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

2024-01-24 12:49孙颖妮
财经 2024年2期
关键词:发展

孙颖妮

上海城市一角。图/视觉中国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23)》蓝皮书(下称“蓝皮书”)近日在北京发布。

基于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蓝皮书从国家、省份和重点城市三个层面,对202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数据验证分析,并对省级地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因数据缺乏,西藏自治区未被选为研究对象)和重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名。

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数据验证结果分析显示,可持续发展情况综合排名位居前十位的省级地区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天津市、重庆市、福建省、海南省、江苏省和湖北省。

中国110座大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情况综合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杭州、珠海、无锡、青岛、南京、北京、上海、广州、济南、苏州。杭州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连续三年位居首位。

综合来看,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相比2022年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得到提升,各指标间的城市排位波动变小,各城市都在平稳地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但城市内部各维度可持续发展依旧存在显著不均衡性,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应该关注社会民生和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衡程度,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省域可持续发展情况综合排名来看,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及广东省继续占据前四位;与2020年相同,四个直辖市仍居前十位,天津市从2020年第7名提高至第5名。

此外,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典范排名重新进入前十,与2020年相比排名提前10位;海南省从2020年的第10名,提升至2021年的第8名;辽宁省排名提升了6名,至第20名。

蓝皮书还显示,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首都都市圈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依然较高。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靠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和治理保护五大类一级指标各省份主要情况来看,2021年度省级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居前十名的省市为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天津市、重庆市、福建省、海南省、江苏省和湖北省。

《财经》注意到,北京、广东等省市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排名靠前,但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均衡情况也较为明显。从五项一级指标来看,高度不均衡(差异值>20)的有14个省份,分别为北京市、广东省、天津市、福建省、海南省、四川省、河南省、云南省、贵州省、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黑龙江省、青海省。

为进一步推动各省市发展转型,蓝皮书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经济大省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中国主要经济发达省市如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等,在经济发展指标中排名分列第3、第5和第6位,但社会民生指标分别排第30、第21和第20名。其中,广东省在“万人公共文化机构数”“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指标中均排第28或第29名,社会民生指标整体排名不乐观。

二是人口大省亟须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河南省、山东省等都是耕地面积占比高、资源有限的人口大省,面临妥善处理人与资源的关系、提高资源循环使用效率、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挑战。

如河南省是耕地面积和人口大省,2021年河南在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中列第14位,但河南省消耗排放与治理保护表现良好,分别排第11位和第2位,表现出了优秀的治理能力,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对河南、山东、广东等人口大省提出的重要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这些省份要妥善吸纳多余劳动力,积极提升劳动力素质。

三是以更加开放的对外合作拓展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但2021年,部分省市在对外合作方面有下降趋势,如湖南省2021年“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36.47美元,而这一数据在2020年为316.01美元,下滑88.5%。

当前,要坚持对外开放战略,通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尝试在不同开放基础、不同开放应对能力、不同地理和开放环境下的自贸区展开多层次的试验,包括自由贸易平台建设、引进外资和国际金融运作、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以及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经验之后再复制推广到全国。

四是持续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近年来中国整体民生状况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不过贫富差距仍然突出。据统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内部首尾城市收入差距超过了3倍,广东省也达到2.93倍。提高百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要持續通过税收、社保、就业、社会激励等制度安排和市场调节,减少低收入者,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使橄榄形分配格局加快形成。

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地位越发突出。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情况综合排名来看,2023年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前十位城市排名变化波动不大,杭州连续三年排名第1,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珠海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仅次于杭州,列第2位,较上年度排名上升1位。无锡由上年的第4位上升至第3位。此外,青岛和苏州排名均上升2位,2023年分别列第4位和第10位。

值得注意的是,与2022年相比,南京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从第2位下降到第5位。长沙跌出了前十名,同时苏州又重新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前十的行列。

从2023年与2022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对比来看,一些城市排名上升较多,可持续发展表现突出。在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前20的城市中,太原市与上年相比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上升了9位,在排名前20的城市中进步最为明显,也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该单项指标排名上升较快的城市之一。

三亚市是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上升最多的城市,排名上升了13位,排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治理方面的进步,该方面的排名上升了27位,同时经济发展方面的“GDP增长率”单项指标由上年度的3.1%提高至12.1%,单项指标排名上升了54位。

与2020年相比,还有部分城市排名下降较多。在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前20的城市中,长沙市是唯一一个从上年度前十名跌出的城市,其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下降了2位,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环境治理四个一级指标的排名均有所下降。一方面是因为数据统计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城市的自身发展水平受到影响。

资料来源:《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23)》蓝皮书。制表:颜斌

固原市是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下降最多的城市,排名下降了25位,从一级指标来看,五大类一级指标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经济发展方面排名下降了29位、资源环境方面下降了27位、社会民生方面的排名下降了11位。

为了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蓝皮书给出六大建议:一是倡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鼓励社会公众、私营部门、非营利性组织等利益攸关方发挥更大作用,调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来。

二是强化城市顶层设计,因地制宜部署可持续发展规划,并纳入地方政府、企业绩效考核系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平衡、不充分,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历史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发展特征。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资源,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规划,并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三是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和政策支持。

四是加强社会基本服务保障,促进社会公正和谐发展。城市作为人口流动的主要聚集地,要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和流动,促进城市地区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保障社会公共权益和民生福祉,提供与人口集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社会基本服务。

五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切实加强环保工作,在城市中营造绿色生态环境。

六是鼓励更多的城市加入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促进国内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

ESG投资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高度一致。当前,ESG投资成为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中国政府、企业等高度重视ESG理念和投资实践。

近年来,中国ESG投融资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领域,相关的主题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持续涌现。截至2022年末,中国ESG概念贷款的余额规模为103.42万亿元。

据德邦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3年7月2日,国内已发行ESG债券达3608只,已披露债券存量规模约为5.42万亿元;市场上存续ESG银行理财产品共369只,其中纯ESG产品规模占比达65.04%。

2021年以来,公募基金积极布局ESG,ESG基金数量明显增多,公募基金市场存续ESG产品462只,净值总规模5760.39亿元。

在ESG投资火热的当下,企业和投资机构等主体十分关注中国哪些地区最适合ESG投资以及存在哪些投资风险。蓝皮书中的《中国ESG地方治理数据体系研究报告》通过收集中国各省级及直辖市的相关ESG数据,给出了ESG投资的相关建议。

报告指出,在环境层面,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更适合进行ESG投资,但在华东部分地区需要注意规避政策带来的气候转型风险。

在社会层面,南方地区区域经济和产业优势明显,北方部分地区呈现产业集中度高但产业繁荣度低的问题,急需进行产业升级转型。

在地方治理层面,南方地区的投资受限于物理空间,但是土地交易热度不减。投资城投债在近期内可避开天津市、海南省、辽宁省、河南省、北京市、吉林省和青海省七个风险省份,后续根据政府配套措施进行调整。

同时,根据地方省委班子成员的更换频率,投资项目关键时期应控制在三年内为佳。领导异常变更风险的规避应该考量当地实际情况,以事先调查为最优方案,无普适性结论。整体衡量,中国ESG投资的最佳地域应在东南沿海一带和西南除高原外地区。落实到具体行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

表2:2022年和2023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

資料来源:《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23)》蓝皮书

当前,ESG投资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挑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表示,由于ESG信息披露标准还存在不足、差异化等问题,ESG投资中“漂绿”“染绿”等道德风险依旧突出。当ESG强调的非财务绩效与企业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些企业或投资者出于追逐自身利益的动机,可能并不真心实意地扩大ESG投资,存在虚假披露ESG信息的行为,过分扩大自身在环境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

同时,加大ESG投资还面临难以消除的绿色溢价问题。企业开展ESG投资时,将有可能增加资本支出,即为追求绿色发展而产生较高的溢价甚至通胀高企。例如,为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就要大幅减少对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赖,但可再生能源生产具有不稳定特征,在某些年景可能面临供应短缺,重启化石能源的成本将高涨,此举曾导致“拉闸限电”等非市场化问题。

那么,如何促进中国ESG投资良性发展?刘向东在蓝皮书中建议,要确保ESG投资的有效性,迫切要求提高ESG数据获取的便利性和信息披露的质量。对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ESG数据库体系和信息披露体系,既要完善ESG信息披露的制度规范,还要夯实ESG信息的数据基础,使其客观评价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确实能够反映企业ESG投资的客观真实情况。二是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企业的ESG投资进行正向激励,提升企业主动扩大ESG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据了解,每家ESG评级机构给出的评分标准不一致,存在差异化。刘向东表示,构建全国统一的ESG投资评估标准尤为重要,要引导企业扩大ESG投资,首要明确ESG投资的评估标准。当前,部分组织机构已发起制定ESG团体标准,但官方尚未提供有强制约束力的指导标准。

在开放条件下,ESG评估标准国际社会已有许多共识。一是可借鉴欧美等成熟市场ESG评估的经验,将全球适用性较广的指标纳入其中,以充分体现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一致性。二是在完善ESG评估标准基础上,可加快规范发展ESG第三方评估市场,培育发展公正独立的专业ESG评级机构,提升ESG评级有效性。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