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娟
(安徽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伴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及中部地区国际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公示语及其翻译质量愈发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公示语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公示语彰显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人文环境及文化自信。公示语翻译具有多层面的社会价值,涵盖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价值、社会形象塑造及文化传播的价值[1]。提升公示语的英译质量对丰富城市人文内涵,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读者接受度、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徽钟灵毓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笔者实地调研发现,与其浓厚的文化氛围不相匹配的是现有公示语的英译质量良莠不齐,令人堪忧。基于此,笔者依托生态翻译学,针对安徽公示语英译现状与亟待改进之处进行例证分析,并从多维度提出相应的规范举措,以期提升目标语游客的旅游体验,优化外宣语言生态环境,助力特色文化的传播。
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在2008 年提出的新翻译研究模式。生态翻译学的根本观点立足于“适者生存”的理论原则。着眼于生态翻译学,翻译就是译者为“多维度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移植”的活动。翻译生态环境不仅指语言环境而且指译者与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涵盖了原语系统与译语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如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及委托者之间的关系等[2]。
1.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念。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翻译被界定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翻译是一种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选择的译学活动。翻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选择的过程[3]。“译者为中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意指译者的主导地位与支配作用理应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的始终。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协调涵盖文本与翻译生态环境在内的一切因素之间的互动联动关系,促成作者与读者等核心要素形成互联互动的“整体”,彰显着一种理性的生态整体观[4]。从生态翻译学的视阈来看,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必须兼顾语言、文化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第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法结构与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使其顺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系统。中文与英文分别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生态系统,因此,在词语搭配、语法规则、句型结构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呈现出迥然相异的特征。依据生态翻译学,译者若要成功实现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需充分考量不同语言体系间的表达方式与习惯方面的差异,具有在源语与目标语之间进行娴熟转换的技能。译者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在语言维层面,应重点关注双语的宏观与微观语言生态环境,需注重两种语言体系的显著差异,促成语言表达形式的恰当转变,同时文本思想与内容原意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寻求“信”与“达”的平衡。汉语与英语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遵循生态翻译学之三维转换理念,力求在语言维度实现精准转换,创作出契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与规范的译文。
第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不同的国家由于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地理风貌,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各自独有的意蕴内涵。语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国家文化因子不尽相同,因而表现出迥然相异的文化特质。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维的选择转化要求译者应具有跨文化意识,避免曲解源语或译语所承载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翻译归根结底是一种具有鲜明的跨文化性和交融性的行为。生态翻译学提倡译者在文化维关注双语的文化生态环境,统筹考虑源语蕴藏着的丰富文化内涵,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确保原文中文化负载词深邃而独特的内涵在译文中得以精准再现,力争实现文化异质性与译文接受性的平衡,实现双语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生态翻译学主张源语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需在目标语中得到精准且完整的传达,目标语受众与源语受众获得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成功实现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第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提倡译者需要实现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保证源语的交际意图能够精准地传递。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将交际意图传达给目标语读者的过程。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并秉持跨文化交际的理念,综合考量目标语受众的心理,从而顺利实现语言的达意性。译者在翻译时要深入探究原文的交际目的,仔细揣摩目标语受众的心理感受,对原文进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实现交际维度的和谐与平衡。译者需考虑语言结构的顺应性,创作出体现原文交际意图、契合受众期待的高质量译文。
2.生态翻译学与公示语翻译的适配度。生态翻译学理论开拓了公示语翻译崭新的研究视角,对公示语翻译质量的评估与改善具有颇强的借鉴与指导作用。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为公示语翻译规范的探究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5]。翻译行为不仅是译者个人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受到宏观层面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需要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提高公示语的环境契合度。
第一,生态翻译学促成译文实现“适者生存”。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译者需要对源语生态系统进行恰当的“选择性适应”,同时,对目标语生态系统进行精准“适应性选择”,使译文双语生态环境相协调、相契合。公示语翻译属于应用型翻译,译文应实现信息准确传递的功能,让目标语游客与源语受众获得相同或相似的认知。译者应谨遵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全面考量并综合研判源语及目标语的生态环境,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注重源语与目标语两种语言生态系统表达习惯的差异,正确处理公示语译写中的三维因素,实现双语间恰当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实现高效的跨文化交际。译者应提高自身多方面素养,于细微处彰显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字斟句酌,仔细甄别语用、语法方面的差异,使公示语译文符合目标语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规范,创作出契合翻译生态环境的高质量译文,使译文得以长存。
第二,生态翻译学赋能城市语言生态环境提升。得体精准的公示语译文能展现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公示语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外国游客了解、感知、理解及接受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直观途径与重要渠道。提升公示语英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对改善城市外宣形象、提升地区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示语翻译的研究目的在于寻找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尊重双语生态环境,进行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语言生态环境的提升。
第三,生态翻译学凸显译者主导地位与作用。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责任,认为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维持语言生态平衡的过程中肩负起双重使命与责任:一方面,译者需接受来自生态系统以外的客观条件的遴选与约束;另一方面,译者要协调生态群落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增强目标语受众意识并充分考虑外国读者的阅读需求,灵活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竭尽所能地对译文进行润色加工,力求满足外部生态环境对译文的期待。因此,译者应统筹兼顾公示语翻译微观与宏观环境各要素,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语言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提倡译文需达成三维的适应性选择。笔者实地调研安徽博物馆公示语翻译情况,搜集整理公示语语料,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进行较为细致深入地剖析,发现其翻译质量令人堪忧,在语言、文化及交际维转换方面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1.语言维转换失误。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本质上应是译者运用翻译策略,在两种语言生态系统之间做出恰当的“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的过程,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而笔者对安徽省博物院的公示语英译进行分析,发现译文在语言维度的转换中有不尽完善之处,问题主要涵盖文本信息缺失、词语语用失误以及违背语言规范三大类:
第一,文本信息缺失。
原文:徽州三雕艺术源于深厚的徽文化,是徽州人文积淀、徽商经济发展及徽州人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其精美的绘画图式、精湛的雕刻技艺、深刻的文化寓意,带给了人们独特的文化艺术体验。
译文:The art of three carvings in Huizhou originated from the profound Huizhou Culture.It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accumulatio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Huizhou people.Its painting patterns,carving skills,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deliver a unique cultural and artistic experience,carving skills,and profou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中英文语言生态系统迥异,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在翻译前半句时,译者为了适应汉语生态环境,采用了拆分法,英文顺畅达意。而在翻译“精美的图式、精湛的技艺、深刻的寓意”时,译文存在着部分漏译,译者未能完整传达原文的全部内涵,语言略显苍白无力。此处公示语属于信息型文本,旨在精准向目标语受众传达艺术瑰宝“三雕”深厚的文化内涵,加强游客对“三雕”的人文认知。鉴于此,笔者建议将此处译文修改为“delicate painting patterns,exquisite carving skills,and profound cultural implications”。修改后的译文语言表述更精准全面,不仅完整传达源语的含义,成功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表现出了“三雕”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魅力。
第二,词语语用失误。
原文:政务区
译文:Zhengwu Zone
安徽省博物院简介中,将政务区的“区”译为“Zone”。经笔者考证,查阅《英语同义词辨析词典》,知悉“zone”一词专指有某些特定的职能,重要或典型特征的地区地带,如“a free-trade zone”自由贸易区等。此处应译为“district”较为精准。“district”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城市的行政分区,多指由政府等机构出于行政管理等目的而明确划分的地区,如“Hai dian district”海淀区等[6]。译者在翻译“区”时未能充分关注目标语受众的语言生态环境,忽视了英语中“district”与“zone”在语用意义上的差别,机械式的字字对译造成了语用失误。显然,此处公示语译文不符合英语的语言规范,未能成功实现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第三,违背语言规范。
原文:徽派篆刻追溯秦汉。
译文:Huizhou-style seal carving can trace back to Qin and Han dynasties.
显然,此例中译者使用主动语态,未能将目标语的生态环境纳入考量范畴,忽视了英语的语法规范与表达习惯,给目标语游客理解带来了困扰,安徽博物馆的对外形象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例中的“trace back”应使用被动语态,有效传达文本信息,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加深其对徽派篆刻的精准认知,从而实现公示语翻译的规范性与表述的达意性,顺应英语语言生态环境。
2.文化维转换不当。博物馆典藏荟萃,人文积淀丰厚,博物馆解说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传承及弘扬地方特色传统历史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笔者搜集徽派建筑展厅的中英文语料,剖析发现其中建筑术语的英译确有可商榷之处,主要涵盖术语内涵缺失及人文内涵缺失两大类。
第一,术语内涵缺失。
原文:斗拱
译文:dou gong
此公示语属于信息文本,应以精准清晰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斗拱”属于建筑类文化负载词。将“斗拱”音译为“dou gong”,对于缺乏文化背景的目标语受众而言,未精准传达其的内涵,读者会产生困惑。源语的异质性与译文的可接受性并未达成完美的契合。翻译最终效果的实现、译文在目标语读者群体中的接受度以及交际效果的传达,都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7]。译者应考量中西方文化差异,仔细查阅权威词典及文献资料,精准把握目标语核心文化词汇含义。译者应跨越文化鸿沟,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确保公示语翻译的专业性、科学性与规范性。笔者建议此处采用拼音加注的翻译策略,改译为“dougong,a system of brackets inserted between the top of a column and a crossbeam”,完整解释“斗拱”的含义,精准传达“斗拱”蕴藏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保证双语生态环境的平衡。
第二,人文内涵缺失。
原文:百忍堂
译文:Bai Ren Hall
“百忍堂”被译成“Bai Ren Hall”,由于目标语读者对徽派建筑文化背景和独特内涵缺乏足够的认知,“Bai Ren”音译法未能精准传达其中“忍”的含义。笔者对“百忍”这一文化负载词追根溯源,此词源于唐朝。《旧唐书》记载:寿张县张家庄村张公艺,以“忍、孝”治家,仁义,忍让,被誉为“百忍堂”[8]。因此,徽州民居设计中经常采用的背景图案“百忍”,寓意“隐忍可致家和万事兴”。“百忍堂”属于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此类词时,正如潘玉梅所言,采用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方法是更加贴切的,可以很好地弘扬我国特色文化[9]。笔者建议宜采用直译加注的策略,译为“ One-Hundred Ways of Endurance Hall (enduring family members and chores can bring harmony and prosperity to the family)”。修改后的译文准确完整地传达了“百忍堂”所蕴含的隐忍、和谐及家风鼎盛的深厚文化内涵,在文化维度上实现了恰当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此译文既保留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音韵特征,又可向目标语读者清晰阐释“百忍堂”的内涵,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帮助目标语读者领略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实现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
3.交际维转换失效。译者需确保在交际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使源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精准传达与全面再现。公示语属于应用文体,其文本功能兼具信息型与呼唤型,其交际的意图是达到既定的警示与告知目的。译者应力求译文的交际意图完整再现,正确实现公示语译写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创作出适应目标语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译文。鉴于语言结构的顺应性及表述的规约性,译文可酌情借用英语国家约定俗成的公示语译写规范,从而实现交际补偿[10]。笔者搜集公示语相关语料,剖析发现其在交际维的问题主要聚焦在表述词不达意和译文语言冗长两方面。
第一,表述词不达意。譬如,“小心夹脚”和“勿靠侧板”的英译文均为“Beware your shoes”。从公示语的功能角度衡量,“勿靠侧板”和“小心夹脚”均属警示性公示语。此类公示语的功能在于警醒目标语游客杜绝某种行为,规避某种潜在安全隐患。然而,“勿靠侧板”和“小心夹脚”的英译文是完全一致的,可见译者翻译两处公示语时,并未审慎地将源语中文生态环境纳入考量范畴。公示语“勿靠侧板”的英译未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未能实现交际意图的有效传达。查阅《汉英公示语词典》,笔者建议公示语“勿靠侧板”译成“No leaning”,符合公示语规范化要求,实现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公示语“小心夹脚”的英译文“Beware your shoes”,忽视了目标语语言生态系统的语法规范。笔者建议改译为“Beware of your shoes”,实现交际意图的完整准确传递。
第二,译文语言冗长。公示语表述贵在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而冗长的公示语译文既会影响受众对于交际意图的理解掌握,又会影响良好语言生态环境的构建。原文:火警、地震时请勿乘坐电梯。原译文“Do not take the elevator when the fire is earthquake”违背了英语公示语语言简明扼要的基本要求,语言冗长繁琐,未能实现警示类公示语的功能。此处原译文“when the fire is earthquake”语法错误且表意不明,极易造成目标语读者困惑不解,交际效果受损。参照《汉英公示语词典》,笔者建议改译为“in case of fire and earthquake”[11],方能实现交际意图精准传递和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达成双语生态环境的平衡。
目前,公示语英译整体质量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良好语言生态环境的构建及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因此,规范公示语翻译刻不容缓。公示语翻译规范的确立应聚焦多维保障、理论应用及协同监督三个方面。
1.译前:健全公示语翻译多维保障体系,规范公示语翻译。公示语翻译是在语言生态环境中进行的语码转换,
其翻译质量与翻译宏观、中观、微观环境休戚相关。翻译生态环境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及复杂性的特质,因此,确保公示语翻译多重保障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
一是注重从业人员资历。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是公示语翻译流程中最核心的中坚力量,其地位举足轻重。在一定程度上,译者行为影响着公示语翻译的质量。为了确保公示语译文的专业性、规范性与权威性,公示语质量管理部门须组建公示语翻译专家团队,广泛吸收国内外熟悉中英文化、专业素养过硬的专家及资深学者参与公示语翻译与审定工作,以便译出能被目标语受众理解的译文,有效提升译文的可接受性。为了确保公示语翻译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可以建立专业且拥有一定稳定性的人才智库、创办专门网站,宣传公示语翻译优质团队及案例,打造公示语翻译的行业标杆及品牌效应。二是遵循语言译写规范。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应依照国家级公示语翻译规范实现译有所依,谨遵颁布的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依据生态翻译学,译文要想实现“适者生存”,翻译应兼顾英语国家同类信息约定俗成的表达,实现公示语的专业性与普适性。公示语翻译应营造并创设使用公示语的良好语言生态环境,实现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及有序性。英语的语言规范性影响译者对于词句的选择,译者应客观全面审视双语语言生态系统,做到细致入微、字斟句酌、精准用词,使译文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顺应英文语言生态环境。三是强化翻译质量监控。依据生态翻译学之核心理念,公示语英译质量取决于译文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契合度及匹配度。公示语翻译应竭力明确并执行公示语翻译质量责任制。在谁发布、谁负责的基础上,应该落实公示语翻译质量管理部门职责,可试点成立公示语译文质量评估学术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整体上对公示语的翻译质量进行全面把关与精准掌控,从而建立公示语翻译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公示语从翻译、审核到发布以及纠改都有比较规范的流程与严格质量把控。
2.译中:译者合理运用生态翻译学,指导公示语翻译。译者作为实现公示语翻译规范化的核心力量,既要努力适应翻译的语言生态环境,又要对译文的语言、文化与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确保译文能契合文本生态与翻译生态。译者应切实掌握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要义,需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思维角度的转变,实现译有所为、译有所依。因为中英文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生态,译者在翻译时,应通过“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竭力使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生态可以与源语的三种生态相契合、相协调,实现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12]。一是注重语言系统差异。公示语隶属于应用翻译,须高效实现信息传递功能。公示语语言表述贵在简明扼要,英语公示语注重实用性与信息的有效传达,因此,要求译者具备精准提炼并转换文字信息的娴熟能力。译者应遵循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要义,充分考量两种迥异的语言生态系统的风格差异:汉语追求对仗工整形式美,注重音韵和谐美;英语则崇尚简洁自然质朴之美。译者应恰当使用拆分法等翻译策略,避免出现信息缺失、语用失误等情形,使译文合乎目标语受众的语言规范,顺应译语的语言生态环境。二是着力实现文化补偿。依据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在文化维方面,译者不但要牢固树立并增强跨文化意识,兼顾源语与目标语文化背景的迥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还应该遵循目标语受众的思维方式,关注目标语受众的文化认知心理,有效实现对原文蕴涵的文化因子的补偿,着力弘扬特色地域文化。三是确保译文晓畅达意。严格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语汇是公示语的显著特点。英语的语言规范决定译者翻译时应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影响译者在文本微观层面的语言措辞。在交际维方面,译者应力求源语既定的交际意图在目标语生态系统中得以精准再现与完整传达。译者应全面客观审视双语语言生态系统,精准实现公示语译写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运用交际补偿策略,创作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确保译文晓畅达意的高质量译文,促成交际生态环境的平衡。
3.译后:建立并加强“读者反馈”与多维协同监督机制。公示语翻译的终极目的在于目标语受众能够精准全面掌握源语信息内涵,读者的接受度是衡量公示语翻译质量的重要指标。公示语翻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生态环境中涵盖的要素众多,须切实协调翻译委托人、译者、公示语制作部门及目标语受众各方需求。各个要素都应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共同促成双语生态环境的平衡。一是健全读者反馈机制。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评价标准,公示语译文在目标语受众中的接受度与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休戚相关。公示语翻译的专业性有赖于“读者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公示语翻译管理部门通过多渠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采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等形式,加强与目标语受众的实时互动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公示语翻译的积极性,鼓励公众献言献策。管理部门知晓公示语受众对译文的期许,确保公示语的达意性、时效性及可接受性,让译文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得以“生存”及“长存”。二是构建协同监督机制。生态翻译学主张整合性,强调译者、读者与委托者是互联互动的“整体”。公示语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质量的优劣与语言生态环境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示语翻译管理部门应统筹各方优势力量,做好公示语的定期审核与监管维护工作,竭力实现公示语翻译与时俱进,确保公示语翻译的科学性、权威性及专业性,有效提升公示语英译质量,实现优化城市语言生态环境的终极目标。
生态翻译学倡导对于翻译质量的评价应运用生态综合观的整体性思维,以多维转换程度为衡量标准,对译文优劣进行全面的审视。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上乘译作方可经得起时间与目标语读者的检验,真正实现适者生存。公示语翻译任重而道远,应统筹兼顾、有效配置并合理利用宏观与微观各方要素,多渠道、多维度确保公示语译写各环节各流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唯有多方互动联动、形成合力,从职能部门颁布公示语翻译的指导性法规,到译者熟练运用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英译策略,再到读者的实时互动反馈以及相关部门持续监督跟进,各要素都应秉持学术规范性与标准沿袭性的理念,创造出适应性选择程度较高的译文,共同促成良好的双语语言生态环境的有效构建与优化,最大限度实现双语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及交际生态平衡,助力良好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