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峰
(汶上县南站街道农村农业事务中心,山东 济宁 272508)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种植范围广,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蚜虫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吸取叶片汁液,造成叶片的光合能力下降,降低玉米穗重和产量,也会传播病毒病。玉米螟虫又被称为钻心虫,幼虫会钻入到玉米茎秆内部,影响养分输送,造成茎秆生长受阻或者折断,导致玉米产量下降。为此应加强对这2 种害虫的关注,发现之后及时科学防治,减少经济损失。
蚜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会造成玉米减产20%以上。以吸食玉米植株的叶片、枝叶为食,导致植株失去养分和水分,使玉米生长发育不良。玉米蚜虫还会排泄蜜露,影响植株进行光合作用。
1.1.1 形态特征
当前我国已知的玉米蚜虫种类约有1 100 种,而玉米蚜虫的寄主范围广,包括玉米、小麦、高粱、谷子和水稻等农作物,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玉米蚜虫包括有翅和无翅2 种类型,其中的有翅个体有单眼,无翅个体没有单眼。玉米蚜虫的身体为半透明状,大部分玉米蚜虫的身体颜色为绿色或者白色,体长1.5~4.9 mm。玉米蚜虫主要集中在植物叶片背面,并且喜欢在嫩茎部位聚集,以吸食植株的汁液为生,导致植株损伤。
1.1.2 生活习性
玉米蚜虫繁殖能力强,一般1年能够繁殖10~30 代,并且有世代重叠的现象,为害范围广。在我国一些玉米种植地区,玉米蚜虫直接在早熟的禾本科杂草的心叶中越冬,6月上旬小麦成熟后,有翅的玉米蚜虫会直接飞到玉米和高粱等农作物上,主要吸食植株汁液。在华北地区,玉米蚜虫1年能发生20 代左右,6月上旬玉米蚜虫主要集中在玉米植株的下部叶片。8月中旬之后是玉米蚜虫的暴发期,为害玉米上部叶片。东北地区玉米蚜虫1年能出现9~11 代。6月中旬开始出现,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高峰期,遇到干旱高温和少雨天气,玉米蚜虫会大量繁殖,严重影响植株健康生长。
玉米蚜虫会在禾本科作物或杂草中越冬,在第2年气候条件适合的情况下,直接迁移到玉米植株上。玉米抽雄之前,玉米蚜虫会在叶片背面聚集和繁殖,数量增多后逐渐向玉米的上部扩散和蔓延。玉米抽雄之后,玉米蚜虫对苞叶的为害较大,数量会明显增多,聚集在叶片和雄花上。如果温度和湿度适合,玉米蚜虫会持续为害玉米。当玉米植株逐渐衰老后,气温干燥、凉爽会使玉米蚜虫的数量明显下降。田间研究表明,温度在23 ℃并且相对湿度在85%以上会导致玉米蚜虫大量出现。
孕穗期蚜虫吸食玉米植株汁液的同时会排泄大量蜜露覆盖在叶片表面,发病的部位会覆盖黑色霉状物,影响玉米植株的授粉,粒重下降,造成玉米减产,传播病毒病。
1.4.1 药剂拌种
除了选择抗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外,播种之前可进行药剂拌种,选择48%毒死蜱或40%辛硫磷。在种子生根发芽后再喷洒1 次吡虫啉,形成二次包衣,防治效果高达90%以上[1]。
1.4.2 农业防治
彻底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并且统一销毁处理,能够破坏玉米蚜虫的生长环境。在种植玉米之前,通过深翻土壤可灭杀一部分病菌和虫卵。在玉米出苗之后,清除田间杂草和中耕,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在玉米收获之后,将田间的杂草和秸秆彻底清理,并且带离田间统一焚烧和销毁。做好施肥管理工作,合理搭配施用氮肥和磷肥,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的抗虫能力。
1.4.3 物理防治
利用防虫网灭杀玉米蚜虫,在种植地的周边搭建防虫网,减少害虫入侵;利用玉米蚜虫的趋色性,选择银灰膜灭杀。可以在田间铺设银灰色薄膜,也可以悬挂银灰色薄膜条,驱赶效果显著。利用玉米蚜虫趋黄性的特点,选择黄板诱杀。控制好黄板的悬挂高度,设置300~450 块/hm2即可。定期检查粘虫板涂油情况,板面沾满玉米蚜虫后重新涂刷,每间隔7~10 d 涂刷1 次。
1.4.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无毒、无害,可以结合玉米蚜虫的发生规律,利用其天敌防治,天敌包括七星瓢虫和寄生蜂,不仅能够消灭玉米蚜虫,也可以减少对玉米质量的影响。
1.4.5 化学防治
喷施化学药剂依然是当前防治玉米蚜虫的主要手段之一。当前防治玉米蚜虫的药剂种类较多,大多都是喷雾类药剂,费时费力,并且因为玉米植株高大,不容易开展田间操作。
有研究学者指出,通过施用种衣剂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显著,施用30%吡虫啉FS 或30%噻虫嗪FS,都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2]。
玉米螟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玉米螟虫的幼虫钻蛀茎秆,极易导致茎秆折断,使玉米减产10%~30%,甚至减产50%以上。
2.1.1 形态特征
1)成虫。雄蛾和雌蛾的体型接近,其中雄蛾的体长为13~14 mm,展翅后为22~28 mm,背部颜色为黄褐色。雌蛾体长为14~15 mm,展翅体长为28~34 mm,身体呈鲜黄色。2)卵。玉米螟虫卵为扁平椭圆形,长和宽分别为1.0 mm 和0.8 mm,身体颜色由乳白色变为黄白色,卵由数粒到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3)幼虫。幼虫主要有5 龄虫态,并且颜色由浅变深。通常情况下,初孵化的幼虫头部多为黑褐色,身体为乳白色半透明状,之后逐渐加深。老熟幼虫的体长约为25 mm,头部为深褐色,身体为淡褐色。4)蛹。蛹长约为15 mm,为黄褐色或红褐色。
2.1.2 生活习性
玉米螟虫在我国多个种植地区都有出现,通常为2~3 代或者更多。第1 代幼虫孵化之后直接为害玉米叶片,尤其对雄穗的为害较大。进入抽雄期后对玉米秸秆为害较大,极易导致茎秆折断。第2 代幼虫出现之后对雌穗花丝为害较大,甚至能进入到玉米穗轴内部,严重影响玉米籽粒正常生长发育。8—9月出现第3 代幼虫,为害玉米穗部、茎部。9月发展为老熟幼虫,直接寄生在玉米秸秆、穗轴或者根茬中越冬,第2年温度和湿度适合之后直接产卵孵化幼虫。成虫多数在夜间羽化,白天潜伏在玉米叶片上或杂草丛中,在夜晚活动,飞行能力强,每次产卵300~600 粒。幼虫孵化后聚集在卵壳,取食卵壳1 h 后分散活动,行动敏捷,随风雨飘散到植株上,会啃食玉米嫩叶。
田间调查表明,玉米螟虫的发生代数和纬度有密切的关系,有些种植地1年发生1 代,有些种植地1年发生7 代。玉米螟虫发生情况和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因素和天敌的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适合玉米螟虫的生长温度为15~30 ℃,并且相对湿度在60%以上。
2.3.1 对心叶的为害
玉米螟虫的幼虫主要为害玉米心叶,幼虫孵化之后啃食玉米叶表皮和叶肉,也会进入到玉米心叶内部,能看到半透明薄膜状的虫孔,影响玉米叶片健康生长,导致玉米发育不良。
2.3.2 孕穗期的为害
玉米螟虫的幼虫会集中在玉米穗部,破坏髓部组织,进入茎秆影响玉米养分和水分的输送,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影响玉米抽穗和结实。随着为害程度的加深,玉米植株可能早衰,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2.3.3 抽丝灌浆期的为害
随着幼虫的生长,对玉米穗部的为害较大,玉米螟虫会啃食花丝,影响玉米籽粒灌浆,极易导致籽粒破损和发霉,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抽穗后直接钻蛀茎秆,导致穗轴和穗粒的发育受到影响,并且虫蛀处容易折断,造成籽粒缺损霉烂[3]。
2.4.1 农业防治
1)抗虫品种的选择。玉米品种众多,不同品种抵抗玉米螟虫的能力存在差异性。为此,要选择抗玉米螟虫能力强的玉米品种,比如新单007 和辽单127 等。2)创新耕作制度。将玉米与其他农作物套作,如甘薯和花生等,为玉米螟虫的天敌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天敌控制玉米螟虫的数量。3)合理密植。结合玉米品种、播种季节和生育周期的长短,控制播种密度,播种密度为6 万~9 万株/hm2,春播玉米可以适当密植,夏播玉米可适当稀植,否则会影响田间的通风透光性。4)玉米秸秆的处理。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妥善处理剩余的玉米秸秆。将其收割粉碎之后堆沤成肥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因为焚烧玉米秸秆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5)拔除受害植株。种植户要加强田间的巡视和管理,了解玉米植株的生长状态,发现受害植株之后及时拔出,带离田间统一销毁处理,减少虫源的数量。6)推广玉米和小麦套种模式。在玉米种植中,可以选择与小麦套种,目的是将玉米螟虫高发期和小麦穗期错开,能起到防虫的目的。7)水肥管理。加强田间管理中的施肥和灌溉管理工作。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科学补充肥料,可增施磷肥和钾肥,如选择K2HPO4和KCl 等,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在田间干旱时,要及时滴灌和喷灌,补充水分。
2.4.2 物理防治
1)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虫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前7 d 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4]。选好诱捕地点,将杀虫灯按照要求组装,准备好支架,埋入土层深1 m 以下,并距离地面130 cm左右悬挂杀虫灯,2 盏灯之间的距离应在200 m 左右,能真正起到灭杀效果。太阳落山后将灯打开,第2 天太阳升起前关灯。2)利用高压汞灯诱杀。种植户可利用高压汞灯灭杀害虫,准备好捕虫池,倒入适量的洗衣粉溶液,汞灯应该距离补虫池水面20 cm 左右,每天9:00 左右开灯,16:00 左右关灯。需要注意的是,应定期更换池塘水,每隔3 d 更换1 次,并且补充洗衣粉溶液。
2.4.3 生物防治
1)赤眼蜂防治。可在田间释放赤眼蜂15 万~30 万头/hm2,释放2~3 次,灭杀玉米螟虫效果显著。2)性诱剂灭杀。种植户可利用昆虫性诱剂实现对玉米螟虫的诱杀,降低玉米螟虫的繁殖率,减少对玉米的为害。抓住玉米螟虫成虫羽化期,每年6—7月放置诱捕器,可以在田间放置水盆和诱捕器,并在水盆里加入0.5%洗衣粉溶液,诱捕器悬挂在水盆上方,距离水面2 cm 处。也可以在盆中放置糖醋液,将水、乙醇、白砂糖和醋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放在盆内,并使用三脚架固定水盆,水盆需要高出玉米植株10 cm 左右,才能有效达到灭杀效果。3)施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玉米心叶末期之前施用Bt 乳剂3 000 mL/hm2或者Bt 颗粒剂10 500 g/hm2左右,可以将2 种药剂进行稀释处理,防治效果显著。
2.4.4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玉米螟虫见效快、效果好,应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在防治玉米螟虫的同时减少对玉米植株的为害,保证玉米质量。调查研究显示,施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高达76.53%左右;施用22%甲氧肼·氯虫苯悬浮剂,防治效果高达72.04%[5]。玉米9~12 叶期要交替轮换施用药剂,防止害虫产生耐药性。可以选择1%辛硫磷颗粒剂15~30 g/hm2和细沙300 g/hm2均匀混合,撒在玉米心叶部位,能够有效防治玉米螟虫的幼虫。
蚜虫和螟虫是玉米生长中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此,应掌握2 种常见害虫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了解为害症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将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坚持统筹预防,减少损失。
另外,种植户要加强开展玉米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清理田间和周边的杂草,破坏害虫生长环境,在玉米收获之后科学处理秸秆,并及时粉碎还田,之后深翻到土壤中,可减少土壤中的虫卵数量,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