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甜
工匠档案——罗军平
国家一级陶瓷装饰高级技师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
吉州窑手作柴烧技能大师
吉州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品三学生
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所长
一叶飘空天似水,釉彩斑斓吉州窑。吉州窑,一座在我国古代极负盛名的综合性民窑,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至今还有24座保存完好的窑包。或许,它们知道吉州窑为何沉寂;或许,它们了解木叶天目盏的制作工艺;或许,它们正欣慰地看到吉州窑的复兴。
走进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当我脚踩在匣钵碎片铺就的小路上看见龙窑时,与吉州窑有关的人和事便扑面而来。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吉州窑手作柴烧技能大师罗军平。
瓷韵悠长,浸润匠人初心
窑傍镇而旺,镇因窑而兴。永和镇位于赣江中游西岸,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自汉末以来便吸引了大量从北方南迁的陶瓷工匠和手工艺人,他们聚集在此从事陶瓷生产。到两宋时期,当地的制瓷业飞速发展,一时间商贾云集、桅樯林立,永和镇也因此与湖北武汉的汉口镇、广东佛山的佛山镇合称为“天下三镇”。正是过往制瓷业的繁荣,才营造了这里浓厚的陶瓷文化,厚重悠长的瓷韵更是浸润了无数吉安人的匠心,罗军平就是其中之一。罗军平是土生土长的吉安人,从小深受庐陵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对陶瓷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1994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成归来的罗军平加入了吉州窑陶瓷研究所,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罗军平说:“当时选择学校的时候没有多想,就想着能学陶瓷专业就行。”或许这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吉州窑情结,一种想要发扬家乡陶瓷文化的初心。
瓷技精妙,传承匠人匠心
落叶归根本是树叶的命运,但在吉州窑,飘零的树叶却以摇曳的身姿如化石般融入陶瓷,从此隽永,这就是木叶天目盏。木叶天目盏是吉州窑黑釉的代表作之一,木叶天目盏就是在盏的表面施上黑釉,于盏内放一片树叶,再入窑烧制,经过1300℃左右的高温,叶片没有灰飞烟灭,反而将其美丽的纹路、脉络完整无缺地保留在漆黑的茶盏内侧。然而,如此精妙的技艺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传”了。“由于一些因素,我当时到吉州窑陶瓷研究所时,所里还没有人会木叶天目盏的制作技艺。”罗军平说,“如果大家连这项技艺都不会了,我们又该如何把吉州窑带向更大的舞台呢?”为此,罗军平不断研究木叶天目盏的制作工艺,尝试烧制木叶天目盏。他把树叶放进盏内烧制、在盏上作画、在盏上贴画,尝试了各种办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2003年,吉州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品三大师来到永和镇,他想在退休后为吉州窑的发展出一些力,罗军平也第一次遇见了他的“贵人”刘品三大师。“师父和我第一次见面,我们就很投缘,师父把他对吉州窑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罗军平说,“在经师父指点后,我对木叶天目盏的制作技艺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果真,没过多久,罗军平就掌握了木叶天目盏的制作技艺,将“出走”了多年的技艺找了回來。
机上练泥、车上拉坯、坯上施釉、树下采叶、窑中烧制,千百年来,吉州窑用一只木叶天目盏传递着制瓷技艺的博大精深,展现着东方制瓷的无限魅力,激励着手艺人守正创新的决心。“我是一个匠人,我要坚守一份匠心,要好好地把吉州窑的精湛瓷技传承下去。”罗军平说。
瓷光溢彩,守护匠人真心
“现在的吉州窑在陶瓷制作上已经恢复了古代的烧制方法与工艺,吉州窑陶瓷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吉州窑陶瓷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罗军平说。如今,吉州窑走起了复兴之路,匠人们深入了解庐陵文化,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守正而不泥古,开发了如金银包边、大漆装饰、敦煌剪纸等器型多样、风格各异的新产品。
作为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罗军平向传统致敬,他坚持原矿、原釉、原产地的“三原”传统古法工艺,制成的多个作品被文化馆、收藏家等收藏。他虽然对吉州窑充满敬仰之情,但还是个敢于创新发展、追求艺术灵魂的人。他研发出的仿古亚光釉,在灯光下瓷面可以吸光,在瓷质、古拙感等方面能与吉州窑老盏相媲美;他独创的窑变釉“一路‘豹’发”,因豹纹栩栩如生、瓷面平滑而广受人们青睐。
研究所的制瓷作坊是一个半开放式的场地,如果你是一位游客,那很有可能会在那里遇到正在制瓷的罗军平。不仅如此,在作坊的一端,还有一间能同时容纳30余人体验制瓷技术的陶艺教室。罗军平说:“我们的场地之所以这么设计,主要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吉州窑,了解中国传统陶瓷文化,让有兴趣的人能够体验一下制瓷的快乐,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匠人的真心。”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许多像罗军平一样俯身乡村、传播手艺、弘扬传统文化的匠人,他们不善言辞,但却对自己手中的技艺挥洒自如。在采访过程中,罗军平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作为一个制瓷工匠,只有在作品上留下手指痕,才对得起这个称呼。”的确,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手艺人心中的“手指痕”才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