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赟 杨旭华 李铁全 田 瑾 白利鹏
(太原市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山西太原 230027)
基层兽医实验室在开展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诊断等疫病防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实验室动物疫病检测工作具有专业性强,生物安全水平高的特点。人员是实验室工作开展的基本要素,检测工作的规范性、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基层实验室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很多非专业院校毕业,水平不扎实、试验中操作不严谨、无消毒灭菌及自我保护意识,给实验室检测数据的输出及生物安全带来极大隐患[1]。因此,加强实验室人员管理,建立标准化试验流程,增加人员培训是提高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减少安全事件发生、保障实验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大多基层实验室就收样环节无明确规程。首先未设置接样岗位,无固定接样人员[2,3];样品接收时不了解该样品用于检测的项目,采集的样品是否符合文件或检测要求;采样单是否填写完善,尤其是免疫背景,采样数量,采样人员联系方式不核对。其次不检查样品;不核实样品实际数量与采样单是否一致,样品编码是否准确且具有唯一性;不检查样品是否存在管破裂、溢洒、污染、霉变及是否溶血或采样量是否满足需求等问题。第三点是样品的保存不符合要求,未根据检测项目开展时间和样品类型分类保存;通常3 d 内开展检测的样品均可放置于4℃环境。血清、各类拭子、组织样品、OP液、精液等可冷冻保存。超出3 d 检测的,可置于冷冻环境,但全血、鸡蛋等样品不能冷冻[4]。同时要注意玻璃制品不应冷冻,防止管壁冻裂样品溢出造成整体污染。样品存放后不完善接样信息;样品保存过程中不规划,随意冻融也是常见现象。在试剂的验收入库上,主要体现在不注意试剂生产日期及有效期,保存温度不按说明书执行。比如不同类型不同企业的抗原保存温度不一致;核酸提取试剂盒存放温度不一致,有的需冷藏,有的常温即可,试剂盒中蛋白酶需拿出单独-18℃保存等细节不注意。试剂保存温度不当、抗原等物质失活,均导致试验无法开展。
一是不严格按照试验说明书操作,例如采用ELISA检测方法时,试验开始前包被板是否需要预洗;洗板时次数、每孔加液量及是否需静置;显色剂A 和B 的加样方式;加样后显色时的环境温度等细节均不按照规定操作,造成非特异性反应增加或试验无果。稀释样品时,忽略混匀步骤或次数随机,造成样品稀释倍数不准。二是移液器枪头不及时更换,吸取同一液体时,基于不同人员手法熟练程度不同,当无法做到悬空加样,碰触到已添加样品孔时,未立刻更换吸头,造成后续整排孔污染。三是加样顺序随机,如阴阳性对照品在整个样品添加过程中,添加顺序形不成规程,建议1 个实验室同类试验布板及加样顺序做统一规定。四是PCR 核酸检测时,混样数量不结合检测样品背景及检测目的变化,而是固定不变,造成混样基数过多,弱阳性检不出,或基数较少试剂产生浪费。五是肉眼判定结果无第二人复核,如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血凝(抑制)等试验,主观随意性大,不同人判定易造成不同结果。同时还有人为操作随意的习惯影响检测准确性。如孵育包被板时多板叠摞,温度感受不均;洗板后拍板不彻底,或力气过大造成包被板液体残留或整排脱落,样品位置混淆。
环境温湿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很大[5],例如做血凝(抑制)试验,若不人为控制温度,冬天和夏天凝集反应时间差异大,抗原抗体还未充分结合,就加入红细胞,造成反应不充分;或为提高温度直接把凝集板放于空调暖风直吹处、包被板不覆膜直接放培养箱,造成液体蒸发严重,总之,应在试验期间保证整体或局部温湿度的稳定,才能尽量减少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同时多项目同时开展时,未做好规划,造成洗板机、酶标仪等多板需同时使用,而仪器数量有限,导致包被板内物质因等待机器,被动反应时间加长;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一次性混合份数太多,造成判定结果时最先混合好的孔已过最佳判定时间;血凝抑制试验一次性做数10 个板,不卡头尾板加样时间,造成每板反应时间把握不准,使反应不充分或反应过度;基层实验室常规开展的试验人工操作步骤多,温湿度、时间不进行有效规划把控势必影响结果。
人员在操作仪器设备中使用的方法不科学,在移液器等常用设备上形成暴力粗放型操作习惯。比如移液器装配吸头时为安装牢固而猛烈撞击;高量程二档吸入液体时速度过快,液体反冲进移液器造成设备污染;试验完毕的移液器未调至最大量程[6]。离心机离心时不配平;离心用玻璃管导致管壁破裂;离心完毕不及时消毒。洗板机使用完毕不用蒸馏水冲洗,停用时间稍长,造成板孔管堵塞。生物安全柜使用期间物品遮挡里外通风口,导致风向乱流;高效过滤器不按规定时间更换[7]。诸如此类操作均会造成设备读数不准或频繁故障,同时部分实验室的仪器只使用不养护校准,设备精准度下降而不知,造成试验结果误差增大或错误。
很多试验人员检测出结果后,简单记录报告主管部门后完毕,不注重检测过程的原始痕迹保存。应该从接样后任务下达、试验开展后设备的使用记录、原始图谱数据、结果汇总、试验报告、样品留样记录等应形成本实验室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8],均属人员工作的一部分,也为今后追溯提供依据。同时试验人员出具报告不规范,报告内容无检测依据、不填写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不写判定标准、无三级签字、章证不完善等均是常见现象。
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意识直接影响自身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9]。基层实验室人员在自身防护、试验安全操作及环境消毒灭菌方面意识不足。一是表现在人员出入实验室无屏障;试验期间手套口罩不能全程佩戴,破损后不及时更换等。二是不规范的试验操作造成安全隐患,如离心机使用期间管盖密封不严造成样品溢洒;应在生物安全柜内的操作而直接在试验台进行;生物安全柜不区分净区、污区,操作上空间交叉造成污染,样品液体流入排风口不易清理;使用过的试剂敞口堆砌,PCR 试验提取或扩增板未经消毒随意扔置,造成气溶胶传播[10]。三是试验后做不到有效消毒,试验垃圾无专业处理渠道是普遍现象。不能有效利用酒精、84 消毒液等液体消毒剂进行局部清洁,未养成仪器设备定期消毒习惯;同时PCR 实验室不通风,不利于气溶胶扩散;工作服及非一次性试验耗材长久不消毒清洗。
根据实验室人员数量,将接样、出具报告、不同类试验的开展、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标准查新、档案管理等工作细化至岗位个人,保证试验人员持证上岗。要熟练掌握负责岗位的主要内容、相关操作和该岗位的风险点,人数少的实验室可以1 人多岗,总之专岗专人,提高试验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制定考核标准,作为年底考核依据。引导试验人员除关注试验结果外,还要熟练掌握并执行实验室的各项制度和规程。包括样品接收、存放和管理、试剂耗材的使用、不同试验操作、试验结果的报告流程,尤其是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和校准,制定制度并严格执行;要细化每项试验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总之,有完整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是试验成功的关键[11,12]。
基层人员流动性大,而兽医实验室检测技术专业性强,要求人员短时间内掌握每一项试验的原理、每一步所用试剂的目的,而不应只局限于流水线作业。一旦出现问题,应有能力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当今检测技术更新很快,为保证试验方法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应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试验人员要不断了解新检测技术、掌握先进方法、完善试验步骤、规范操作流程;掌握不同类试验的优缺点、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老带新的过程中,要吸收老一辈试验员的经验,但对长期错误性操作方式或行为坚决改进。只有不断提升实验室全体人员的综合能力,实验室的检测诊断水平才能持续提升。
事实证明提升人员自身生物安全意识,是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基础,大多数生物安全事故均来自人员意识不到位,应树立实验室工作生物安全第一的原则[13,14]。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8)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开展工作[15,16],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总体工作。做好人员自身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试剂样品的安全使用;同时建立实验室环境生物安全管理章程,使生物安全的宣传教育真正做到长效化。
兽医实验室的工作包括多方面,而人作为实验室的基本要素,对实验室检测诊断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意识到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根据各问题不断改进,提升人员各个环节规范化的意识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人员工作综合能力稳步提升,才能保障基层兽医实验室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技术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