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本位学习理念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实践
——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

2024-01-24 11:58黄承宁朱玉全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35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目标

黄承宁,朱玉全,李 娟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1222)

0 引言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正大集团对学生关爱的理念,不断探索工本位教育过程实践,培养方案嵌入“实用工商管理”模块课程,及时切合了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对于全面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价值呼唤,引导专业培养由“人材”到“人才”的培养[1]。构建科学合理结构的职业教育层次,适应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深度校企融合基础上开展适应经济产业需求的职业化教育,积极探索引入企业进入教育培养体系过程,并紧扣职业以需求为就业导向,结合社会经济管理发展人才素养所需,才能科学构建与产业需求相适应、顺应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学生满意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2-3]。

如何构建以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探索深度校企融合协同机制下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模式是实现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重要举措[4]。在不断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专业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实训基地建设的升格等方面取得突破,方能很好地完成“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引导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职业教育,构建中国特色职业现代化职业体系”这一新使命[5]。

1 本科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缘起

21世纪初,有学者提出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非一个层次”[6]。该学者基于产业经济发展、新经济技术更新、教育结构发展和社会智力供求等因素提出“建立本科职业教育,形成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观点[7-9]。教育“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围绕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协同、工学交替,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目标性引导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结构的职业教育层次,适应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10]。

学界对本科职业教育的定义:本科职业教育是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对应用型本科则认为应用型本科是在一定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动态对标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优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合理构建进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从事理论研究学术型以及精通具体技能操作的人才不同,应用型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岗位职业素养,还要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11]。

2 工本位理念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类型与层次分析

2.1 工本位教育理念内涵

正大管理学院(PIM)是正大集团投资建设的一所泰国教育部承认的私立大学。PIM以正大集团企业群为资源支持,坚持学以致用的理念,开展理论应用实践的教学活动,贯彻工作本位学习理念,以发展专业技能和经验兼具的毕业生为主旨[12-13]。PIM要求专业学生每个学年、学期都必须开展一定周期的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实际的职业工作环境。工作本位学习是正大管理学院的核心教育理念。它包括基本专业课程和实地工作培训项目,通过课堂和工作场所的培训与机遇来支持和鼓舞学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广泛的技能。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全面、敢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类型与层次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校长林萍华教授曾评价工本位学习教育理念,本质是对学生的“爱”[14]。培养学生学习的目的、地点、内容和方式指向“工作”,指向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和职业变化发展需求,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交替中,得到学习与工作中待人接物的基础体验,了解如何在工作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感受职业职场的责任心和执行力要求,尤其是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

学界对于应用型人才存在3个类型界定: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15-16]。工程应用型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转换成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人才,且能“构建工具”;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通过操作将图纸、计划、方案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技工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则介于两者之间,更多从事组织生产、设计研发、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是对科学专业理论、管理学、计算机学科和外语等学科知识掌握要求更高的技术服务者和管理服务者[17]。

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教学实践

如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以需求为导向,同时注重学科专业基础和底蕴素养以及社会产业经济发展所需职业专业知识和能力。

3.1 以产业经济发展职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计培养方案

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与导向指引下,为实现一定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学校、社会、行业等协同设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体系设计、进程运行方式以及评价机制等的总称。即培养方案要以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学科素质为底蕴、专业能力为本位、职业应用为导向”为设计实施原则。

学院专业培养目标围绕计算机类专业、互联网+新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新技术等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展开,重点突出软件研发、工程实践、互联网新经济技术、网络安全等专业岗位需求。根据岗位的特点进行岗位任务分解以及职业能力分析,依次来构建支撑课程;让学生根据不同专业职业方向课程群获取不同目标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在职业实践课程中感受团队与待人接物,储备职业素养,也促使学生在轮岗过程中了解工程实践全貌,逐渐具备一专多岗就业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通过查阅政府行业报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内的近21家企业进行了调研,设计优化了应用型人才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认为毕业生培养中最需要加强的方面

3.2 以能力系统化培养为目标动态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开展过程中承载专业内容和培养进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是服务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是基于人才职业特性、理论实践兼备、知识技能融合等要求,科学系统化设立的统筹课程活动的整体,涵盖了课程设置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教学结构等。A学院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三双”:“知识+能力”课程目标双体现、“平台+模块化”课程结构双借鉴、“信息化+智能化”课程资源双突出。同时,探索设置行业课程,推进交叉学科的融合,探索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时代下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新经济技术动态、行业职业需求呼声催化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在具备基本专业素养和基本能力后,夯实行业职业能力,重点培养专业方向应用能力,并可以有效开展关联学习,真正培养素质和能力并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产业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的思路,将职业标准、产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并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认证标准分解后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产、教、学、研、用”一体化。

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保障的核心承载,也是理论实践教授的基本元素,因此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措施。学院在经验总结与校企调研、毕业生反馈中,优化开展课程建设:确保课程体系的专业完整性、应用需求性、科学性,主抓课程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群负责人制度,确认课程授课实施内容与过程的应用性与课程目标达成度,保证课程建设质量与授课质量;对课程目标与培养方案周期性回顾与更新,根据培养和授课一轮培养为周期,调研跟踪学生培养质量反馈,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产业发展需求反馈的信息等。

3.3 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实施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全进程

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如下3个特征:知识结构具有专业底蕴,兼具专业职业课程属性、时效性、应用性和复合性;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解决的实践能力;更强的专业职业更新和社会发展适应性。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成效,实施过程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性地改革人才培养进程各个环节。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不是束之高阁存档的顶层宏观设计,而是全校师生了然于胸的“教育宪法”,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讨论学习理解吃透统一教育思想,周期性解读专业方案,让学生了解学校学院专业目标,从而主观积极思考自我规划,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价值观形成。课程内容体系不仅仅是作为专业和教务教学进程课程群存在,在向学生解读与阐述时候不能满足于课程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自主项目+集中实践)的体系介绍,还应该按照专业产业职业技能体系解读,让学生找准职业定位与就业点方向。课程内容具体教学采用校企师资联合授课,课程定位、课程性质、目标与学生能力达成都应该成为师生必知点,应积极探索线下+线上教学模式,引入国家精品课程,对标认证标准与课程能力,打造“一课双证多证”,提升学生项目产出与理论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为中心成长、保障产出导向,需要从学风到考风改革探索,过程性考核以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目标、培养综合专业知识能力为重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分段、多样化考核评价,真实反馈教学效果,促进个性化学生教学,形成良性教考循环,保障课程达成目标,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IPO全过程

3.4 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探索重点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学习互联网新技术业务驱动用户体验,从人才培养投入产出全过程重点做了如下几方面探索实践。

3.4.1 新生专业介绍与培养目标导学,专业方向驱动学习目标

新生入学都是带着求知欲进入大学学习生活,新生关于学校培养、专业方向理解引导学习对于学生后续的规划、自主学习、目标激励起着重要奠基作用。学院通过教学院长、专业主任、学工以及合作企业等多线宣讲解读,让学生明白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规划与培养、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等,从入学第一课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内生学习动力与目标。

3.4.2 校企协同,积极组织引导创新创业赛事,以赛促学

大一、大二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相对较多,在此阶段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课程的应用项目产出能见度不高。此阶段应积极联合校企协同企业,组织开展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以目标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以团队为协同,在竞赛中提升专业科学应用感知度,促进学生自我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提升专业应用实践与学生专业能力感知与体验。

3.4.3 课程线上线下建设教学资源,多元化学生自主学习途径

首先,在专业课程体系解读中,会将课程群设置与企业岗位方向关联,理性了解课程目标与定位,按照专业应用点与毕业5年后发展要求,将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等与专业课程的关系进行关联介绍,让学生明白数学、自然学科等的重要性与专业应用性。

其次,专业课程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按照专业方案要求,统一大纲、教学课件、讲义等,特别是实践环节课时,教学团队集体编制实验实训大纲,课程对标慕课精品课程同步线上线下授课,方便学生翻转学习。

3.4.4 强化实践应用,严格考核考证要求,增加学生应用就业筹码

校企双师协同授课,以项目驱动教学,在讲解理论、建立专业理论框架基础上,突出课程目标与应用点,增加课程实践教学与考核比例,实施教考分离,一课双证,将课程实践应用项目结课与课程关联证书考证结课相结合,落地课程目标达成度,提升课程(群)专业应用点。

3.4.5 建设实习企业资源基地,跟踪实习就业反馈教学培养

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采用“2.5+0.5+1”分段培养模式,前2.5年校企双师联合授课,中间0.5年企业嵌入式方向专业授课,后1年直接进入行业企业开展实训实习,锻炼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院专业通过发展积累,与企业共建了一批优质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实习提供了充分的就业选择方向;与用人单位保持实习毕业生联动调查反馈工作,不断提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馈教学能效,保障人才培养教学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工本位学习教育理念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本质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培养重点研究内容。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内涵到工本位理念下培养目标与方案设计制定,再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产出为导向,动态实施系统化能力培养,浦江学院探索实践了自身定位的人才培养道路。通过对入学新生的调查反馈和对毕业生群体的跟踪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工本位理念下,对“以能力系统化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进行了尝试和改革,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达成目标,增强了学生专业认知、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和社会职业适应性,提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设计目标达成度。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目标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