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霞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不同的文明由不同的价值观引领,将会塑造出不同的文明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现代文明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着诸多不同,两者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以“资本发展”为价值引领,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则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引领,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正因如此,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实现了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超越,而且开辟了新的文明发展路径。马克思人学视角是理解和探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视角,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从马克思人学角度出发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果较为鲜见。基于此,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人学为视角,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三维审视,以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
“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1]。在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人不仅创造了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由此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适应人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中国人民从生存性需要到发展性需要的转变,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人的生存需要是指个体在生理意义上或社会意义上生命得以保障和延续的需要,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人的生存需要不仅包括生理需要,而且还包括衣、食、住、行等特属于人的“类需要”,从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不论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阶段、何种程度,人的生存性需要都是首要的。
新中国成立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球扩张打碎了旧中国闭关锁国的妄想。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列强一步步攫取在中国的许多特权,逐步构建起对中国的殖民体系。列强在中国的殖民政策成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人民的尊严和生存权遭到严重践踏。除了对外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血腥侵略以外,对内中国人民还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整个中国黯淡无光、民不聊生。毛泽东同志在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的生存危机后指出:“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2]在这种形势下,人民渴望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休养生息和重建家园,对生命存续的维系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最为迫切的需要。
为满足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人民的生存环境,一方面,需要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另一方面,需要恢复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展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中国人民最基础的生存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基础。自此,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与巩固政权的内在动力源于人民对基本生存权的诉求,是党为了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保障人民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奋斗的结果。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人民对生存权的需求催生了中华文明迎来新生。
人的生活需要是建立在生存需要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人不仅仅停留于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更加强调生活的舒适与体面。换言之,人的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也萌生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的丰富性和社会性意义更加凸显。
随着人民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和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必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要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为此,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不仅进行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明确提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且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来抓。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为我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决策,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将人民最关心、最紧迫的利益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既注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强调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4]深切表达了满足人民需要在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5]正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一初心推动着党带领人民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改革开放的全方位展开,到20 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仅奠定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文化基础,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至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雏形得以显现。
人的发展性需要是建立在生存性需要和生活性需要基础上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马克思最为强调和重视的需要。事实上,无论是作为“类整体”存在的人而言,还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而言,发展性需要都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6]。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满足了人民的生活性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的需要也由生活性需要跃升为追求自身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发展性需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美好生活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包含丰富的内容,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8]。“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人民的发展性需要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的形象表达,凸显了人之为人更为本质的需要,既体现了新时代人民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9]。面对新时代中国人民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向导和党的奋斗目标,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更加重视人民对更高精神文化追求的满足;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山青水绿的生活环境。“美好生活需要”是集丰富性与价值性于一体的需要,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的驱动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实现了更深层次的突破。
从“人的生存性需要”到“人的生活性需要”,再到“人的发展性需要”,人民的现实需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和创造的全过程,成为推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依据。在不断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实现了深刻的变革,成功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体现了人的需要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关注和重视人民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紧紧围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0]这一价值目标,不忘初心,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新的历史高度发展。
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人的发展贯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塑造和发展全过程,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文明范式的根本特征,也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重要向度。
纵观人类历史,似乎每一种文明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不是每一种文明都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马克思曾指出,建立在阶级剥削基础上的文明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11]。资本主义文明作为人类现代化文明的开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财富。但是,资本主义文明是在阶级对立和剥削中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这种阶级的历史性存在决定了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富裕必然是带有阶级压迫和两级分化的富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度决定了社会上少数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占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也是少数资产阶级的民主,这样的文明范式注定无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资本主义文明中,资本逻辑在给资产阶级带来财富和宫殿的同时,也给无产阶级制造了贫穷和棚舍,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12]
相较于资本主义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自始至终将共同富裕作为内在的本质要求,并在不断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逐渐解构着资本主义文明固有弊病所衍生出的两极不平等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能有效进行共同富裕实践的主要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以人的发展逻辑为主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就必然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应有之义和奋斗目标。从本质上来讲,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通过坚持物质财富和社会主体相统一的原则,从而达到主体的平等和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克服了资本增殖对文明发展的支配,在追求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重新审视了社会财富的意义和价值,辩证地扭转了因财富和人的双向异化而造成的目的与手段置换的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体的目的性存在和社会财富的工具性存在,实现了社会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来意义。在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自觉地把社会发展的关注点聚焦到社会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上,“使社会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成为社会财富生产的核心取向”[13]。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涉及财富的创造与累积,而且关涉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扭转社会财富的主体性转向的同时,也充分肯定富裕尤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对实现社会主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不断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中逐渐缩小直至消除社会主体之间的贫富分化,实现“从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走向普遍富裕和共同发展,实现社会主体独立、平等”[14]。更为关键的是,社会主体只有在真正的共同富裕中才能实现主体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尽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明形态,但是在本质属性上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形态,在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等方面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共产主义文明的因素且具有比资本主义文明更为根本的制度优势。因而,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终将实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认为,“现实的人”不仅是拥有一切造物主所给予的肉体性生命存在,更是异于普通生物体的精神性存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始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维度,二者缺一不可。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创造了生产力奇迹和物质的富裕,但是也带来了人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分裂和扭曲。资本主义文明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商品”被异化为整个社会的真正统治者,“人”沦为“物”的附庸,完全依赖于“物”,“物”代替“人”成为社会的主体。在这种资本文明逻辑中,人的一切属性被撕裂。在物的浸染下,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在社会上盛行,由此带来的人的精神空虚、信仰危机、道德失范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文明所引发的物质和精神的矛盾、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文明不可避免的遭遇。同时,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弊病也向我们表明,一种能获得长足发展并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既不能是物质和精神都贫乏的文明,也不能是物质主义泛滥而精神赤贫的文明,而必须是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
与资本主义文明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物质满足和精神丰富协同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明确强调,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能实现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畸形和不健康的社会主义,并明确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15]。在贯彻这一原则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根据不同阶段人民的发展要求适时调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化,人民的需要已经由单纯的生活性需要转变为发展性需要,人民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更高追求,而且渴望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发展,期盼过上美好的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在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明确提出将精神生活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关注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强调精神文化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解构了资本主义文明中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发展模式,为促进人的发展和文明的现代化推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式。
无产阶级只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才能解放自己。马克思始终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考察人的解放与发展问题,认为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的发展必定是只有在世界历史的场域中才能实现的宏伟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因而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一定是能够破除民族国家狭隘地域局限,促进世界性的全人类解放。
全人类的解放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而构建真正的共同体是完成这一跨越必不可少的载体。现阶段资本主义文明构建的虚假共同体从资本主义内部延伸到世界范围,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了种种障碍,从社会发展的两级分化到人的严重异化,再到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和地区冲突,都严重制约着人的解放和发展。由资本主义主导的阶级共同体和局部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宣扬所谓的“人权”“民主”和“自由”,另一方面又建立起充满压迫性和暴力性的制度体系和国际规则。这种虚假共同体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不合理的秩序势必会造成各文明之间的隔阂和人类社会的对抗,必将在人类的联合中走向覆灭。
人类文明新形态自觉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全人类解放的坚实平台,从而以人道主义的情怀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对抗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出发提供的全球治理方案,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况为关切,秉持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各国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共同创造公正、合理的全球文明环境,在积极捍卫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中促进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强调各文明之间的独立、平等、交流、对话,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在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作出努力,顺应文明发展的全球化和人的历史性存在潮流,积极推动人作为“类”的整体性发展。在经济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各国利益共存,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安全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加强政治互信,摒弃冷战思维,避免局部和全面的冲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在文化发展方面,主张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冲突和对抗,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在环境治理方面,倡导各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人类是一个整体,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命运共存、风险共担,因而应该和衷共济。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实现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拓展到世界范围,将人的发展逻辑从单个人和单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提升到整个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塑造了人类文明形态更为广阔的胸怀和至高的价值取向。
不同文明的发展与构建依托不同的主体力量,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是在资本的主体性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颂扬人民的主体性,是人民的主体力量创造出来的。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从根本上也必须依靠人民作出改变,即通过实现人民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来推动。
人的观念是社会意识的表达,虽然源于社会存在,但是一经形成就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人的思想观念是先导性的存在,正是在观念的指导下,人的实践行为实现了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性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观念的指导。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和构建对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产生前提性影响。英格尔斯曾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17]。强调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文明发展中的前提性意义。
从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关键是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一步完善从根本上来说必须通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塑造着人类文明,也塑造着文明的创造者——“现实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理想文明形态时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8]。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需求,实现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1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立新发展理念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和重要内容。
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其中,创新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创新已然成为引领现代化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协调发展根本上解决的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先导;绿色发展解决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然遵照;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中的互动和关系问题,强调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发展的合作共赢;共享发展强调发展中的平等和互利问题。新发展理念内在地平衡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关系,是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既是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遵循,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因此,只有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才能从思想观念上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解决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难题,进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
在马克思的理论语境下,人的生活方式即人的存在方式,亦即人的现实生产生活过程。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人的生活方式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体现,又以自身特有的形式对社会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明的发展状态与人的生活方式的互塑性表明,规范引导人们形成科学、良性的生活方式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马克思以人的存在方式为内在依据深刻阐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和总体趋势,即“人的依赖关系”的前资本主义文明时期、“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资本主义文明时期,及“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文明时期。在前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生活水平受自然的严重制约,以一种对血缘和权力的依附性状态生存,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完全被共同体所遮蔽。直到工业革命时期诞生的资本主义文明才真正使人从这种依附性的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虽然资本主义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现代化意识起到了启蒙作用,培养了人的现代化能力,促使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发展,但是在资本逻辑引导下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人所彰显的自由和独立却又受到另一种方式——资本的裹挟。人的生活方式表现为以金钱为轴心的物欲横流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物质追求的快感剥夺了生活的真实意义。质言之,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人的生活方式尽管是对前资本主义文明时期的推进和超越,但依然是违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良序推进的生活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现代文明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文明,虽然是与资本主义文明并时代的文明形态,但从根本上是一种更高阶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必然要求人的生活方式应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追求,不仅要符合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为了更好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一步构建,就需要我们形成一种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这里的“绿色”不仅是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而言,而且涵盖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绿色”,一方面强调绿色的消费方式,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最高旨趣,以高尚的消费道德、健康的消费心理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适度的消费,并通过这种消费方式引导和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21],由此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另一方面,“绿色”强调全面和协调,即不仅要追求物质富足,更要注重思想境界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使人成为一个真正富足的、全面发展的人。这种形式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
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的能力是本质力量的表征,而且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认和实现的根本条件,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固然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但是一个只具备现代化观念而不具备现代化能力的人,也只是抽象意识的存在,世界的真正改变只有通过人的实践能力才能实现。资本主义文明实现的伟大变革根源在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实现也是以社会的生产能力为基础,而社会的生产能力集中表现为人的能力。因此,没有人的能力的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进而也不可能实现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构建。换言之,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探索,归根结底必须依靠具有高度现代化能力的人来发展和构建。
人的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的综合素质或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22],因此,人的能力的现代化是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各方面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又面临着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任务,要想在如此境遇的环境中探索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没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能力是无法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上就是对西方模式的破除,是对现代化道路和现代文明的新探索,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从目前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创新能力不强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在这样的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人的能力的现代化集中体现在人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只有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新人,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首先,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制度体系,保证能力得到充分重视。社会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是各行各业的指示器。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制度体系,才能为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其次,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国家和社会应该对人才培养给予充分的支持,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还有社会环境上的支持,让人才从支持与激励中增强获得感、成就感,使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充分释放。最后,推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育是系统培养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都会有极大的提升,人的创新、创造思维和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被激发,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意义重大。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新阶段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探索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新样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与构建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关系到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满足与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时代课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和在新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战略定力。
从文明的本质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最根本的特色就在于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注,遵循“人的发展”逻辑来构建,无论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生成、现实超越还是未来发展,“人”始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依存和发展的根本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基础上提出“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蕴含着满足人民需要、遵循人民意志、依靠人民力量的深刻内涵。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断完善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定地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文明之花造福中国乃至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