,形成以实践体验为主渠道的课程途径和生态成长环境,实现学生可持续的、优质丰盈的道德素养生长。
以情感为基础,促进道德动力自我觉醒。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其内在道德动力,表现在德育活动中,首先需要以情感为基础,唤醒学生自愿参与活动的情感与动机,促进学生个体整体发展,使学生充满生命活力。因此在德育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还需充分掌握学生学情,了解学生需求。
以植树节为例,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主题为“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生发爱绿护绿的意识?”首先,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前期观察。在课间休息时间发现学生对自然环境感兴趣的点,并在课中就此话题询问学生相关问题,引出“绿植”教学内容,升华环保主题。为了让学生主动生发对春天的喜爱,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找春天”的活动,找到后可以用图画、文字等形式和大家分享,引出植树节系列德育活动的主题——“植此青绿,相约春天”。摒弃传统观看“乱砍滥伐树木”视频等活动,经过主动探索,学生更能够从心底理解和接受“爱绿护绿”的环保理念,且能够被充分调动情感点和积极性,自主生发出道德动力。
以体验为核心,引导道德素养自主建构。在建构德育活动时,通过多方搭建平台,全方位链接学生日常生活,有利于找回德育活动生命本义,构建生活化活动内容,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例如,在“植此青绿,相约春天”这一主题下,教师通过开展“感知”“了解”“实践”“升华”等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运用家校一体的方式,全方位链接学生生活,实现自主建构德育素养的目标。在“感知”环节,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拍摄有关“春天”“绿色”的照片并将照片洗出来,接着家长志愿者们将“春天”带进教室,设计“一场春日浪漫”的主题板报。在色彩搭配中,图片展示间,学生在教室感知到了春天的气息,绿色的美好。在“了解”环节,由专业的家长志愿者带来一堂种植课,科普从植物的生长过程到植物的生长要素,让学生明白了种植的步骤。在“实践”环节,学生将自己喜爱的绿植带到教室,定期观察浇水等,同时在植树节当天,在学校禾润农场运用家长课堂学到的种植知识种下蔬菜,种下春天的希望。在“升华”环节,学生将自己对春天的希望写在心愿卡上,希望这些心愿如春雨般悄无声息滋润着学生。这些活动让学生逐步达成了德育活动所指向的学生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学生道德素养自主建构的愿景。
以心动为特征,达成道德生长力持续生长。道德生长力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能力,是德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教育如何持续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生长力,开展活动评价,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于德育活动的喜爱至关重要。
在活动开展之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在班会课上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在这次植树活动中自己哪些部分做得比较好。在学生分享后,教师从学生的分享中总结出本次德育活动的评价指标,制作德育活动自评互评指标表。同时在开展活动评价中,教师建立“爱绿护绿”信息收集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以小信箱的形式放置在班级角落,学生可以实名表扬班上其他同学“爱绿护绿”的行为,将小纸条塞进信箱中。每隔一周教师可以对信箱中被表扬的同学进行次数统计,使德育活动切实量化,最终给予其奖励。在数据分析系统中,教师会关注学生在此活动中各方面能力的增长情况,并由此给学生绘制“德育画像”。
基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过程,内生型德育囊括了直接德育、体验德育、制度德育和契约德育的优点,将内控道德和外控规则进行统整,以学生终身成长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道德动力自我觉醒、道德素养自我建构、道德生长力持续生长为目标,实现了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理想状态。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内生型德育活动应始终围绕“育人”主线,运用“以情感为基础”“以体验为核心”“以心动为特征”的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优化活动开展内容、设置活动生长评价,提升德育活动成效。
(作者单位: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