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厅堂式民居的形制与结构特征研究
——以湘北和湘东地区为例

2024-01-25 08:47胡秋夏
建筑与装饰 2024年1期
关键词:湘北开间厅堂

胡秋夏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引言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以介绍民居建筑概况、建筑装饰、宏观总结民居建筑营造规律为主,但对于湖南明清民居厅堂大木构架营造技术方面的针对性研究并不多见,仍有一些部分需要补充。湖南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古都,现存大量的明清民居厅堂建筑,厅堂在湖南的明清民居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不仅应用十分广泛,其营造也非常考究,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与技术价值。

本文以《营造法式》这本建筑文献为重要理论参考,从湘东与湘北明清民居厅堂大木作的营造方式(平面形式、结构形式、构件节点)着手,进行分析。之后,再选取部分与传统建筑古籍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同时通过实地调研、测绘等方式,并结合湘北,湘东地区的自然历史环境及建筑营造文化加以分析,总结湖南明清时期民居厅堂的自身特点。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已对中国古典建筑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亚洲研究较为深入,以日本学者的研究为代表。日本的研究,主要分为对中国古典建筑史料、中国古典建筑设计体系、《营造法原》和厅堂四方面的研究,研究手法值得借鉴,研究视角具有启发性。其中,竹岛卓一的《营造法式的研究》将《营造法式》所有各卷均译成日文,并进行了系统的体系研究[1]。

对厅堂的研究,目前关于传统建筑书籍的研究成果颇丰。如梁思成著《(营造法式)注释》,用现代的语言及图示对《营造法式》进行阐释和深入剖析。总体而言,大多研究主要基于《营造法式》,以官式建筑为研究对象,来梳理总结厅堂建筑结构的特点,并未将重点聚焦到传统民居。

目前,针对湘东传统民居厅堂的研究,主要以介绍历史背景、建筑实例概况为主,例如《两湖民居》《湖南民居》等著作,宏观地讲述了湖南地区民居的现状和文化背景,对人文与自然地理特点征明显的地区中保存较为尚且完整的实例进行分析,总结了它们的空间布局、结构特点以及装饰风格。

2 《营造法式》中的厅堂

殿堂与厅堂是《法式》中提到的两种构架形制。关于厅堂式结构,总共罗列了十八种厅堂间缝内用梁柱形式。十八种厅堂间缝内用梁柱形式根据不同的进深椽数可分为十架椽屋、八架椽屋、六架椽屋、四架椽屋四种类型。其中八架椽屋为月梁造,余者皆为直梁造。

相比殿堂式,厅堂式的等级没有那么高,用材较小,整体稳定性更佳。直观来看,厅堂式木构架有最明显的两个特征:一是内外柱不等高,内柱通常高于外柱;二是室内往往不施天花(平棊),作彻上露明造,也就是将梁架都暴露出来,不分明栿与草栿。

3 湘北与湘东地区厅堂式传统民居的形制与结构特点

湘北与湘东明清民居厅堂大木构架样式多变,构件的做法经济实用,木刻装饰十分精湛,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湘北和湘东地区位于中原北部,与吴越接壤,深受中国传统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当地传统建筑在两湖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并现存大量类型丰富的民居厅堂,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实例。

经过研究,本文选定了五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厅堂式民居,它们保存完好,修缮良好。这些村落分别是:张谷英村、黄泥湾大屋、浏阳大围山锦绶堂、浏阳市金刚镇桃树湾刘家大屋和浏阳市龙伏镇新开村沈家大屋。

3.1 厅堂式民居的形制特点

3.1.1 平面原型。我国古典建筑书籍中关于厅堂平面原型的记载并不明确,但从相关描述中大致可推断出厅堂平面原型以矩形为主。《营造法式》的中记载虽没有关于厅堂平面原型的明确描述,但可从“壕寨制度”中定平之制、筑基之制等处,可以总体推断出建筑的平面原型普遍为矩形。经过调研发现,湘北与湘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厅堂式民居平面可概括为四类:矩形、凸字形、凹字形、山字形四类,且它们由一个基本的矩形衍生而成[2]。

表1 厅堂式民居的平面原型

表2 厅堂式民居的开间与面阔

3.1.2 开间与面阔。在我国传统建筑书籍中有关于厅堂开间数量和面阔的相关记载。《营造法式》提出:三等材料的厅堂可以设计成七开间,四等材料的厅堂可以设计成五开间,五等材料的厅堂可以设计成三开间,而小型厅堂则可以采用六等材料。普通民居的正厅面阔一开间,厅堂式宅第中的正厅面阔三开间。因此,开间特征是判断厅堂式建筑的主要依据之一。厅堂式宅第的通面阔一般为五间或七间,厅堂左右两侧对称布置厢房一或两间。

3.1.3 进深与构成。在我国传统建筑书籍中关于厅堂的构成模式的记载也较为丰富详细。如《营造法式》中把三至六等材的建筑定为厅堂,其中书后的图样记载了若干幅厅堂间缝图样。在卷第三十一中,记载了官式建筑中厅堂的建造制度,其中关于“厅堂等间缝内用梁柱”的图样一共有十八幅,图中将厅堂的进深分为四种,分别为四架椽、六架椽、八架椽、十架椽。而在湘北和湘东地区中,进深四架椽(五架梁)居多,横向跨度较大的厅堂中则进深六架椽、八架椽。

3.2 厅堂式民居的结构特点

湘北湘东的厅堂的结构表现为厅堂明间正贴抬梁,边贴穿斗。民居内采用了与檩方向一致的纵向承重的内额,承重结构之间由斗拱或短柱连接,分层叠砌,形成层叠式的纵向支撑构架。各屋中轴或次轴纵深剖面图如下表[3]。

表3 各屋中轴或次轴纵深剖面图

表4 正贴和边贴的多种组合方式

湘北和湘东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并不是规则固定的结构,它们的山墙大部分由坚固的砖块组成,而且还有一些采用了檩条,也就是由砖木混合而成的硬山搁檩结构。

在平面上,不同位置的缝梁架也有所不同。在湘北和湘东地区,几乎没有正贴和边贴一致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为正贴和边贴不一致。最常用的两种情况是:正帖采用抬梁式或插梁式,边帖采用穿斗式[4]。

3.3 与《营造法式》图样的对比

李诫在《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写到“考阅旧章,稽参众智”,顾名思义,法式的形成是对多种做法的集合于汇编,广泛包含了不同地域的风格样式、营造技术,是一种兼容的样式做法。因此,《营造法式》的范式作用成为了解读民间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依据。反过来,《法式》中归纳总结的“官式”规范对民间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会通过《营造法式》中提到的图样与湘北湘东典型厅堂式剖面以及细部节点进行对比,去寻找其中相似的部分以及差异的部分。探寻宋代以来至明清,湘北湘东地区厅堂式结构的演变[5]。

3.3.1 与《营造法式》的相似性。通过与《营造法式》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同步架数的侧样相似度高,尤其是黄泥湾厅堂的案例与法式中的八架椽屋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从结构的形式到节点的特征,均可找到相似的特征。尤其是构架形式高度一致。但黄泥湾厅堂的八架椽屋表现出了结构的简化趋势,省去了《法式》中的叉手、托脚、顺椎串、丁头拱等联系构件。

表5 结构特征对比

湘北与湘东明清时期的厅堂式除了体现出了与法式相似的结构形式,也呈现了相似的构件样式。不仅多处使用了相同的构件,如平梁、四椽袱、六椽袱、阑额、蜀柱等。月梁、驼峰、雀替三种构件的样式做法与《营造法式》极为相似[6]。

3.3.2 与《营造法式》的差异性。《营造法式》中厅堂使用的各缝榀架均为抬梁式,而湘北与湘东明清时期的厅堂系抬梁或插梁与穿斗混合结构。正厅中明间两缝榀架为抬梁或插梁式构架,边贴为穿斗式构架,四榀梁架并联组合,形成假三间式平面布局。抬梁式结构为柱上抬梁、梁上叠梁,使用抬梁式结构可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抬梁或插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兼具空间大、用材小的优点[7]。

4 结束语

湘北与湘东地区的厅堂拥有一些典型的特征。在平面上,由《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基本原型矩形演变发展,形成“凹”字、“凸”字、“山”字等不同的平面形状,开间是以三开间和五开间为主,进深是以四架六架八架椽为主,构成的平面;湘北和湘东的传统民居结构通常是砖木混合硬山搁檩式的,正贴和边贴最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抬梁式或插梁式;另一种是采用在特色构造节点上,拥有独具特色的莲花撑,板凳挑等构件。

通过对《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厅堂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八架椽屋前后乳袱用四柱厅堂的结构与湘北湘东地区的厅堂有着极高的相似性,而且一些构件,如月梁部分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同时也有很多差异性的部分,例如《营造法式》中厅堂使用的各缝榀架均为抬梁式,而湘北,湘东明清时期的厅堂系抬梁或插梁与穿斗混合结构。形成这种相似和差异的原因还是在于明清时期对宋式建筑的传承,以及民居自身对地域的适应。

猜你喜欢
湘北开间厅堂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秋夜(1)
皇帝为什么又被称为“九五之尊”
玖两优黄华占在湘北抛秧栽培下的生产优势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大开间剪力墙结构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
登堂入室
福绥境胡同50号“开间更新”院,北京,中国
一整夜
湘北长豇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秦氏旧宅厅堂木构架体系结构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