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卡的时代(外一篇)

2024-01-26 21:20陈丽娟
连云港文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贺年卡年味压岁钱

陈丽娟

细想,贺年卡的时代离我越来越远了,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每当到了春节临近的时候,尤其元旦期间,同学们会从小商店买上一些贺年卡,写上几句祝福的话相互赠送,包括我在内时不时收到几张贺卡,感到心里暖暖的,那是一种朴素简单的行为方式,是少年时期的一种情感表达。当然更重要的是送给关心喜欢自己的老师,那是一份轻轻的却是充满厚重情谊的表达,踏实,很唯美。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父亲晚上吃完饭,在姐姐和哥哥的央求下,带上我们兄妹三人到附近不远处邮局旁边的一家商店,那个商店就是经营信封、贺年卡、挂历、年画以及一些书刊,属于邮局管辖的一个营销点。里面不大的店面,进去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年画挂历贺卡摆满了整个柜台,按现在讲,那正好是销售旺季。父亲为我们三人各买了一套,我记得当时一套里边有十张,也有五张的,相对便宜一些,有五块的,有两块的,当然有更好的贺年卡单独一张可能就两三块钱呢!在当时,两三块钱还是很值钱的。总之,在那个条件下,我感到很知足了,懂得知足的人有时会减轻很多负担,这可能是我这辈子的性格了。

贺年卡的画面也是各种各样的,有当时流行的“小虎队”的明星照片,有著名山水画的图案,比如桂林的漓江,安徽的黄山,海南的风景。也有名胜古迹,天安门,长城,故宫,颐和园等等,同时,还有名家名画及书法作品。贺卡的画面很清晰,都是正能量的图案。回来后,我们趴在灯光下,小心翼翼地打开贺卡,开始给要好的同学写上几句祝福的话,祝词大都是:祝你新年快乐,学习进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之类的。等到第二天上学的时候,给要好的同学们每人发上一张,再远一些的表哥表姐,就把写好的贺卡装到书包里,在上学的路上投递到附近的邮筒里,同时也把对她们的牵挂一起投到了邮筒里,耐心地等待着她们的回音。当时,贺卡的内容虽然没有现在打印出来的漂亮,但那是用心用情一笔一画用钢笔写出来的,有一种“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感觉,很有纪念意义的。

再后来,参加工作了,每到春节临近的时候,我依然会收到同学及相关单位同事的几张贺卡。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贺卡制作水平也越来越精致,有些是用丝绸压的贺卡花边。当你打开第一眼呈现的绝对是典雅温馨的,很养眼。对于制作特别精致的贺卡,我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时不时拿出来欣赏欣赏。那天打开书柜翻书,偶然找到了最近的一张贺卡,是2010 年一个朋友送我的,看看封面再打开看看内容,我感到久违了的亲切。毕竟,贺卡还代表着在这个生活节奏忙碌的时代至少还有人惦记着你,想着你,还没有被人遗忘呢,所以还有几分喜悦。

贺年卡流行了好多年,当时用这种形式传递着我们青少年时期同学、师生、同事之间的友谊,见证着跨越了两个世纪简单的人际交往的形式,贺卡成了我们相互信任的纽带,相互惦记的媒介,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我们彼此的友谊,意味悠远而浓厚。

随着时光的流逝,信息技术的发达,贺年卡早已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包括我们小时候还学写书信,信封、电报之类的早已成了历史。但细想,那时的文化发展不见得比现在落后,正是人们读书创作的大好时光,整个社会很干净也很安静,也是优秀文艺作品产生的时代,让人很怀念。

今天的微信微博取代了那时用书信、发电报的方式与亲朋好友联络。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也在飞速提高,人们早已处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相互交流的工具也日益增多。元旦、春节用微信、短信向亲朋好友发一些祝福的话语,或者视频一下,算是表达了一种心情心意,一个电话也算是送去了祝福。

贺年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但每每想起来的时候总还是有些惦念,尤其是儿时的那种温馨深厚的友谊,贺年卡足以让我们咀嚼回味……

儿时的年味

掐指一算已经过了41 个春秋了,岁月更迭,人生短暂,转眼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中年,除了感慨就是感叹。

回顾过往还是小时候的年味最浓。那个时候年味浓原因有三:其一是物质条件匮乏,大多数人只是处于温饱阶段;其二是亲情味重,人与人之间讲情分,不生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重感情;其三: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价值观不同,欲望少追求小,人活得简单充实无杂念。

我记忆中最浓烈的事情就是贴春联。我与书法结缘就是小时候的贴春联。每到大年二十七八的时候就盼望着父亲放假回来。因为父亲回来意味着给我们带回来许多好吃的,包括带回来红纸写春联贴春联。先说写春联,其实父亲的书法并不是很好,他是学医的,刻苦勤奋,也练就了一笔好字,那是指钢笔字,但软笔和硬笔还是有区别的。每到写春联的时候,父亲就找来红纸先折后裁,不像现在对联纸漂亮上面还有瓦当,拿起来就写。等父亲裁好后拿支毛笔沾上墨汁就开写了,内容往往就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往往就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福满人间”“人寿年丰”之类的。

写好后稍微凉一凉,然后母亲开始打浆糊(其实就是用一个小勺子放点面加点水熬一下就行),那时候并不是没胶水,而是农村的土房子土墙用胶水是粘不住的,风轻轻一刮就掉落了。等母亲把浆糊打好后,我跟在父亲背后给打下手,他说拿什么我就拿什么,等老房子的门楣上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这也算是过年开始了。

这种仪式感是过年里最重要的一笔。那时即便不会写的人家也要请邻居代笔给写上几幅贴在自家门上,显得喜庆,吉祥。父亲虽然毛笔字没我现在写得好,但邻居们依然还是请他写上几幅,毕竟同父亲年龄相当读过书的人并不多。不像现在,高学历的人才比比皆是。

春节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烈的节日。除了贴春联,再就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拜年。

大年初一一大早,家里的晚辈先向长辈拜年。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先给祖父拜年。母亲一早起来先给我们煮饺子,初一要吃饺子的,饺子都是大年三十晚上大家边看春晚边包好了的。等一大家人吃完了饺子,祖父才挨个给我们发压岁钱的。那时候的压岁钱是一元或是两元的,崭新新的,或是两个五角或是四个五角。等接过压岁钱我们喜出望外,拿着钱就往附近的小卖部进去了,不是买泡泡糖就是买气球,还有就是果丹皮,当然,不可能把手里的压岁钱全花完,而是留一半。

大年初二早晨,大姑二姑三姑各带一家人来给祖父拜年,这也就是女儿回娘家给自己的父亲母亲拜年。这一天是最开心的,不但能收到很多压岁钱而且还可以和表哥表姐尽情欢快地玩耍。从早晨一直玩到晚上,中间除了吃饭基本就在农村那广阔的天地玩耍,打沙包,踢毽子,捉迷藏。不亦乐乎,愉快的时光很短暂也很留恋,乡间的快乐随着时光的转移稍纵即逝。

后来到城里上学,年味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物质条件的改善渐渐地也有所变化,一排排平房被高楼大厦所取代,邻居间的交往也少了。当然也还盼望着过年,但过年的年味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无趣,只不过想找一个放松心情的时光罢了。朋友之间邻里之间随着环境的变化和通信工具的发达,感情随着时代的巨变渐渐地淡漠了,一个微信一个电话就完成了拜年仪式。有些亲朋好友甚至一年都见不上一面。

年味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说来说去,还是乡间烟火味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乡土气息浓烈的年味是值得让人珍藏的……

猜你喜欢
贺年卡年味压岁钱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馒头里的年味
谁来保管压岁钱
压岁钱
海坛年味
阅读理解——贺年卡
“心花怒放”贺年卡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压岁钱驾到
送你一张贺年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