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主要包括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猝死型等病变,中医将其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出发,冠心病为中、西医公认的难治性疾病。结合数十年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冠心病的经验体会,笔者认为在临床中尽管治疗冠心病的中、西医疗法有很多,但相比之下,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用药治疗冠心病具有明显优势与特色。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广、普及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冠心病并能取得预期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此,只有从源头上彻底消除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对中医临床的禁锢,才能真正将其对疗效的提高落实到整个治病过程中[1-5]。笔者在数十年临证中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用药治疗各科疾病不仅没有发现不良反应,反而还能在临床中明显提高疗效[6-10],于此试举冠心病的辨治案例介绍如下。
孙某,男,65岁,2020年7月3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冠心病病史,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近2 年症状表现加重,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心前区有时闷痛,有时刺痛,有时胀痛,因受凉加重,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怕冷,手足不温,夜间心胸发热如火烤,夜间时时手指抽搐,倦怠乏力,舌质淡红夹瘀紫,苔白腻夹黄,脉沉弱。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胸痹,辨为寒热夹瘀,虚郁风痰证。治法:温阳清热,益气活血,行气解郁,息风化痰。处方:大建中汤、小柴胡汤、乌头汤、黄连粉方、乌头白及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红参10 g,花椒5 g,干姜12 g,胶饴24 g,柴胡24 g,黄芩10 g,黄连10 g,生半夏12 g,制川乌10 g,白芍10 g,黄芪10 g,麻黄10 g,白及6 g,藜芦1.5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每日1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年7月10日二诊:疼痛减轻,仍有手指抽搐,以前方变藜芦为3 g,6剂。
2020年7月17日三诊:怕冷、手足不温好转,仍有倦怠乏力、心胸发热如火烤,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黄芩、黄连为各15 g,6剂。
2020 年7 月24 日四诊:呼吸困难明显减轻,仍有轻微疼痛,以前方变花椒为10 g,6剂。
药后诸症状较前均有好转,以前方治疗30余剂,心前区闷痛、刺痛、胀痛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00余剂,经复查心肌缺血基本消除。随访1 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心前区闷痛、刺痛、胀痛辨为痰瘀郁[11],又根据手足不温、受凉加重辨为寒,因手指抽搐、苔腻辨为风痰,又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虚,复因舌质淡红夹瘀紫辨为瘀,以此辨为寒热夹瘀,虚郁风痰证。方选大建中汤益气散寒止痛;小柴胡汤平调寒热,调理气机;乌头汤益气补血,宣通散寒;黄连粉方清热燥湿;乌头白及汤温阳化瘀散结;藜芦甘草汤益中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詹某,女,58岁,2020年9月1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冠心病病史,2年前经复查又诊断为心肌劳损,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胸闷,心痛受凉加剧,心悸,气喘,面色不荣,倦怠乏力,活动后加重,心胸烦热,手足麻木不温,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腻夹白,脉沉弱。西医诊断:①冠心病;②心肌劳损。中医诊断:胸痹,辨为气血虚弱,寒热风痰证。治法:补益气血,温阳散寒,清热燥湿,息风化痰。处方:小建中汤、乌头汤、半夏泻心汤、橘皮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桂枝10 g,白芍20 g,胶饴24 g,制川乌10 g,麻黄10 g,黄芪10 g,生半夏12 g,黄连3 g,红参10 g,黄芩10 g,陈皮24 g,藜芦1.5 g,生姜24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每日1 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 年9 月8 日二诊:心悸减轻,仍有胸闷,以前方变陈皮为40 g,6剂。
2020年9月15日三诊:心痛减轻,仍有心胸烦热,以前方变黄连、黄芩为各12 g,6剂。
2020年9月22日四诊:心悸、心痛明显减轻,仍有手足麻木,以前方变藜芦为2 g,6剂。
药后诸症较前明显减轻,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状基本消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120 余剂,诸症状消除,经复查冠心病、心肌劳损较前均有明显减轻。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心痛受凉加剧辨为寒凝,又根据心悸、面色不荣、活动后加重辨为气血虚弱,因手足麻木、苔腻辨为风痰,又因口苦口腻、舌质红辨为湿热,以此辨为气血虚弱,寒热风痰证[12]。方选小建中汤补益气血,温阳散寒;乌头汤温阳宣通,补益气血;半夏泻心汤温阳降逆,清热燥湿;橘皮汤行气降逆;藜芦甘草汤益中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杨某,男,59岁,2020年6月2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冠心病病史,5年前经复查又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2 年前经复查又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虽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心悸,心胸满闷刺痛,动则气喘,咽中有痰,咯痰不利,头晕目眩,端坐呼吸,夜间呼吸不畅比较重,肢体水肿,按之没指,不思饮食,手足不温,倦怠乏力,面肌麻木,口苦口腻,舌质淡红夹瘀紫,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涩。西医诊断:①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②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断:胸痹,辨为郁瘀夹虚,湿热夹寒,风痰水气证。治法:行气化瘀,清热利水,益气温阳,息风化痰。处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汤、蒲灰散、附子半夏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枳实4 g,厚朴12 g,薤白12 g,桂尖3 g,栝楼实30 g,黄连3 g,红参10 g,生半夏24 g,黄芩10 g,干姜 10 g,生附子5 g,制附子10 g,滑石10 g,蒲黄20 g,藜芦1.5 g,生姜10 g,大枣12 枚,炙甘草10 g。6剂,每日1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40 min 左右,然后把火关上,将生附子加入药中,大约浸泡5 min左右,把火打开,大火烧开后再以小火煎药10 min即可,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年6月9日二诊:手足不温明显减轻,仍有心胸满闷,以前方变枳实为10 g,变薤白为24 g,6剂。
2020 年6 月16 日三诊:水肿略有减轻,仍有口苦口腻、水肿,以前方变黄连为10 g,变滑石为20 g,变桂尖10 g,6剂。
2020 年6 月23 日四诊:心胸满闷刺痛明显减轻,仍有动则气喘、咯痰不利,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变藜芦为3 g,6剂。
药后诸症状表现较前趋于缓解,以前方治疗100余剂,诸症状基本消除,又以前方巩固治疗120余剂,经复查缺血性心肌病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冠心病明显改善,慢性心衰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心胸满闷刺痛辨为郁瘀,又根据心悸、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因手足不温辨为寒,又因口苦口腻辨为湿热,复因肢体水肿辨为水气,更因咯痰不利、面肌麻木、苔腻辨为风痰,以此辨为郁瘀夹虚,湿热夹寒,风痰水气证。方选枳实薤白桂枝汤行气宽胸,清热化痰,通阳化瘀;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益气温通[13];四逆汤益气温阳化瘀;附子半夏汤温阳化瘀,燥湿化痰;蒲灰散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藜芦甘草汤益气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邱某,男,56岁,2020年3月3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冠心病病史,近3 年来心肌梗死反复发作,可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心痛如刀割牵引肩部臂部,胸中憋闷不得呼吸,呼吸短促,多汗,头晕,恶心,情绪低落,急躁易怒,怕冷、夜间小腿抽筋,手足不温,晕厥,口苦咽干,舌质淡红夹瘀紫,苔白腻夹黄,脉沉弱涩。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①胸痹;②郁证。辨为寒凝经脉,郁瘀夹虚,风痰夹热证。治法:温通散寒,行气化瘀,益气清热,息风化痰。处方:栝楼薤白白酒汤、橘枳姜汤、乌头赤石脂丸、小柴胡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全栝蒌30 g,薤白12 g,陈皮50 g,枳实10 g,花椒10 g,制川乌3 g,制附子5 g,干姜10 g,赤石脂10 g,生半夏12 g,红参10 g,黄芩10 g,柴胡24 g,藜芦1.5 g,生姜24 g,大枣12 枚,炙甘草10 g。6 剂,每日1剂,以水1000~1200 mL,白酒3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年3月10日二诊:心痛减轻,仍有怕冷、手足不温,以前方变制川乌、制附子为各6 g,6剂。
2020年3月17日三诊:胸中憋闷减轻,仍有恶心,以前方变生半夏为15 g,6剂。
2020年3月24日四诊:心痛、胸闷较前又有减轻,仍有倦怠乏力、夜间小腿抽搐,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变藜芦为3 g,6剂。
药后诸症状表现较前明显减轻,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症状基本消除,又以前方巩固治疗30 余剂,诸症状消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巩固治疗10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心痛、手足不温、怕冷辨为寒凝,又根据情绪低落辨为郁[14],因心痛如刀割、舌质夹瘀紫辨为瘀,复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虚,更因口苦顺干辨为郁热,再因夜间小腿抽筋、苔腻辨为风痰,以此辨为寒凝经脉,郁瘀夹虚,风痰夹热证。方选栝楼薤白白酒汤温通化瘀,清热化痰,行气解郁;橘枳姜汤行气降逆;乌头赤石脂丸温通化瘀,收敛止痛;小柴胡汤平调寒热,益气行气;藜芦甘草汤益气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常某,男,58岁,2020年2月1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冠状动脉狭窄病史,1 年前经检查冠状动脉狭窄65%,半年前因症状加重经复查冠状动脉狭窄86%,因范围比较广泛无法作介入疗法,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近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心痛如针刺,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头晕目眩,昏厥,出汗,恶心,呕吐,怕冷,手足不温,肢体沉重,肌肉颤抖,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口苦口腻,舌质淡红夹瘀紫,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涩。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①胸痹;②颤证。辨为寒湿阻滞,瘀血夹虚,风痰湿热证。治法:温通燥湿,补益气血,化瘀清热,息风化痰。处方:栝楼薤白半夏汤、橘枳姜汤、当归四逆汤、黄连粉方、薏苡附子散与藜芦人参汤合方。药用:全栝蒌30 g,薤白12 g,生半夏12 g,陈皮50 g,枳实10 g,桂尖10 g,当归10 g,白芍10 g,细辛10 g,通草6 g,红参10 g,薏苡仁5 g,黄连12 g,制附子10 g,藜芦1.5 g,生姜24 g,大枣25 枚,炙甘草10 g。6剂,每日1剂,以水1000~1200 mL,白酒3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 年2 月8 日二诊:心痛、胸闷减轻,仍有肢体沉重,以前方变薏苡仁为30 g,6剂。
2020 年2 月15 日三诊:头晕目眩减轻,未再出现晕厥,仍有面色苍白,以前方变当归、白芍为各24 g,变红参为12 g,6剂。
2020 年2 月22 日四诊:面色苍白较前好转,仍有肌肉颤抖,以前方变藜芦为3 g,6剂。
药后诸症状表现较前减轻,以前方治疗120 余剂,诸症状基本消除,又以前方巩固治疗150余剂,诸症状消除,经复查冠状动脉狭窄23%,继以前方巩固疗效。随访2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心痛、手足不温、肢体沉重辨为寒湿,又根据心痛如针刺、舌质夹瘀紫辨为瘀,因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辨为气血虚,复因口苦口腻辨为湿热,更因肌肉颤抖、苔腻辨为风痰,以此辨为寒湿阻滞,瘀血夹虚,风痰湿热证。方选栝楼薤白半夏汤通阳化瘀,清热化痰,行气解郁;橘枳姜汤行气降逆[5];当归四逆汤补血活血,益气温通,通脉止痛;黄连粉方清热燥湿;薏苡附子散温通化瘀,清热利湿;藜芦人参汤益气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许某,男,60岁,2019年6月2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近1年来症状加重,可服用中西药等均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胸痛引肩及上肢,胸闷,呼吸不畅,因情绪或活动加重,倦怠乏力、怕冷,手足不温,夜间上肢麻木,口苦,舌质红,苔薄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辨为寒热郁虚证。治法:温阳清热,行气化痰,补益中气。治疗方剂:小柴胡汤、薏苡附子散、橘枳姜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与藜芦芍药汤合方。药用:柴胡24 g,黄芩10 g,生半夏12 g,红参10 g,薏苡仁10 g,制附子20 g,枳实15 g,厚朴12 g,薤白24 g,全瓜蒌30 g,桂枝3 g,藜芦1.5 g,橘皮50 g,生姜24 g,白芍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 剂,每日1 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9 年3 月4 日二诊:胸闷减轻,仍口苦,以前方变黄芩为15 g,6剂。
2019年3月11日三诊:怕冷、手足不温减轻,仍夜间上肢麻木,以前方变藜芦为2 g,6剂。
2019年3月18日四诊:胸痛较前减轻,怕冷、手足不温消除,仍胸痛,倦怠乏力,又以前方变白芍为24 g,变桂枝为10 g,变附子为10 g,变大枣为15枚,6剂。
药后诸症较前明显好转,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证基本消除。之后,又以前方断断续续治疗,随访1年,病情稳定,症状未再发作,一切尚好。
按 根据胸痛引肩及上肢、因活动加重辨为气虚,胸痛引肩及上肢、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郁,怕冷、手足不温辨为寒,口苦、舌质红辨为热,以此选用小柴胡汤益气解郁,平调寒热,薏苡附子散温阳化湿,缓急止痛,橘枳姜汤行气降逆,枳实薤白桂枝汤行气通阳降逆,藜芦芍药汤益气息风,缓急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