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华
近期,支原体肺炎发病率上升,全国各地出现了较多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成为高危易感人群。到底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体征又是什么?怎样预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mycoplasma)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分类学上归属于柔膜体纲,大小为0.1~0.3微米。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原体。支原体一般不侵入机体组织和血液,但可通过黏附作用与宿主细胞结合,从细胞膜获取脂质,使细胞膜损伤。由于支原体缺乏细胞壁结构,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等不敏感,所以,它有时被称为“非典型”细菌。
支原体多数为兼性厌氧,少数能够在有氧条件下生长,一般在5%~10%的二氧化碳、80%~90%的湿度中生长良好。支原体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但大部分对热和干燥敏感,45摄氏度30~60分钟或55摄氏度5~15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大多数支原体在4摄氏度能够存活1~2周,零下20摄氏度下保存能够存活1~3年,零下70摄氏度低温下保存能够存活10年以上。
支原体对化学试剂敏感,如重金属盐类、碳酸、来苏水等化学消毒剂。支原体对渗透压敏感,周围环境中渗透压的突然改变能够使细胞破裂。支原体对紫外线敏感,对醋酸铊、结晶紫和亚碲酸盐等具有抵抗力。
按照生物学属别,支原体可分为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支原体属包括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脲原体属包括解脲支原体、微小脲原体等。支原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有80余种,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支原体一般多为非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是人与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组成菌。对人致病的支原体主要有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肺炎支原体等。其中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是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肺外并发症。
解脲支原体又称解脲脲原体,在人群中的携带率较高,约30%~60%的门诊患者在检测中呈解脲支原体阳性,其中绝大部分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与男女泌尿生殖道感染相关。
人型支原体在人群中的携带率为5%~8%.可寄生在泌尿生殖道中,引起泌尿和生殖道内(外)感染,常见有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
生殖支原体在人群中的携带率不到4%。虽然生殖支原体的感染率较低,但是它比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有着更强的致病性,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的关系更为密切,甚至对HIV病毒的感染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和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因其一端有特殊的末端结构,能使其黏附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引起肺部感染,因此被称为肺炎支原体。儿科医生说的“支原体”通常是指肺炎支原体。
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不一定会引起肺炎,只有肺炎支原体侵入人类的下呼吸道,才可能出现支原体肺炎。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通过近距离接触或者形成气溶胶形式传播,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口、鼻的分泌物可引起感染。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自限性,导致重症、危重症比例很低,其中成年人感染后症状较轻。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健全,相比成年人感染后症状较重。
肺炎支原体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鼻咽炎、扁桃体炎、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微的咳嗽、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具有自限性。少部分患儿会发展为肺炎。
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①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②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③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④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⑤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⑥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与支原体肺炎相关的其他类型肺炎见表中所示。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指MPP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天及以上,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所见加重,出现肺外并发症者。
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UMPP)指MPP患儿经过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2小时,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无改善或呈进一步加重的MPP。原因与MP耐药、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混合感染等有关。临床及时识别MUMPP更有利于早期有效的治疗,减少重症和后遗症发生。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指MPP病情严重,符合重症CAP判定标准。SMPP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①多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伴有肺内和肺外并发症。②肺内并发症,若出现塑形性支气管炎(PB)、中等一大量胸腔积液、大面积肺实变和坏死、肺栓塞(PE)等时,患儿可出现气促或呼吸困难;发生PE的患儿还可出现胸痛和咯血;发生肺外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③肺外并发症,可发生于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出现相应各系统受损的表现。
危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指患儿病情迅速进展,出现呼吸衰竭或危及生命的肺外并发症,需要进行生命支持治疗的少数SMPP。国外文献也将此类MPP称为暴发性肺炎支原体肺炎(FMPP)。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①少数MPP可发展为危重症。②常以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为突出表现,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气道发生PB、弥漫性细支气管炎以及严重PE等有关。③个别病例以严重肺外并发症为主要表现。
MPP呈现异质性表现,临床分型有利于及早识别重症和危重症及发生后遗症的高危人群,有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在发热后5~7天内(绝大多数患儿在此期间病情发展达高峰)、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使用之前进行判断为宜。
轻症
不符合重症表现者,病程多在7~10天,一般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
重症
符合下列表现中的任何一项即为重症。①持续高热(39摄氏度以上)≥5天或发热≥7天,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②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之一。这些表现与病变重、合并塑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胸腔积液和肺栓塞等有关。③出现肺外并发症,但未达到危重症标准。④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脉氧饱和度≤0.93。⑤影像学检查表现为以下情况之一者:a.单个肺叶≥2/3受累,存在均匀一致高密度实变或2个及以上肺叶出现高密度实变(无论受累面积大小),可伴有中到大量胸腔积液,也可伴有局限性细支气管炎表现;h.单肺弥漫性或双侧≥4/5肺叶有细支气管炎表现,可合并支气管炎,并有黏液栓形成导致肺不张。⑥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显示病变范围在24~48小时进展超过50%;⑦CRP、LDH、D-二聚体之一明显升高者。
影像学表现为a者,需考虑存在黏液栓堵塞和塑形性支气管炎;对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和D-二聚体等明显升高者,需考虑日后有发展为坏死性肺炎的可能,以及并存肺栓塞或混合感染的可能。本型易遗留闭塞性支气管炎,伴有细支气管炎者可同时遗留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影像学表现为b的患儿,多有过敏体质,常出现喘息和气促,有混合感染的可能,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是入住ICU以及机械通气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易遗留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目前临床医生对MP细支气管炎了解相对不足,易误诊和漏诊,需加强认识。
危重症
指存在呼吸衰竭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肺外并发症,需行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者。
總结来讲,支原体肺炎病情轻重与体温程度、持续时间,胸片显示的病变大小和密度,CRP水平,有无过敏、哮喘等基础疾病有关,可参照上述指标判断病情。
重症和危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早期预警指标①治疗后72小时持续高热不退;②存在感染中毒症状;③病情和影像学进展迅速,多肺叶浸润;④CRP、LDH、D-二聚体、ALT明显升高,出现的时间越早,病情越重;⑤治疗后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难以缓解或进展;⑥存在基础疾病,包括哮喘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疾病;⑦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延迟。以上指标的出现提示有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的风险。
支原体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支原体感染后自觉症状较轻,就诊率低有关,容易被漏诊;其二是用药不当引起迁延性感染有关;第三是只治疗病人而忽视周围同伴的同时治疗,造成反复感染。目前,没有专门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所以做好预防至关重要。
1.家长和孩子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去人员密集且封闭场合时建议佩戴口罩。
2.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做好手卫生,经常用肥皂(洗手液)流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擦拭双手。
3.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足量饮水,充足睡眠,适量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4.感染后虽然可以长期有IgG抗体,但是免疫力不会长期存在,需提高免疫力。应适当运动,避免熬夜,减少吸烟及被动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