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式”考古为什么火了

2024-01-23 15:18孙延安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12期
关键词:破圈冷门吃货

孙延安

“中国人2000年前就撸串了”“油条跟奸臣秦桧有关”……今年54岁的南京大学教授张良仁,干了36年考古,近期却因为在短视频平台上化身“吃货”而突然走红。

考古领域专业门槛很高,大多数人所知甚少。但要说到煎炒烹炸、花式“吃”法,可就喜闻乐见多了。考古与吃饭,乍看八竿子打不着,一旦有机结合,却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美食的诱惑刺激味蕾,背后的历史则潜移默化留在了记忆中——饮食考古短视频打破了次元壁,摘下了学科高冷神秘的面纱,也让知识更有烟火气、更有吸引力。

“冷门专业”成新宠,再次说明推陈出新的重要性。无论是一门学科、一种手艺,还是其他文化形式,固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但一味“吃老本”,很难适应当代人审美口味的变化。要想经典永流传,稳扎稳打是前提,求新求变是关键。比如,京剧融入流行音乐,碰撞出全新火花,让年轻人不再觉得晦涩难懂;同仁堂推出枸杞拿铁、山楂陈皮美式等“中药咖啡”,让中药养生找到了新的可能;花样迭出的“龙舟漂移”,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增添了速度与激情……事实说明,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传统文化完全能够焕发青春,收获更广泛的受众,积累更深厚的底蕴。

昔日“冷门”,如今“高光”,证明传统文化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也要警惕,依靠出新,一时间确实能够挣足流量,但热度终会散去,粉丝难免也会流失。比如,有的学者成为网红后,便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初心,反而走向了直播带货舍本逐末的路子;有些老字号商品通过网络爆火,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狂吃老本,愈发与新形势脱节……要想“流量”转为“存量”,必须紧抓创新不放,以工匠精神打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将历史沉淀凝结和转化成新时尚,让小众文化“破圈”更接地气,定能“潮起潮更涌,潮起更长久”。

链接丨

知识“佐餐” 教授“出圈”

⊙ 庹亚男

入驻抖音两个多月,收获3.8万粉丝、30万个赞,54岁的张良仁教授近日在短视频平台走红了,原因有点“离谱”——吃饭太认真!

视频里的张教授,既是学者,也是个“吃货”。他说:“中国人2000年前就撸串了”“油条跟奸臣秦桧有关”“南京离不开烤鸭”……任何食物,似乎都能被他咀嚼出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博古通今的学识和风趣幽默的谈吐,让冰冷的文史知识有了烟火气,著实吸引了一波关注。

据悉,张教授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的专家,“吃播”是为了传播知识,让更多人知道考古的价值,支持考古研究。当前,囿于学科门槛、理解难度等诸多因素,很多文化和知识与普罗大众“渐行渐远”。而要破解这种尴尬现实,就得打破传播壁垒,让专业知识“下沉”,更好发挥知识的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近年来,不少专业人士频频走红,有意思的是,他们在自身走红的同时也带动了知识“破圈”。从“想做李杜小跟班”的戴建业,到花式讲刑法的罗翔,再到“孤独美食家”张良仁,在他们抽丝剥茧的讲述下,晦涩艰深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吸粉无数。由此看来,让专业人士化身“破壁者”,把硬核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既可以降低专业知识的门槛,让其接上普罗大众生活的“地气”,也可以带来清新的流量,让更多人关注冷门、专业知识。这种“硬饭软吃”不失为传播知识的一种办法,多多益善。

猜你喜欢
破圈冷门吃货
冷门继续
露营“破圈”背后,这家房企解锁了新社区美学
棉花娃娃强势“破圈”
从《惊·鸿》看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
李旎:B站『破圈』的幕后导演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动物“冷知识”
有一种病叫“吃货症”
“吃货”的奖赏
“吃货”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