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芳?陶绍兴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支坚守职业理想、坚定职业自信、实现职业自觉的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校应坚持实践导向,以制度变革增强价值认同、以品质提升增强能力认同、以内在驱动增强思想认同、以协同融合增强规律认同,推动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辅导员 职业认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高校辅导员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品格发展的塑造人,强调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价值意蕴,厘清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矛盾机理,并提出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解决路径,对不断提高思政育人成效、促进辅导员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价值意蕴
自清华大学1953年设立高校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队伍经历了由小到大、由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辅导员制度逐步完善,管理体系日渐成熟。当一名高校辅导员逐步成为很多青年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高校辅导员已成为“引领青年思想认识、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确保思政育人成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
青年强则国家强。“90后”和“00后”已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作为生力军中的骄子,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处关键时期,越是靠近中心,接近目标,形势就越复杂,任务就越艰巨。随着社会转型加剧,各种思潮交汇碰撞,意识形态斗争激烈,价值观冲突日益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学生信仰迷失、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价值观扭曲。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突破为新时代开展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引导青年大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历史赋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使命与责任。
“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2]正确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需要一支强有力思政工作队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3]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抓手。对于辅导员来说,在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只有增强职业认同,发挥好大学生的“筑梦人”角色,才能当好大学生的同路人、引路人,增强育人的专业性、科学性,确保角色的稳定性、责任性,时刻做到价值引领不“缺位”,价值主导不“失位”,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在深化思想认识和强化责任担当中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兴则民族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是融系统性发展、适应性发展、协调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共享性发展于一体的集成性、综合性发展,需要突出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优化发展结构,从而实现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
4 655万人。[4]“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为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即德“立”而人“树”,才能成为有用之才。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及其水平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化、现代化等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特征更加显著,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队伍,高等教育发展对立德树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辅导员在高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岗位,就与‘三全育人的关系说,最显著的一个特殊性在于,辅导员自身就是一个名副其实且独一无二的‘三全育人岗位。”[5]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身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肩负践行立德树人重要使命,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度的职业认同,从而更好担负起大学生成长引路人之责。“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只有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全面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推动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归根到底还是要体现到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上来。辅导员职业认同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不仅关乎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也关乎个体自身发展,需要不断激发辅导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自我实现中实现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关于辅导队伍建设的重大利好前所未有,辅导员队伍发展通道的提升前所未有,辅导员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在职称评审计划单列、发放专项岗位津贴、树立辅导员榜样模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评上了副高级以上职称,享受到副处级以上待遇。随着高校辅导员精气神大幅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学生思政教育专家,如“时代楷模”曲建武、全国师德标兵路丙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川、最美高校辅导员刘国权、全国优秀辅导员饶先发等,他们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伟大征程中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谱写了思政育人精彩篇章,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发展,终身当一名辅导员成为许多人的理想追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根本靠人才、靠队伍”,要整体推进包括輔导员在内的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高素质、高水准,后继有人、源源不断”。[8]
二、新时代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矛盾机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辅导员作为“现实的个人”,在追求创造美好生活中,应正确理解职业机理中的矛盾困惑,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目标之困
理想是引航人生前行的灯塔和远航的风帆,是创造自我、激发自我、超越自我的力量源泉。对于辅导员来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境依然突出。
一是专业优势不明显。高校辅导员普遍具备高学历高学位,但由于没有很好地将专业转化为职业和事业的助推器,其专业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高校教师和行政同行中,辅导员地位不高,容易被轻视、忽视,容易对“做人的思想工作”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和动摇,影响到思政教育的工作质量。
二是职业道路不顺畅。辅导员“双线晋升”在当前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建设成效较好,但在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有些高校还没有完全把辅导员纳入学校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晋升通道不畅。以安徽皖南片三所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对167名辅导员调研发现,自2013年起,近10年中从辅导员岗位晋升为副处级以上岗位者为0人,晋升为正科级以上者仅5人,占比0.029%,晋升为副高级以上职称者4人,占比0.023%,晋升为中级职称和副科级以上岗位者为38和33人,占比分别为22.7%、19.7%,大部分均处于初级职称职务阶段。
由此可见,高校实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双线晋升”之路目前还不够顺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削弱了辅导员对职业的获得感、认同感。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的能力之问
职业能力是职业认同的核心要素。基于当前辅导员职业角色的错位和职业发展的不完善,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任务型辅导员。即担任辅导员以完成任务为第一要务,缺少职业精神,特别是以“安全”教育作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弱化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主责主业和能力素質要求。二是过渡型辅导员。相对于专职辅导员而言,过渡型辅导员一般来源于专任教师或新入职青年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在读研究生等,是为接下来“转岗”“跳槽”“考公”“考博”“评职称”作准备,缺乏实质性考核。三是“转型”辅导员。即将一些年龄比较大、能力不突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教职员工转移到辅导员岗。职业能力建设缺失容易造成“谁都能当辅导员”的思想误区。
(三)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价值之惑
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不同,从根本上说是自觉的,是一种自觉的自由,“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随着时代的发展的社会矛盾的变化,辅导员工作的“不自由”日益凸显。一是育人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思想认识多元和社会竞争加剧,使得学生在心理健康、日常安全、宿舍矛盾、网络安全等各类问题交织,对辅导员的耐心、能力、智慧、心理都提出较大考验。二是工作任务越来越多。辅导员除了本职工作,一般还要承担院系一个工作模块,如资助专员负责全院学生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工作。三是科学研究越来越难。根据一项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领域35位核心期刊作者发文数量和年龄的分析,“12位核心作者近三年已不再发相关学术论文,占60%。而从核心作者年龄来看,85%的核心作者年龄在50岁以上”[10]。数据表明高校辅导员在科研方面已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都存在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即社会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价值规范与个人的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之间的矛盾。简而言之,社会所引导的“我们要做什么”与个人追求的“我想要做什么”之间的价值冲突,导致辅导员的幸福感不足,形成“辅导员不好当”的心理认同。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建构路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面对新时代辅导员职业认同中的矛盾机理,高校应立足社会实践,以制度变革增强价值认同、以品质提升增强能力认同、以激活内驱增强思想认同、以协同融合增强规律认同,不断创造和发展辅导员“美好生活”的内容。
(一)以制度变革增强辅导员价值认同
马克思说:“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11]马克思阐明了一个人职业认同中的价值指向。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范伦特也将胜任感、承诺、报酬和满足感作为职业认同的四个标志。职业认同的基础是价值认同,通过发挥制度“牵引”作用,打造制度层面的“四梁八柱”,让“有志者事竟成”。
完善考核制度。考核是促进辅导员立志从事学生工作领域并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的基本保障。由于辅导员工作系统繁杂,容易因陷入学生事务而影响教学科研以及思政育人成效,为保证辅导员工作质量,需要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合理考核。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基本都有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并作为辅导员转正定级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以安徽H高校为例,该校对辅导员采用常规性考核、激励性加分项、约束性扣分项三部分结合。其中,常规性考核主要考核辅导员共性工作和目标性的核心内容,以辅导员“八个一”完成情况作为参考依据。激励性加分项主要考核辅导员工作的差异性和发展性的内容;约束性扣分项不设下限,以各类通报、会议、处理结果为依据。考核分数=常规考核分+激励性加分数-约束性扣分数,结果按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价。具体见图1。
以考核促进优胜劣汰。以“00”后为主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不拘现实、敢于担当。面对这样的青年群体,辅导员要保持队伍不断更新,以“后浪”推动“前浪”。要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年龄、年限和身心状况,使辅导员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合理流动,让那些不愿做、不能做、不适合当辅导员的人及时退出,让“无志者不可为”。通过制度涵育和范式变革,为辅导员职业认同提供良好制度保障。
(二)以品质优化增强辅导员能力认同
职业认同重点是确立职业自信,其核心是要提升职业素质能力,即岗位胜任力。职业自信是个体坚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自身所追求的目标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辅导员胜任力的研究源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12]
以素质能力大赛为抓手,强化技能练兵。很多高校辅导员专业虽然曾经是专业学习的“老兵”,却可能是思政教育的“新兵”,如果不积极开展技能练兵,则容易脱离作为“现实的人”的规定性。在能力至上的时代,能力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围绕《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九个方面内容,以职业能力培训为基本要求,以素质能力大赛为主要抓手,通过技能练兵,实现以赛促建,通过能力比拼,实现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确保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缺位、不掉队,适应动态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
以品质提升为目标,促进辅导员素质能力全方位进阶。要以提升品质为目标,进行成果转化。通过创建工作室、设立微信公众号、开展素质拓展、组织辅导员沙龙等方式,围绕课题,分工合作,启发智慧,激发灵感,促进辅导员能力全方位进阶。目前,像“仍然在路上”“丙辉漫谈”“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等公众号受到学生和辅导员的普遍好评。“组织和团队致力于围绕某一问题创设触发辅导员顿悟、感悟的情境和条件”“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觉悟、领悟并获得思维能力与品质的提升优化”。[13]
(三)以内驱激活增强辅导员思想认同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4]马克思阐明了作为“现实的人”的使命、任务和应有的自觉。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激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攻坚期”“窗口期”,“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15]这些都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高校要引导辅导员加强党性锻炼,激活思想内驱力,提升思想自觉。
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内驱力实质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能给予个体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通过积极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导向,多措并举宣传表彰优秀辅导员事迹,树立榜樣、培育典型,努力传播辅导员“好声音”,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获得感和存在感,让全社会切实提高对辅导员职业认同与岗位尊崇,通过激发内驱,促进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思想进位。
(四)以协同融合增强辅导员规律认同
职业认同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职业自由。马克思主义将自由看成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辅导员要坚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理念,遵循思政育人规律及自身发展规律。在对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实现个体自觉自由式跃迁。
加强思政一体化合作,构建大思政格局。对于一个有信仰、能自律的人来说,有了思想自觉和认同就能自觉立德修身,不会患得患失,从而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即自由。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劳动,即实践,这种自由劳动是以人的自身为目的,它是一个随着人的发展完善而不断展开的过程,且应在批判现实中逐渐形成。认为这种自由才是“实在的自由”[16]。也就是说,自由来源于劳动实践,但追求的却是人的全面发展。对辅导员来说,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专业化实践是基础,一体化合作是桥梁,两者的融合实践是辅导员从事务型、常规性工作模式中摆脱出来,集中时间精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要明确班主任、辅导员、思政教师、党政干部等各个育人主体的职责分工,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协同推进中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过程。人在世界上的一切进步活动都要通过这一过程去追求真理、创造价值,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的现实就是自由的实现,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青年寄予深切厚望,对全党提出了“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的号召和期望。[17]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圆梦人,辅导员是青年大学生的引梦人,他们都在努力奔跑,只因都是“追梦人”。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其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是高校提升“做人的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需要把真理性和价值性有机统一起来,在职业认同中实现职业自由,由“必然王国”的彼岸,开启真正的“自由王国”幸福里程。
参考文献:
[1] [1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8.
[2] [3] [8] [15]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06,27,32-33,40.
[4] 在“上好学上”迈出坚实步伐[N].人民日报,2023-03-24.
[5] 朱平.辅导员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角色与定位——兼论“育人”的特点与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20(3):86-9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7]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1960:515,329.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56.
[10] 郑雨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状况与核心力量分析——基于中国知网(2006—2021年)核心和专业期刊文献的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4):74-80.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12] 赵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36.
[13] 朱平,乔凯.经验—知识—能力—智慧: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发展的进阶与逻辑——兼论辅导员职业智慧的形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1):13-20,96-97.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2.
基金项目: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类型教育视角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2023AH040317),202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大数据时代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2jyxm508),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2023DZ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