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菲,李艳辉*,岳 焯,刘昕琰
(1.封丘县种业发展服务中心,河南 新乡 453300;2.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金银花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属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藤本植物,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高。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金银花的价值,使其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有着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金银花的花蕾呈细棒锤状,略弯曲,花冠筒型,先端稍开裂,可见开放花,表面为淡黄色或者淡黄棕色。上部开裂成二唇形,有5 枚雄蕊和1 枚雌蕊,有1 个细长花柱。
金银花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强,具有耐干旱、耐贫瘠和耐盐碱的特性,适宜在18~20 ℃的环境中生长。金银花在气温8 ℃以上时才能够萌发,但是气温达到38 ℃以上时会影响金银花的生长[1]。金银花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以及温热带地区,可在海拔500~2 000 m 甚至海拔达3 200 m 的地区生长。
金银花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高,可应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金银花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外,金银花可做金银花茶和饮料,市场需求量大。为此,应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营化种植面积。
2.1.1 选地
金银花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选择适合的土壤环境便可以保证金银花的生长。金银花喜光照、不耐阴,选择光照充足的田块,最好是肥沃的沙质土壤,田块坡度20°,有利于排水。
2.1.2 整地
在每年的3—4月整地,通过深耕土壤,深度30~40 cm,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并将表层的土块打碎,保证土壤平整,创造有利于金银花生长的环境。
2.1.3 施肥
在种植金银花之前,应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最好选择羊粪,结合翻耕施入土壤,肥料用量为45 t/hm2左右,配合施入辛硫磷颗粒剂60~75 kg/hm2,可预防地下害虫。
2.1.4 覆盖地膜
完成整地工作之后,应该开栽植沟,深度10~15 cm,覆盖地膜,栽植沟在地膜中间,地膜间隔20~30 cm,方便农户田间管理。如果采用单垄沟种植,每间隔一定的距离放土腰带[2],防止薄膜被大风吹起或者人工操作破坏。在覆盖地膜之后的7 d,在膜面打孔,行距为80 cm 左右,利于保墒。
2.2.1 种子育苗
每年秋季金银花成熟后,对其进行采收储存。第2年4月中旬,当育苗圃的地温稳定在16 ℃左右时,可以进行播种育苗,在出苗之后做好苗圃的管理工作,移栽即可。
2.2.2 嫁接繁殖
春季嫁接应选择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秋季嫁接选择在9月上旬至10月中上旬。秋季气温高,同时空气干燥,应选择切接法和根接方法,将准备好的嫁接苗放到室内温室苗床上,并选择湿润土壤覆盖,其间做好检查和管理,在苗芽萌动之后栽植到苗床里。
2.2.3 扦插繁殖
1)选择育苗地。要做好苗床的选择工作,最好是前茬没有种植过金银花的沙质壤土,要求地势平坦,在扦插前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 500 kg/hm2,搭配复合肥150 kg/hm2,深翻土壤,深度25 cm。
2)准备扦插条。预留1~2年生的木质化和生长健壮且没有病虫害的枝条,保留30 cm 左右的枝,将叶片摘除,制作扦插条即可。通常情况下,扦插条直径0.5 cm 以上,插条不低于3 节,在芽的上方1~2 cm 处剪成平口。
3)扦插时间。该种育苗方式在一年四季都能进行,最好选择在每年的8月中旬进行扦插。
4)扦插方法。扦插之前开沟,深度15 cm,行距30 cm,按照株距6 cm 插入沟内,入土长度为总长度的1/2,上部要露出芽眼,然后覆盖土壤压实,浇透水。为促进扦插条尽快生根,可选择喷洒药液,扦插前使用1.2%吲哚丁酸水剂2 000 倍液,将插条下端在药液中停留5~10 s,晾干之后再扦插。
5)管理工作。在扦插之后要做好田间管理,保证土壤湿润,追施尿素90 kg/hm2,及时中耕除草。当枝条长到25 cm 左右时要及时打顶,长出新根5 条和新枝3 个后,选择生长健壮和没有病虫害的种苗。通常情况下,扦插到移栽需要8~10 个月。
2.3.1 定植时间
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具体的定植时间,有些地区选择在每年的春季4月上中旬或者秋季的8月上旬定植。为提高金银花的移栽成活率,应该选择在阴雨天定植。
2.3.2 定植方法
在定植前,施入充分腐熟的厩肥,每穴6 kg 左右。亦可选择商品有机肥,每穴0.6 kg 左右,将肥料和土壤混合均匀。完成施肥后,将修剪好的幼苗放入到栽植穴内,每穴保留1 株,覆土压实之后浇水,提高秧苗成活率。
2.3.3 定植密度
结合田间的土壤肥力情况确定定植密度,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设置金银花植株行距为170 cm×170 cm;另一种是前期密植,定植时的行距为85 cm×85 cm,定植之后的第2年隔1 列疏去1 列,变为株行距170 cm×85 cm[3],第3年直接将行距固定为170 cm×170 cm,该种定植方式的优势明显,前期能够充分地利用土壤空间,有利于金银花吸收养分。
2.4.1 中耕除草
金银花成活之后做好田间管理,如中耕除草。栽植成活后的前3年,每年中耕的频率为3~4 次。长出新叶后进行第1 次中耕,第2 次中耕在夏季7—8月,第3 次中耕集中在秋末冬初霜冻前,结合中耕培土,避免花根露出地面。在中耕时,植株的根部周围应该浅耕,避免伤根。通过培土可提高地表温度,防旱保墒,促进金银花根部的生长发育。栽植3年以后,观察金银花的生长情况和杂草的分布情况,调整除草的次数。
2.4.2 施肥管理
1)基肥。除了要做好金银花的整地工作之外,还应该科学地施肥,每年春季要施1 次基肥,主要选择有机肥,可使用人畜粪尿肥或者堆肥。金银花的树龄不同,需肥量也存在差异,5年以上的植株需要施入有机肥4 kg/株左右,并且搭配磷酸二胺0.18 kg/株;5年以下的金银花植株用量减半,采用撒施的方法,然后将其翻到20 cm 厚的土壤内。
2)追肥。金银花喜氮和磷,要做好追肥管理,每年追肥3~4 次。在春季萌芽之后,第1 次追肥选择有机肥5 kg/株和磷酸二胺0.18 kg/株,促进新梢的生长和叶片的发育。在每茬花采完之后要追肥1 次,肥量与第1 次追肥量相同,有利于植株恢复生长,并且促进花芽的分化,增加采花的次数。在末茬花采收结束之后进行最后1 次追肥,施用磷酸二胺和硫酸钾0.18 kg/株,让金银花树体更好地吸收养分,提高越冬的抗寒能力。
3)叶面喷肥。除了要做好基肥和追肥工作之外,还要进行科学的叶面追肥,可以选择磷酸二氢钾300 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2.4.3 灌溉管理
金银花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应坚持以下的灌溉原则。控制好灌溉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天8:00—9:00,该时期灌溉可为植株补充充足的水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夏季气温高,水分的蒸发速度快,可以适当增加浇水的频率,避免植株干枯。选择科学的灌溉方式,最好选择滴灌和喷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植株吸收水分。
2.4.4 保花
金银花在花期遇到旱涝很容易导致大量花蕾脱落并腐烂,为此,当花蕾长到0.2 cm 左右时可以进行1 次根外施肥,并且结合土壤中的含水量灌溉和排涝,能够起到保花的效果。
2.4.5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提高金银花产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冬剪和夏剪。金银花的发枝能力强,通过修剪可平衡树体和提高通风透光性,达到丰产的目的。
1)修剪时间。选择冬季修剪,在每年的11月下旬至次年2月,选择晴天修剪有利于伤口的愈合。2)修剪方法。针对肥力旺盛的园地,可结合枝条的生长情况适当地修剪,将距离地面20~25 cm处的弱枝修剪干净,促进主枝的生长。在栽植的第2年,保留长势良好的新枝3~5 条,将其他的枝条截短到10 cm 左右,之后可结合新枝的生长情况和数量适当修剪。在冬季修剪的过程中,应该将病枝和细弱枝剪除,保证新生的枝条吸收充足的养分。
2.4.6 越冬保护
冬季气温低,会使金银花发生冻害,要做好其越冬保护工作。在秋冬季封冻之前,应将金银花枝条平铺在地面,然后覆盖厚度为5 cm 左右的秸秆,秸秆上覆土,避免秸秆被风吹散。在第2年春季枝叶萌发之前将覆盖物揭除,将苗木扶正。
2.5.1 蚜虫
蚜虫为害金银花的叶片,会吸食叶片汁液,影响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或者导致叶片畸形,不利于金银花开花。每年的4—7月是高发时期,可选择药剂喷洒防治,可选择10%比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4],也可选择1.8%阿维菌素2 000 倍液。此外,可利用蚜虫的天敌瓢虫防治,可悬挂异色瓢虫卵卡,放置1 500 张/hm2,每张20 粒卵,悬挂之前要做好孵化工作,在傍晚或者第2 天清晨悬挂在蚜虫为害的部位,瓢虫幼虫孵化之后能够灭杀蚜虫的幼虫,但是要控制好释放瓢虫的数量,避免阳光直射瓢虫卵卡。
2.5.2 忍冬细蛾
忍冬细蛾在幼虫孵化之后为害叶片,直接啃食皮下叶肉组织。虫害发生初期,叶绿素组织破坏不严重,叶面正面看似正常,但背面会出现虫斑。大龄幼虫会破坏叶绿素组织,造成叶片背部弯曲和失水严重,并且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大量叶片脱落,影响金银花的产量和品质。田间研究表明,在每年4—10月是虫害的高发时期,10月之后进入越冬时期。为此,要抓住最佳的防控时机,可以选择1.8%阿维菌素2 000 倍液或者25%灭幼脲3 号胶悬剂3 000 倍液喷雾防治。
2.5.3 金银尺蛾
金银尺蛾主要为害金银花的叶片,被咬食的叶片出现缺刻或空洞,甚至只剩下叶脉部分。卵集聚在叶片的背面或者嫩茎上,孵化成幼虫后,借助风雨传播。幼虫受到惊吓之后会吐丝下垂,隐藏在枝叶内部。老熟的幼虫会在土壤深度1 cm 左右处结茧化蛹。把握害虫的最佳防治时期,选择在其暴食期间选择Bt 制剂防治。
2.5.4 金银花棉铃虫
金银花棉铃虫主要为害花蕾部位,严重影响金银花的生长,被咬食的花蕾会形成空洞,很容易脱落。通常情况下,棉铃虫每年繁殖4 代,蛹在土层深5~10 cm 处的土壤中越冬,第2年的4—5月开始逐渐羽化。每年4—9月是棉铃虫高发期,在9月逐渐进入越冬时期,应抓住关键防控时期,利用Bt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选择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1 200 倍液进行防治。还可以在棉铃虫的孵化盛期选择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施用32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2 250 g/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5]。
2.5.5 叶斑病
叶斑病是金银花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的7—8月是叶斑病高发时期。病菌会在叶片上直接越冬,第2年温度回升后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速度快,造成健康的金银花叶片染病。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发病率高。应加强金银花的田间管理,做好中耕工作,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进行2 次中耕,同时做好施肥管理。在秋季修剪患病枝,打扫落叶,并集中统一销毁处理。发现病害之后,及时用药喷洒防治,利用80%甲基托布津1 500 倍液或者选择5%菌毒清水剂1 000 倍液,间隔7~10 d 用药1 次,坚持用药2~3 次。
2.6.1 采收
金银花花蕾呈白色并且下部为青绿色时即可进行采收。可选择在上午采摘,在采摘过程中要佩戴手套,并且轻拿轻放,减少金银花外部损伤,保证其经济价值。
2.6.2 加工贮藏
采摘的鲜花要及时送到车间加工,防止在途中因为挤压或者温度过高损伤。对金银花进行晾晒,降低金银花水分含量,在水泥晾晒场晾晒即可,平铺厚度控制在3 cm 以下,可有效加快金银花的晾干速度。
金银花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栽培简单,应利用高产栽培技术确保其产量和品质,更好地利用金银花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助力金银花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