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文波 林大祜 许云
“新工科”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立于新经济、新起点背景下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行动,对于教育理念、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1]。为了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8 年教育部启动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强调提升专业学科对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应用性,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2]。同时,为了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积极推动“新工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课程教育全过程,推动学科理论知识传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合统一,强调在行业发展与时代变革下的人才思想教育[3]。
2022 年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对学科专业设置作出了重要调整,撤销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这意味着培养风景园林应用型专业人才被进一步强调。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孕育于中国古典园林,承袭了古典园建的思想与匠人精神。而当下风景园林教育存在重理论研究的风气,虽然部分学校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实际建造、实习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类问题,但学校与社会需求的鸿沟仍在持续拉大。可见,应对专业与行业脱节、职业观念淡漠等问题,以及面向新工科建设对于专业的应用性与思政模块的强调,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专业实践与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因此,面向新工科的“校企地”思政融合育人课程模式探索至关重要。
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研究生职业课程作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延续,依托建筑学院学研产平台,通过搭建匹配职业发展多样化的“校企地”多元师资体系,以及融入适应行业发展与时代变革的思政融合育人模块,培养了大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恪守行业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研究生职业课程为例,阐述面向新工科的“校企地”思政融合育人课程模式探索,以期为应对新工科建设下风景园林面临的机遇挑战提供相应的参考。
在新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作为一门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多元应用性专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与学科融合,风景园林专业职业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设计院、地产公司、政府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等多种企业类型。但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主要接受学校课堂教育,进行专业实践的机会有限且企业类型单一,缺乏对“专业-行业-职业”的系统认知,尚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对于自我规划缺乏理性思考,亟需在企业、地方政府等中长期从事相应实践工作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4]。并且,现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的教师队伍以理论教学、专业研究为主,缺乏实践型教师与思政型教师[5]。可见,风景园林职业发展的多样性与匮乏的师资类型之间存在矛盾,构建匹配职业发展多样化的“校企地”多元师资体系至关重要。
风景园林研究生职业课程作为风景园林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环,衔接了风景园林学校教育与社企培训,而“校企地”多元师资体系的构建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校企地”多元师资体系以华南理工大学学研产一体化教育模式为基础,通过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三方共同建立“校企地”合作平台,打开教学与实践通道[6],进而联合打造三类型的多元师资,将“理论学习-项目实操-思政教育”作为基础教学模块,利用不同主体间协作的特性,衍生出不同教学方式、教学团队和教学内容,培育综合能力更强的复合型风景园林人才(图1)。
图1 匹配职业发展多样化的“校企地”多元师资体系
高校与长期合作的企业、地方政府通过相互合作建立知识分享平台,以联合教学的形式打造地方发展战略平台,搭建“校企地”合作框架。基于此,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育人,充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优势包括:1)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在价值引导与政策法规指定方向的领导作用;2)高校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行业科研条件,一方面为政府和企业输出优质人才,以此创造良好的专业环境,实现战略协同;3)企业一方面配合学校研究,共享科研成果,实现知识协同,另一方面与政府通过项目合作、人才交流与政策指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地企”关系,实现利益协同。
在“校企地”合作平台基础上,通过引入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从业者,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方向及切入点,从而让其对职业方向选择与相应能力需求产生具体认知,形成“专业型-实践型-思政型”三类型师资配置,完善学科理论教学、项目经验分享、思想政治教育3个教学内容模块。多元师资体系的引入对于强化专业的应用性与思政教育至关重要,其具体组成与教学内容包括:1)专业型导师由本校或合作的其他高等院校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负责介绍专业背景、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及指导学术研究等;2)实践型导师由长期合作的设计企业知名设计师、高级工程师,以及地方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组成,负责分享项目实践经验、项目管理经验和产品制作经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际设计项目的流程体系和基本方法,巩固和丰富理论知识与设计能力;3)思政型导师由风景园林相关行业匠人代表与先锋人物组成,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形成正确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价值观和评判能力,具备正确的风景园林领域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通过“校企地”合作平台的搭建与“专业型-实践型-思政型”多元师资的引入,搭建了匹配职业发展多样化的“校企地”多元师资体系,转变了教师讲授知识的传统课堂模式,形成以校外导师为主导,校内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的课堂模式,将学校理论知识教学、企业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地方政府政策整合为一体,缩小了企业、政府所需人才能力与学校教育的差距,强调了地方政府在政策与思想方面对于人才的引领作用,回应了面向新工科建设下对于强化专业的应用性与思政教育的要求。
在新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更新改造、乡村振兴等。但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以理论知识讲授、专业研究为主,缺乏对于国家政策、行业法律法规的解读。面临快速的行业发展与时代变革,紧扣国家政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是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关键[7],亟需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引入思政融合育人模块。
在风景园林研究生职业课程中,思政融合育人模块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结合“校企地”合作平台优势,围绕思政要素的渗透、思政模块的教学内容、思政模块的实施方式三方面,构建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和思政育人为核心的融合设计,形成适应行业发展与时代变革的思政融合育人模块(图2)。
图2 思政融合育人模块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政策,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对地域化的实体设计项目进行学习和分析,进而将国家和地方政策中的发展、创新、社会责任感等思政要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思政要素渗透点包括:1)城市更新国家政策解读。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基于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促进城市与国际并轨,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网络,至关重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给行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模式的全局思维[8]。2)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解析。乡村振兴是我国现在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指导思想,农村地区也是我国现在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重要战场。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目标,将“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发展的工作中,培养符合国情发展的专业人才[9]。3)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辨析。高质量湾区是我国国际化,也是城市网络协同发展的创新之举。引导学生了解大湾区的发展模式和风景园林在其中发挥的职能,是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与其提升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0]。
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行业法律法规等内容融入专业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坚定文化认同、国家自信、民族自信、行业创新的理念,增强底线意识与恪守法律道德规范。课程思政模块的教学内容围绕提升风景园林研究生的思政教育素质进行发掘,具体教学内容包括:1)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社会运行规律与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趋势进行清晰认识,培育和树立其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2)培养学生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责任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风景园林职业发展的深刻联系,培养学生以爱国爱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3)开展风景园林职业发展中的法律法规教育。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对风景园林设计、招投标与施工全过程的法律体系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风景园林师应当知法守法,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思政模块的实施牢牢把控专业教育为基础和思政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路径,运用“学研产”教学方法,以系列课程的方式,邀请各界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的探讨。基于加强实践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考虑,课程思政模块的实施方式包括:1)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实践设计单位,促使其了解景观工程的工艺工法,培养其大国工匠精神。2)解读理论政策——教师指导学生解读国家和地方相关发展政策,促使其紧跟国家和时代形势。3)解析经典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设计案例,并邀请设计师进行深度讲解。4)学习榜样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向行业杰出的设计大师学习,激励学生继承其崇高的设计精神。5)统筹思政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撰写个人职业规划与事业拓展报告,详细分析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求。
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和思政育人为核心的融合设计的构建,形成了“理论-实践-思政”三位一体的专业实习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国家政策精神的指引下,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加强学生的思政和职业素养等教育,回应了面向新工科建设对于强化专业的应用性与思政教育的要求。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研究生职业课程自2018年开展以来,积极探索“校企地”思政融合育人模式,相关成果获批1个省级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1 个校级思政项目、2 个校级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发表教育改革研究论文3篇,获得2019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大会风景园林教研优秀论文三等奖、2022 年度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奖、2022年度广东风景园林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 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二届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该课程实现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职业思维培养与从社会到学校的实践知识深化,培养了大量面向新工科的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恪守行业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
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职业思维培养方面,课程教学通过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课堂讲授、开展线上线下沙龙研讨以及现场考察知名企业等方式共同实施,充分实现“学研产”的办学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真实的人生经历进行深入探讨。自2018 年起,课程邀请了来自大型设计院、民营设计公司、地产公司景观部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等的60 余位风景园林行业人才,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讲授职业经验知识。不同主题下的研讨实现了校内外的全面链接,全面展现各大企业的运营逻辑和人才要求,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未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课程为平台发起“五山风景学术沙龙”60 余场,搭建了华南地区风景园林职业与事业拓展的交流平台。“五山风景沙龙”话题在新浪微博中的阅读量达到了314万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学团队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社会主义价值观、自然与建成环境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通过线上职业规划沙龙的方式,邀请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师生共同参与,辐射人数超过1 000人次。
在从社会到学校的实践知识深化方面,依托课程举办行业发展研讨会,汇聚校内研究型人才与校外实践型人才共同探讨风景园林师的职业未来,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如2021年4月开展的“后疫情时代——风景园林行业的挑战与趋势”会议和2022年6月开展的“激变与机遇——2022青年风景园林师职业发展沙龙”会议,均邀请了多所高校的师生和多所知名企业的代表参与研讨。前者与会人数超百人,影响人数超过500人,共同探讨了当前国情和社会趋势下,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如何应对历史潮流等热点话题,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灵活运用自身的知识面对问题;后者与会人数共计约200人次,共同探讨在当下就业形势、行业发展形势较为严峻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发掘风景园林行业新的市场及机遇,增强青年风景园林师的职业发展自信。
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地”思政融合育人模式在风景园林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着力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正确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价值观和评判能力,具有正确的风景园林领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的风景园林硕士。本课程自2018 年开展以来,深刻链接了学校和社会,在“校企社”“校企地”合作中均广受好评。
教学团队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得到如下启示:
1)线上教学模式有利于扩大“校企地”平台的影响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尝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契机,依托于线上讲座,增进了学生与不同企业类型的专家的交流,减少了专家莅临的成本和阻力。同时,基于远程教学的便利性,对于专家的选择可以减少空间方面的考量,有利于扩大“校企地”平台的影响,拓宽学生视野。但线上讲座的模式仍有局限,现阶段条件建设仍不充分,讲座质量、内容把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2)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全过程育人成效良好。思政教学改革之后,不同主题下的研讨实现了校内外的全面链接,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发展趋势,深入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政教学的引入是应对复杂变化的环境的重要举措,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如何结合,新型领域的价值底线如何划定,如何引导风景园林学迈上新台阶等问题仍需更多实践。
注:图片均由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