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智 孙小迪
截至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为适应高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实行人才分类培养必须落到实处。早在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的工作意见》就从高校设置分类层面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在此背景下,各省级政府纷纷推出各自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逐步引导部分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这是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创新的需要,即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刘献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0期。。但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上是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做法或沿袭过去的传统做法,培养模式改革不够深入,改革措施落的不实,与市场互动联系较少,应用型色彩不够明显(2)赵祥辉:《重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基于历史演进与域外比较的分析视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12期。,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而导致了企业用人荒、毕业生择业难的现象。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地方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培育基地(3)盛莹、栗洪武:《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原则的确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本科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4)马云阔、罗瑶嘉:《提高地方高水平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教育探索》2018年第6期。。地方院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提高院校自身竞争力和实现其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国家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些年伴随着本科生招生规模在高位上的不断小幅增加,以及教师等教育资源补充不足的影响,部分院校出现了教育教学理念陈旧、转型缓慢、实践教育体系不完善、人才供给与需求脱节等问题。因此,应该加快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依然任重而道远。
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且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在研究内容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探究其关键因素的更是寥寥无几。要更好地完成为实现产业现代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提升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鉴于此,本文运用AHP-DEMATEL方法来识别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可为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提供定量的依据,促进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社会各行业输送更多的优秀适用人才。
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我国很多学者做出过详细论述。潘懋元先生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人才,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5)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江苏高教》2009年第1期。。张德江提出,应用型人才就是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人才(6)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8期。。李玉珠等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成熟的职业技能,并将其发展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人才(7)李玉珠、常静:《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规格与体系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期。。综合多种观点,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良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潜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8)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32期。,在培养过程上与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均有所不同。因此,在知识构建上,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仅要掌握岗位操作要求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掌握科学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包括跨专业的法律、艺术等知识(9)林强:《应用型本科人才规格要求及其实现探索》,《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31期。,不断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在能力构建上,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要包括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10)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32期。;在素质方面,对学生个人的价值塑造应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使其具备积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拥有独立自强、谦虚谨慎、不屈不挠的精神(11)杨兴坤、王英:《论三位一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7期。。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12)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9期。。
马丁·特罗(Maitin Trow)指出,当社会迎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那些崇尚精英教育和特权教育的观念正在逐步被削弱和淡化(13)Trow,Martin A,“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vol.18,1972,pp.61-84.。因为此时研究型人才供给已经超过了社会需求,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却得不到满足。因此,探寻更加切合实际、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和培养方式是一项重要任务。一国的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大学的人才供给。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开启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高校转型,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功经验。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英国“三明治式”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美国不同的大学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如辛辛那提大学“带薪实习教育”模式、麻省理工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及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等。
当前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提出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合作教育模式(14)刘强、刘明维、黄芳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合作育人体系的构建——基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15)郭斌、刘杨南旺:《“校企合作校地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皮革科学与工程》2023年第5期。和学徒制教育模式(16)黄巨臣、苏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何以有效?——澳大利亚的经验与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3期。。二是对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对策建议。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依旧存在师资队伍注重学历轻视专业实践能力、学生学习重理论轻实践、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契合度不高等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讨论,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师资力量合理流转、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等建议。三是对某一学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学者们对每一学科都提出了针对性培养建议。四是对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总结。通过对美国“个人专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创业实践”模式的探索构建适合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宁波工程学院引进澳大利亚TAFE项目并逐步实施和完善,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合理贯穿,逐步实施和完善,形成“卓越计划123模式”。
我国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起步较晚,针对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路径方面。郭纯平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地方院校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7)郭纯平:《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思考》,《高教学刊》2015年第21期。。刘湘平等从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平台、完善学生能力指标体系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对策(18)刘湘萍、欧继花、汪琪:《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张高明等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必要性进行分析,阐述了明确培养重点、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结合区域经济进行整改、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19)张高明、张智:《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教育现代化》2018年第43期。。
我们需要理清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因素,以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的独特优势。但目前学者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周霞认为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现代化技术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应用型翻译人才的主要因素(20)周霞:《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创新思路》,《人才资源开发》2023年第11期。。于洪深等基于AACSB认证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培养模式、培养资源、培养内容可直接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影响(21)于洪深、任新玉、夏婷婷:《基于AACSB认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徐和清等人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双师型”师资水平及结构优化程度、实践教学过程优化程度、应用型人才考核合理程度通过对大学生理论、实践学习积极性的双重促进作用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2)赖明谷、柳和生、徐和清:《“同级类差”与“同类级差”视角中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高教探索》2015年第7期。。周沛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从院校、企业、环境三个层面构建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通过对部分高校展开问卷调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学内容及方法、师资结构、员工知识/技术水平、配套管理制度及校园文化等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23)周沛、王文红、鲁承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0期。。
三螺旋理论产生于生物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劳埃德·雷德斯多夫教授(Loet Leydesdorff)撰写了《大学和全球知识经济: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的三螺旋》,提出了政、产、学三螺旋理论,以此来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他们三方相互作用且保持自身独立身份,形成三种力量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型关系。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来看,三螺旋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意义。
首先,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决定其培养任务应由包括政府、企业等主体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而不只是高校的任务(24)张兄武、徐宗宁、付保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究》,《教育评论》2011年第2期。。而三螺旋理论正是以院校为主导、政府为支撑、企业为载体,三个螺旋主体政府、产业、大学在实践中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实现互补和谐的协作。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和企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支持;学校为政府和企业输送科研成果与优秀人才;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实习指导等。三者协同发展、互相支持。其次,三螺旋理论是知识创新、人才培养领域重要的理论基石(25)张淑林、钱亚林、裴旭等:《产教融合标尺下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径——基于全国108家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证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3期。。通过将政府、企业、高校联结起来,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不断调整地方院校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三螺旋理论颠覆了过去将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局限在高校内部的理念,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创新模式。政府通过提供政策引导,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企业协同办学,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发展等各方面发展提供保障。最后,运用“三螺旋理论”构建“政府-产业-大学”相互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化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提供参考(26)陈延良、李德丽:《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政产学协同育人实践与模式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年第8期。。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高校自身很难高质量完成企业所需人才的全方位培养,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链、企业的产业链与高校的知识链相互融合,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一,政府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政府以政策为手段、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进行的(27)王志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总体方位、实践样态与未来进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政策制度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各级政府和高校都是依据国家发布的政策调整学校发展方向。教育经费是维持和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保障(28)曹妍、张国洋、姚歆玥:《教育质量与国家(地区)收入差距:全球教育质量指数构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10期。,科研实践平台、实训基地、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培训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此外,各种规章制度、高校评价机制也会影响到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文主要对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第二,企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行业需求相对宏观,企业需求则更微观(29)李俊杰:《地方院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2期。。行业环境的好坏关乎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导,具体实践能力的提升还是需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而当前校企合作模式正是“高校与企业为了更好发挥两者优势而进行的互动过程”,(30)张鹏、穆仁龙、黄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探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第7期。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拓宽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范围。本文主要分析行业环境、技术指导、校企合作对于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第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31)孙文涛、王丽平:《当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研究——以工业4.0和中国智造为导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2期。。高校的办学体系、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等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的总体教学水平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基本保证,组建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丰富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32)徐妍、高杰:《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机理及提升策略》,《农业经济》2023年第8期。。大学阶段是学生的社会认知、品德、实践能力成型的关键时期,这些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充足的实验设备(33)Bian Yj.,Xie,L.,Li,J.,“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ulti-cloud scheduling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DEMATEL-TAISM”,Journal of Cloud Computing,vol.11,no.1,2022,pp.1-17.等也会对学生形成潜在的影响。此外,一个学生能否脱颖而出,与其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密不可分(34)王明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本文主要分析高校管理中办学思路、师资力量、管理体系以及学生自身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
本文借鉴周沛(35)周沛、王文红、鲁承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0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基于“三螺旋理论”,将原模型中院校、企业、环境三个层面中的环境层面缩小至政府层面。原模型从教学管理视角切入,主要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体制、企业对接、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但未考虑学生自身因素。本研究主要针对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进行研究,紧密结合地方院校发展现状,将原模型中教学内容及方法指标替换为办学思路,并将学生自身因素考虑在内。原模型中企业层面指标主要从企业自身管理制度、员工技能水平、企业高校信任度等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解读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将企业层面部分指标替换为技术指导、行业环境。原模型中环境层面指标从社会、政府、校园文化多方衡量,本模型主要聚焦在政府层面进行分析,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制度保障三方面进行研究。模型变量个数保持不变,保证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能够契合地方院校的基本现状与国家政策引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具体指标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获得各影响因素的初始权重,一般来讲,权重越大,说明该指标对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就越大。但是考虑到层次分析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只是按照层次划分来计算因素的权重,而没有考虑到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结果一定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引入了DEMATEL方法来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发放问卷形式向教育领域管理人员及专家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8份,回收有效问卷8份。专家信息如表2所示。通过采用两两比较法,运用9级序数分值法赋值得到判断矩阵。综合考量每个因素对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等级。
表2 专家基本信息统计表
依次建立准则层判断矩阵和指标层判断矩阵,并通过和积法计算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来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指标CI=(λ.max-n)/(n-1),其中λ.max为最大特征值,n为元素个数,当CR=(CI/RI)<0.1000(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一致性检验通过。
通过使用SPSSAU软件进行分析,准则层一致性检验指标CR=0.028,政府、企业、学校层面的指标层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为0.028、0.062、0.09。以上结果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具体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AHP指标权重汇总表
由准则层初始权重所得出权重值可看出,政府层面所占权重最高,可视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引导者,通过制定与出台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引起社会重视,带动多方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学校作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可通过提升师资力量、丰富院校资源、丰富课程体系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企业层面初始权重虽然较低,但大学阶段是实践能力、社会认知培养的黄金期,企业所提供的技术指导对于大学生而言也至关重要。由指标层初始权重可知政策导向、技术指导、办学思路权重值均大于0.5,相比指标层其他因素它们的影响更显著,应得到重视。
为了避免结果受教育领域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DEMATEL打分问卷面向部分研究生、高校教师、与教育相关政府部门专家、企业高层发放。打分问卷共发放31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被访人员信息如表4所示。通过回收打分表求得平均值(四舍五入)确定影响因素指标间的关系,各因素之间影响程度采用0-4标度法,0表示无影响、1表示影响很弱、2表示影响弱、3表示影响较强、4表示影响强。使用matlab软件根据各因素间逻辑关系建立影响矩阵,确定综合影响矩阵,然后计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原因度、中心度、被影响度、影响度等。各指标权重如表5所示。
表4 打分问卷人员基本信息统计表
表5 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DEMATEL指标表
中心度反映因素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性,中心度的值越大影响程度越显著(36)Drumond P,de Araújo Costa I P,Moreira M L,et al,“Strategy study to prioritize marketing criteria:an approach in the light of the DEMATEL method”,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vol.199,2022,pp.448-455.。由表5可知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资金支持、校企合作、政策导向、师资力量、制度保障。其中资金支持、政策导向、制度保障均为政府层面因素,说明政府层面因素对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最大。
以中心度为横轴,原因度为纵轴绘制因果关系图(如图1),可直观看出要素间影响关系和具体数值。
图1 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图
为避免单一方法的片面性,需将各项需求的初始综合权重与中心度加权,构造综合影响度
表6 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影响度
综合影响度代表该因素在系统内的影响程度,综合影响度越高,说明该因素在系统内影响程度越大。对于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后,本文将综合影响度大于0.05的因素定义为关键影响因素(38)崔文静、周天星、黄宇等:《基于AHP-DEMATEL的高铁枢纽换乘效率关键因素研究》,《综合运输》2021年第3期。,即政府层面的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制度保障,企业层面的技术指导,学校层面的办学思路和师资水平。这些因素成为影响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地方院校的转型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从政策和财政上给予的大力支持,政府的各项举措与保障指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主要针对于地方企业,有些岗位的专业性较强,这就需要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予专业的指导。学校清晰的办学定位、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大多都是由教师讲授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将最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
为与地方院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本文以X省为例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随机选取3所地方应用型院校,进入院校官网进行关键词搜索,检索信息如表7所示。
表7 学院关键词检索汇总表
通过对以上三所地方应用型院校相关指标检索看出,J学院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最为重视,每年都会随着社会发展趋势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三所院校对校企合作支持度都很高,尤其是G学院,不光注重国内校企合作还推行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J学院不断鼓舞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活动,举办针对性培训。但T学院和G学院只是对培训基地进行了申报,还未推动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
第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经综合影响度的计算得知,政府层面指标均为关键影响因素。首先,政府要强化宏观指导与分类指导,鼓励各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科学引导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划。政府通过发布指导性文件,提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明确要求;借助信息化手段,适时引入“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实现各类资源共建共享。其次,政府应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立“专项经费”,为学生实习、实训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政府通过开展多样化活动唤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通过减免税收、推出竞争性拨款项目、购买服务等方式激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最后,政府应高度重视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院校分类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用人单位、专家学者、教育部门、师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分类评价体系;明确各类院校只有类型的不同没有层次上的差异,不用一把尺子度量所有院校,激励各院校在多元化赛道争创一流。
第二,学校明确办学思路,完善师资结构。首先,地方院校应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扎根地方经济,协调学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特点,明确办学思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这指明了高校在提高人口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通过高质量人才培养来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分类型教育产生后,高等教育既要坚持专业教育,同时也要与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重塑应用型院校办学定位与方向。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高校要积极主动对所处区域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依据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贯穿“学以致用”的理念。要依据行业产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增减相关课程,形成模块化课程;要更新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增强适用性;相关专业打通培养,丰富选修课类型,扩宽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基础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面对课程内容进行循序渐进的优化整合,加大与职业相关的应用型课程比重,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设针对地方行业发展的特色课程,为当地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教学方式上,本科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社会的直接适用性,因此学校应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情境式、启发式、案例探讨式教学。在对学生的考核中,不能仅依据试卷分数进行考核评价,要形成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最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39)杨妍、李立群:《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5期。。我国大学招聘教师时主要注重学术成果,较少关注实践经验。各院校可通过“内培养外引进”的方式完善师资结构。各地方院校可根据学校发展实际需要,拟定技能型教师培养计划,不断强化教师的工科思维与实践能力,采用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参与实践,利用寒暑假定期到企业挂职工作,强化企业现场实践,充分掌握各岗位需求,从而将教学内容、科研项目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同时也可通过健全兼职、客座等校外专家聘用与管理办法,将各类技术专家“引进来”。
第三,企业积极提供技术指导。企业等用人单位是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40)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责任共担”机制探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首先,企业应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转变人力资源观念,将学生实习实训转变成为吸纳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积极配合政府与院校的号召,将参与各院校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看作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积极参与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实训等各环节,与地方院校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企业应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商定技术指导方案,企业可成立指导技术小组,通过线上、工程师定期入驻高校、共同建立培训基地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其次,各院校与企业建立互惠机制,对于积极提供实训平台与指导的企业,可以优先选拔专业能力高、符合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前将企业文化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降低了企业新进员工的培训成本与招聘压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最后,高校和政府给予企业合理回报,不断激发其提供技术指导的动力。高校可主动为企业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共同进行产品开发,通过多方面合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政府可通过向企业提供较高信贷资源、发放政府补贴、减免税收等方式给予企业合理回报,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