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卫建 何永梅 王迪轩*** 黄朝霞 龙惠丽
(1.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农村局,湖南 益阳 413002;2.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种子技术推广与储备中心,湖南 益阳 413002;3.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赫山街道办事处,湖南 益阳 413002;4.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益阳 413064)
2022 年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蔬菜播种面积26 180 hm2,全年上市鲜菜约10.85 亿kg,年总产值26.15 亿元。全区有5 家年产值2 000 万元以上、7 家年产值1 000 万元以上的蔬菜生产企业,形成了黄泥湖绿健无公害蔬菜、银桥绿色蔬菜、三益有机蔬菜等生产基地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益阳世林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蔬菜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益阳乡巴佬等配送公司以蔬菜现代化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并初步建成一、二、三产业链。赫山区千家洲湖藕、黄泥湖萝卜种植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但目前尚未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进一步打造地方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地方优质农产品资源,赫山区农业农村局与会龙山街道办事处、黄泥湖村等相关单位开展了黄泥湖萝卜的产业现状调研,同时着手相关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工作,现将调研概况总结如下。
益阳市赫山区黄泥湖村生产的萝卜久负盛名,曾是皇家贡品,目前黄泥湖萝卜已在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作为种质资源保存。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对黄泥湖萝卜的品种特性总结如下:黄泥湖萝卜为益阳市地方农家品种,耐寒性较强,耐热中等,不耐涝,涝后易发黑心病,耐贮性强;株高30 cm,开展度35 cm,叶簇半直立,叶绿色、花叶型,叶长28.9 cm、宽9.0 cm,叶柄长3.9 cm;肉质根短圆锥形,上端稍小,下部逐渐膨大,底部较平、中央微凹,长12~16 cm,粗11~15 cm,白色,约1/4露出土面,露出土面部分呈浅绿色;单根质量0.8~1.5 kg,播种至采收需90~100 d;质脆味甜,肉质细嫩,最大特点是煮熟后再回锅不散烂。
湖南益阳地区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1 644.3 h,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5.93 kCal/cm2,有效辐射为53.00 kCal/cm2,年平均温度16.9 ℃,无霜期274 d,大于0 ℃积温6 016.0 ℃,平均气温29.2 ℃,年平均降水量1 415.9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热量充足、无霜期长、降水充沛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蔬菜作物。
益阳区黄泥湖村的土质为红黄泥壤土,农地耕作层较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含有机质2.6%~3.6%、全氮0.15%~0.20%、全钾>2%、速效钾80~100 mg/kg、全磷0.1%、速效磷<10 mg/kg,及微量元素Cu 5 mg/kg、Zn 1.95 mg/kg、Mn 75.4 mg/kg、B 0.19 mg/kg、Mo 0.33 mg/kg。黄泥湖村的土壤土质条件特别适合种植萝卜,种植的萝卜产量高、品质佳。
黄泥湖村地下水源丰富,水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可完全保证萝卜等蔬菜作物的灌溉用水。据采样监测,其水质pH 值为7.15~8.29,含Hg≤0.000 5mg/L、Cd≤0.000 6mg/L、Pb≤0.025 mg/L、As≤0.01 mg/L、Cr≤0.045 mg/L、F≤0.46 mg/L。
据对项目区大气采样监测,大气中SO2日均在0.21 mg/m3以下,NOx在0.012 mg/m3以下,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空气质量要求。
益阳区黄泥湖村临资江,上世纪黄泥湖村生产的蔬菜产品主要通过水路运输到大码头,再送往桥北等农贸市场零售批发。近年来,特别是益阳地改市后加快了交通发展,益阳环线上的青龙洲大桥穿过黄泥湖村,黄泥湖村的蔬菜基地距益阳火车站、益阳高铁站不到5 km,距高速公路谢林港收费站、资阳区幸福渠收费站不到8 km,利于黄泥湖村生产的蔬菜产品快捷地运往全国各地。
黄泥湖村的村民主要从事蔬菜生产,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种菜,至今已有60多年的种菜经验。上世纪90 年代开始,黄泥湖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生产,主要种植豇豆、萝卜、大蒜、冬瓜、南瓜、丝瓜、花椰菜等大宗蔬菜,目前丝瓜种植面积有14 hm2,大蒜种植面积有6 hm2,豇豆、冬瓜、南瓜等种植面积有40 hm2,萝卜种植面积有15 hm2,常年复种指数达3.0。该村拥有135 hm2的连片蔬菜生产基地,是全市“菜篮子”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007 年黄泥湖村生产的萝卜、黄瓜、大蒜、豇豆、花椰菜等11 个蔬菜种类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010 年黄泥湖村村民出资50 万元成立了益阳市朝阳黄泥湖绿健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2011 年合作社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经验收达合格标准。
目前农村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黄泥湖村在家务农的多为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种菜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且缺乏带头人。随着国家肥药双减政策的实施与推进,近年来蔬菜生产新技术发展迅速,生物药剂、功能性肥料、水溶肥、降解地膜、移栽机、铺膜机等新产品,有机肥代替化肥、穴盘基质育苗、漂浮育苗等技术,及频振式杀虫灯、色板、性信息素、防虫网等物理防虫措施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但黄泥湖村的蔬菜基地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较少,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渐减少或减弱扶持政策等因素,主要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思想保守、资金不充裕、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等有关。
目前黄泥湖村种植的萝卜品种以韩国的白玉春系列为主,传统的地方萝卜品种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小,且为自留种,未进行提纯复壮,品种退化严重。若白玉春萝卜未及时收获,或其他萝卜品种未熟抽薹,造成花期窜粉,黄泥湖村田间萝卜品种不纯的现象时有发生。
黄泥湖蔬菜生产园区内的基础设施陈旧,如沟渠、路池等是上世纪80 年代开展田园化改造时修建的,90年代中期开展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时对一些设施进行了维护和部分扩建,多年来因缺少资金未得到及时的后期维护和改扩建,更是缺少配套的杀虫灯等物理防控虫害设施和预冷等冷链设施。
单家独户种菜不利于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黄泥湖村蔬菜生产仅有少量用于旋耕的大型翻耕机械及小型喷雾机械,没有播种机械、移栽机械、水肥一体化设施、冷藏运输车、冷库冻库,蔬菜生产机械化设施与逐渐提高的人力成本、农业投入品成本等现状格格不入,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低阻碍了黄泥湖村蔬菜产业的发展。
黄泥湖村多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每个蔬菜单品种植面积小,且品种繁多,蔬菜产品多在本地红联市场销售,仅有少部分的订单产品销往城区的酒店、单位食堂或用于加工,基本上没有外销的、大面积种植的品种。
受全国蔬菜产品大流通对基地蔬菜价格的冲击。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高铁的修建和运营,国内物流快捷而通畅,外地蔬菜产品进入益阳,且售价不高,对本地菜冲击较大,影响了地产蔬菜的价格。如果单靠种植蔬菜,菜农难以致富。
土地数字化改革是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有效措施,即农户以村集体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进行数字化登记,经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包装、挂网后租赁出去,所得收益交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按入股份额分配给农户[1],可促进集体经济增长。建议黄泥湖村收回已改种花卉苗木或因村民外出打工而撂荒的农田,采用土地数字化模式集中规划或转包,用于发展蔬菜生产。
以合作社为主体,加强与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省蔬菜研究所种质资源库的原品种资源对黄泥湖萝卜进行品种提纯复壮和扩繁,对黄泥湖萝卜采用专人、专品种、专苗圃繁育,并统一供种,确保种子纯度。
积极申报相关项目,争取资金对园区沟、渠、路、池等基础设施进行扩建和维护,同时争取专项资金,将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纳入农田建设或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增强基础设施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争取农业部门的支持,开展农田综合开发、石灰土壤改良、有机肥代替化肥、绿肥种植、生物农药推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新的设施设备,统一配置杀虫灯、大棚设施、排灌机井等设备,提高萝卜生产机械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
应加强合作社建设,设置专用场地(办公、仓库、采后处理等),做到有设施、有人员、有资金、有核心示范基地;鼓励种植大户、在外的能人返乡、大学生回乡加入合作社,发展壮大合作社队伍,做到产、加、销分工明确。
以合作社的名义,在黄泥湖村流转13.3 hm2的核心基地进行蔬菜规模化种植,重点种植黄泥湖萝卜,以后将核心基地逐步扩展到33.3 hm2,同时带动整个园区的蔬菜生产。
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和制定黄泥湖萝卜的间套作标准(如秋冬萝卜-春夏黄贡椒)及品种繁育、生产操作、采后处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产品质量控制、加工等技术规范,形成区级或企业的生产标准,实现萝卜高产优质,特别是产销定单的产品,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和加工。
由合作社牵头,加强与市场进行多渠道产销对接,以销定产。可与益阳世林食品有限公司,龙岭工业园的洁鲜生、华联的智慧农贸市场和海吉星等农产品销售窗口对接销售萝卜鲜产品。
黄泥湖村应集中力量发展黄泥湖萝卜产业,把黄泥湖萝卜产业的发展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并纳入庭院经济发展途径,明确黄泥湖萝卜为“一村一品”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由合作社或会龙山街道办事处申报黄泥湖萝卜地理标志农产品,注册商标,创立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取得定价权,规避市场风险;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发展黄泥湖萝卜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研发鲜品、加工品等系列产品,发展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加销运营模式,提高黄泥湖萝卜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