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向同行 凝聚共识 积攒力量为美丽中国建设出力
——在2023 中华环保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上的发言

2024-01-26 07:10林玉
中华环境 2023年12期
关键词:调查报告力量公众

文|林玉

对环保社会组织的理解

谈及环保社会组织,这三位堪称代表。

一位是马军先生,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马军先生手握蔚蓝地图,剑指污染行为,开创用数据说话、实施环保社会组织科学、精准、有效监督先河,30年来他一直活跃在生态环境领域。

一位是邹毅先生。每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拍摄一张照片,坚持10余年,制成北京视觉空气日志,用独特视角记录下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历史过程。

再一位是刘德天先生。坚守30年,使原本濒危的黑嘴鸥从1200只增加到1.2万只,50余万亩黑嘴鸥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美、最为治愈的画面。

这三个人,投身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域不同,关注点不同,方式方法不同,但都在各自领域做出非凡成绩,谱写精美华章。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环保社会力量的存在与价值。

平凡铸就伟大,辉煌源于坚持。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坚守的力量。一张照片平淡无奇,数千张铺展开来就是一幅历史画卷。一段时间做一件事情容易,几十年不动摇就是传奇。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这并不指身份、地位,而是指平等的多元视角,是社会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济世为怀、关爱苍生的博大胸怀,这是一种爱的力量。这种力量带来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使他们的坚持更持久,使他们的行为更具执行力和创造力。

从两份调查报告说起

一份是1999年由原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另一份是2022年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

这两份调查报告相隔23年。对比这两份调查报告,可以看到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比如,1999年调查表明,33.9%接受调查者认为“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而在2022年的调查中,表达“呵护自然生态”意愿者占到80%。

不过,多角度比较这两份报告发现,无论23年前还是现在,公众生态环境意识都呈现相对明显的依赖政府型,高意愿、低行为特征尤其明显。也就是说,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成为社会共识但却难以转化为公众自觉的个人行动。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全社会对美好生活向往从意愿转换为行动呢?我想,还是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正向循环、久久为功。

在这里,基于多年从事生态环境社会宣传工作的体验与思考,我对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提几条参考建议。

第一,抓住重点人群,把青少年作为开展环保活动的重点对象。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代表未来。调查表明,青少年在自然观、环保行为等方面的意识与行动力均明显高于成人。比之成人,青少年在公共和私人场所,更愿意选择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行为,不愿意消极忍受环境污染。因此,他们是环保社会组织的天然盟友,是开展环保活动最为优质的试验田。

第二,定位活动场所,让我们的环保活动尽可能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我们现在离自然是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多人告别农村,走进城市,住进钢筋水泥楼房,离土地越来越远,很多人已经感受不到土地随四季变换的芬芳。但事实证明,大自然对人类身心健康具有神奇的唤醒和治愈能力。

第三,我在这里提议,我们的环保社会组织,要努力做一些跟垃圾分类相关的事情。2011年我去日本学习,他们在垃圾分类、收储、运输、处置、填埋等环节已经形成非常完备的社会良性循环体系;今年8月我再去日本,发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保持得干干净净。我得到的启发是,把垃圾问题解决好,一方面是对保护环境最直接的贡献,而更大的收益在于,垃圾处置是对全社会开展环境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平台,因为它跟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单位都相关,每天都相关,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动起手来,在这个事情上做文章,真正叫作小切口大文章。

目前,国家层面正在不断出台持续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以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政策,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第四,最近,有个朋友因为住宅噪声污染问题几次找到我,希望推荐权威检测机构,他们小区几十户居民要联合起诉房地产公司。我看了有关情况,感觉他们打这个官司很困难,很难赢。这也是我的最后一个建议,建议环保社会组织能在公众环境维权方面尽可能做一些事情,希望在我们的队伍中出现响当当的公众环境维权中心的名字。

猜你喜欢
调查报告力量公众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麦唛力量 (一)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
孤独的力量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