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银珠,周翼飞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就是要让更多人才发自内心的愿意来到乡村,扎根乡村,真正做出成效。 让人才的数量、结构层次以及质量能够充分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把农业农村人才划分为主体人才、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共3 类10 支人才队伍。 农村人才作为强农兴农的根本,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面对现阶段农村人才现状,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通过各种途径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发挥了教育智力资源再分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实现了群体智力的转移,形成了具有一定受教育水平农村人口的升学流失[1]。当前城乡发展差异大,高校主要建立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市区,绝大多数大学生体验到大城市的繁华与便利,直面现实物质经济生活需要,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不强[2]。 通过对湖南省10 所本科院校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发现愿意返乡就业的学生仅为19.95%[3]。 大多数毕业生仍然把就业首选地放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 传统就业观念中,父母不能接受自己孩子大学毕业后再返回农村,形成家庭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束缚,这种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返乡[4]。
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对青壮年劳动力的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为农村剩余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谋求发展提供了机遇。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队伍快速增长,一直保持增长势头。 不同背景的农村居民南下北上,不约而同地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民工潮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劳动力流动现象。 国家统计局《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2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 562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 190万人,比2021 年增加18 万人[5]。
根据2021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亿人,占18.70%,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9 亿人,占13.50%。 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 岁及以上、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5.44%、4.63%。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农业发展矛盾日益凸显。 大部分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与农业生产脱节严重,导致农村人才“青黄不接”。 人口老龄化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的整体创新能力下降,限制农业经济增长,也会对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现阶段,农民接受教育和相关培训仍然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31 422 万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大专及以上人员仅占1.2%,初中及以下占91.8%。 当代农民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限制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要素,有研究表明,农村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家庭成员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与家庭生活质量呈正相关[6]。 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城市人口相比有着近30 年的差距[7],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地人才扎根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应全方位提升对本地人才的重视程度,对人才进行深度挖掘[8]。 盘活用好本地人才资源,把本地人才作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 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激发乡村自身造血功能。 针对主体人才、支撑人才及管理服务人才的特点,通过与涉农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多元化农村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制定本地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开展人才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人才现代农业专业技能。 同时,利用“科技特派员”、“三下乡”等开展宣传与培训。 通过农业专家下基层现场讲解、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生产理念,借鉴成功发展模式,让本地人才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模式[9]。
本地人在环境气候适应能力、对自己家乡的独特感情、对当地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了解与驾驭等方面相对“外来人员”都有着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10]。 吸引本地人才返乡,尤其是本地生源的大学生,他们受过系统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学习现代农业技术能力更强。 建立农村人才回归制度、人才激励机制,打造人才回归“强磁场”,吸引从本土“走出去”、有意愿 “返家乡”的人回归农村,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社会资源反哺家乡。 各地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制定人才返乡后的相关配套措施,让返乡人才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 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到乡村工作的主动性,激发人才投身乡村干事创业的热情。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优势,与农业技能学校、农业类高校签订定向人才输出协议,做好农业人才对接,搭建人才深入到农村基层一线平台。 一是结合“大学生村官”政策,选聘一批热爱“三农”工作的大学生到村任职,推动城乡人才的逆向流动,让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年人才成为新农村建设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二是开展精准引才,根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地引进科技人才,依托项目产业落地引进人才。 通过人才招聘,逐步壮大一线力量,造就一支拿得起锄头、啃得下书本、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村人才队伍。
巧引活用城市优秀人才,搭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通过“柔性”引进方式,吸引科研人员到乡村集聚。 支持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及高校农业专家、农业企业家、农业技能人才等通过专家服务下基层方式投身乡村建设,增强乡村人才竞争力。充分发挥“柔性”人才优势,有效缓解乡村振兴中人才匮乏的难题,助力乡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让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人才信息化服务,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推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效开展。 对农村人员进行摸底排查,逐一登记管理,采集各类人才信息数据,逐步建立起农村人才库,把那些有专门技术特长的人,集中纳入农村人才信息库中。 同时,将农村“走出去”在外的各行各业人才也纳入信息库管理,引导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干,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推进乡亲走向共同富裕小康之路。
立足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如何有效留住人才是关键。 城乡差距过大,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严重、生活环境相对较差是造成农村人才外流的一项重要原因[11]。 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力度、全方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环境,切实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舒适的乡村生活环境,不断增强人才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2]。
夯实人才基础,以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把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培育本地人才是关键,引凤还巢、引进外来人才是补充。 应采取多元化保障措施留住人才,着力加强农村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才扎根农村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挖掘利用好本土人才,有效推进人才返乡,扎实促进人才下乡,切实助力人才兴乡,积极引导鼓励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多部门协作为人才返乡干事创业提供系统性支持服务。 充分发挥农村人才队伍的集聚作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组织等全面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