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子荣
2023年11月20日,在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拍摄的安理会“共同发展促进持久和平”公开辩论会现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封闭对抗性不断增强的国际形势下,全球发展格局呈现出深度变革调整的新特点,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借重更加包容的国际发展合作重回发展正轨,而更加包容的国际发展合作离不开中国的作用和贡献。
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正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调整,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深度变革调整催生出全球发展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供需和属性两个方面的结构性变化。
从供需来看,全球发展的供需结构“此消彼长”。“消减”是指全球发展供给侧的投入下降和动力不足。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援助国自身的经济增速普遍放缓,整体公共预算减少,调动资源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和意愿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援助国的内顾性倾向普遍增强,纷纷调整发展政策,将发展援助与自身利益挂钩的趋势日渐明显。此外,突发性地缘冲突客观上占用了全球大量援助资金,挤占了主要发达经济体援助国的发展议题和发展资源,造成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投入持续下降,援助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
“增长”是指全球发展需求侧的量、质齐增和主导性轮替。一方面,面对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压力叠加气候危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叠加地缘冲突等多重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普遍增长,并从生存温饱转向更广泛、更多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迫切希望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对自身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更加自信与自觉,在发展合作中更加强调自身的主导性和参与度,更加关注自身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的提升。
从属性来看,全球发展的基本属性“潮起潮落”。“潮落”是指全球发展的经济和援助属性相对弱化。随着全球发展议题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快速拓宽,全球发展问题早已突破传统视域下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援助范畴,往往与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人道主义、全球治理等广泛的全球性挑战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共同激荡。
2023年8月5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省的一个村庄里,第12批援巴新中国医疗队副队长、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刘振球为当地婴儿听诊检查。从2002年起,中国连续向巴新派出12批医疗队,为提高巴新医疗卫生水平、促进中巴新友好作出积极贡献。
“潮起”是指全球发展的政治和战略属性不断增强。在当前国际格局演进、全球治理改革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一方面,全球发展领域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特别是在发展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美日英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援助大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日益转向协同外交、安全政策,将本国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置于发展政策的核心,发展援助的泛政治和泛安全化趋势凸显;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展援助时也愈加强调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兼顾,关注自身资源、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性,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可靠性,努力实现安全可靠前提下的发展。
面对当前全球发展格局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国际社会需团结一致,从理念、主体、方式三方面推进更加包容的国际发展合作。
要着力凝聚新的国际发展共识。在继续努力推进实現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后2030时代”就在眼前,需共同携手,团结国际社会谋划更加长远的全球发展议程,推动形成面向未来的“后SDG全球发展共识”。
“后SDG全球发展共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各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管理好自身发展对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实现惠及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倡议中所强调的“要坚持发展优先”“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
要着力发挥“全球南方”的主体作用。“全球南方”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两年“全球南方”概念被不断炒作,被赋予了地缘博弈色彩,“全球南方”群体遭受分化和冲击,被动卷入所谓的意识形态叙事之争,为全球发展蒙上了阴影。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立场上,我们尤其要摒弃意识形态分歧,支持“全球南方”在新的全球发展共识中发挥主体作用,发出更大的声音、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着力推动更加广泛的三方合作。三方合作提倡求同存异、包容互鉴的创新解决方案,有助于调动更广泛的发展资源,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共建更加包容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因此,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立场上,我们要积极推动更加广泛的三方合作,充分发挥三方合作在超越传统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框架以及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的包容性特点,调动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民间社会、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等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贡献30%以上动能的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加包容的国际发展合作离不开中国方案与中国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进入创新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发展资源稳步增长,发展理念更加鲜明,发展布局更加优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在全球发展领域发挥的作用和领导力更加突显。
在全球发展新格局下,中国对全球发展的新贡献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向全球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国际公共产品。新格局下,中国一方面要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推动国际社会摒弃零和博弈思维,以积极开放的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和信心;另一方面要在理念、政策、实践层面加快自身的创新和改革,以实际行动重振全球发展合作,实现三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对接和协同增效。
二是打造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新格局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要以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为出发点,通过积极参与多边发展治理机制,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金融机构合作,加强交流互鉴,增强国际认同,凝聚发展共识。同时,要积极动员国内地方省市、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更多力量深度参与国际发展合作。
三是构建稳定、透明的国际发展政策体系。新格局下,要立足“正确义利观”,努力构建起一整套相对独立、长期稳定且开放透明的中国国际发展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应当具备三方面的特征:系统性,应当包括区域、国别、领域、专题、长期、短期等自上而下、多层次多维度的政策设计;针对性,应当结合全球三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要求,针对性制定涉及减少贫困、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健康卫生等各项全球性挑战的发展政策,彰显中国理念,站稳中国立场,共享中国方案;可验证性,应当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来细化政策目标和措施,既增强国际社会和国内公众对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正确认知,又便于国内外公众来检验和评估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政策落实与实践效果。
四是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发展合作模式。新格局下,在繼续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发展合作模式,包括:在发展方式上,以对外援助与双向贸易投资的“三结合”为基础,努力补齐多边援助、非政府援助、三方合作等短板,实现多种援助方式的互补融合和灵活施策;在发展资源上,努力优化发展融资模式,使用“债务重组”“债转投资”“债转发展”等多种创新方式盘活发展资金存量,加强银政协同和政企合作,与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融资机构加强联合筹资;在发展主体上,进一步调动各部门、地方、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等多方积极性,实现各方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整体发展合作格局;在发展管理上,优化发展项目的全链条管理,健全项目可研、过程监督、后评价的援外评估体系。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的国际发展理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土壤,70多年的对外援助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国际发展合作之路。把握全球发展格局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演变,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一定能够为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进实现后SDG全球发展共识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