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倩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100)
垂坠褶是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重要方式之一[1],是将面料的两端固定,中段自然悬垂的褶纹形式[2]。由于此褶结构复杂、立体感较强,通过原型展开的平面裁剪方法不仅操作复杂,而且不易达到预期效果[3]。中国民间的垂坠褶裁剪技术却能以平面裁剪的方式,简便地完成垂坠褶的立体造型,且整件服装呈一片式结构,处理十分巧妙,蕴藏着民间匠人的智慧,值得人们学习与发展。
当前,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民间裁剪技术传播,仍以手口相传为主,缺乏详细的图文记载与原理分析,随着服装工业化生产的普及,其技术即将面临失传[4-5]。因此,总结、分析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民间裁剪技术,对该裁剪技术的结构变化形式进行探讨,对垂坠褶民间裁剪技术的传承与灵活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片式垂坠褶服装是充分利用面料垂坠性[6]与斜裁特征[7]剪裁而成的一种服装,通过访谈民间服装匠人获得其操作过程,具体如下。
将面料倾斜45度,裁出一块顶角对角线(AB、CD)等于2倍衣长的正方形面料ABCD,如图1(a)所示;
将△ABD沿BD翻折,与△BCD重合,使A、C点重合,如图1(b)所示;
将△BCO沿CO翻折,与△DCO重合,使B、D点重合,如图1(c)所示;
以O为起点,取1/2领宽值定出E点,取领深值定出F点,将E、F点连成领窝曲线并裁下;以O为起点,取1/2肩宽值定出G点;再以G点为起点,量取袖窿深的尺寸定出H点;根据袖窿弧线设计将G、H点连顺成曲线并裁下,即完成裁剪,如图1(d)所示;
裁片展开后,如图1(e)所示;
垂坠褶无袖服装的正背面款式图,如图1(f)所示。
图1 民间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裁剪步骤
通过图1(d)、图1(e)可看出,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民间裁剪技术仍是中国传统十字型服装结构的变通[8],折叠对称裁剪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构成了衣身前后左右的对称关系;以肩端、侧颈、胸凸等人体凸点为着力点,利用斜丝垂坠的面料特性,完成了一片式垂坠褶无袖服装的立体造型,整体轻盈飘逸、随意宽松,且保持了一片式的裁剪结构[9],便于后期拆改,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智慧。
在裁剪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结构线时,民间匠人常凭借自身多年的经验进行裁剪,或因服装整体较宽松,常直接采用固定数值。这不仅不便于人们理解与应用,而且影响了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民间裁剪技术原理,致力于构建其技术与现代服装结构设计的对应关系,以便于人们理解,并促进此技术的发展。
正方形面料ABCD进行两次对角线对折后,OC等于OD,为方便观察,始终将OC设为服装中线,OD为肩线与侧缝线,O点为人体的颈椎点,且按照衣长的款式需要,设计OC、OD的长度。当服装长度为中长款上衣或长款连衣裙时,衣摆的中点C应位于臀位线以下,则OC>OP;当服装长度为常规上衣款式时,衣摆的中点C应位于腰围线以下、臀围线以上,则OW 由图2可知,整件服装的最长线条为中线OC,服装底摆DC会因肩部、胸部的撑起而起吊,呈波浪状,构成了垂坠褶服装的重要外观特征。并且,此服装前后片为对称结构,因此垂坠褶无袖服装的用料裁剪可根据中线衣长OC的需要,按面料的对角线为中线衣长OC的2倍进行正方形裁剪。 图2 民间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裁剪技术与现代服装结构设计的对应关系 领窝线的设计将影响整件服装的最高着力点,即服装的侧颈点,继而影响服装的褶量分布及外观形态。基本型领窝线的设计可以参照2020 版东华女装修正版原型中的公式,前片领窝宽OE按0.05B+2.7计算,前片领窝深OF按0.05B+3.3计算[10];也可以测量着装者的体型而直接获得数据。考虑到人体颈围呈近圆形,且后颈弧线偏扁平状,因此后片领窝深应在前片领窝深的基础上做适当减量处理,也可取经验定值2 cm-2.5 cm,从而贴合人体后脖颈。 另外,可根据款式需要,将侧颈点E、领窝深F在基本型领窝的基础上设计增量,增量越大,领窝线越远离脖颈(见图2)。但是,在民间裁剪中,实际上常将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领窝线设计为扁平的一字领,以简化处理为前后对应的领窝线,便于一体化的裁剪。 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前后肩线倾斜角度均为0度,因此前后肩线的长度一致,且肩线OG与侧衣长DG呈同一条水平线,为一片式裁剪提供了基础。由图2可知,肩线长度EG等于肩宽OG减去领窝宽OE。当肩宽OG为成品规格的定值时,领窝宽OE的数值越大,肩线EG越短;领窝宽OE的数值越小,肩线EG越长。 在侧衣长DG上,以肩端点G为始点,测量袖窿深度(以160/84A的规格尺寸为例,常规款无袖女装袖窿深一般在19 cm-22 cm左右),可得到腋下点H;再根据前胸围减去前胸宽,确定袖窿门宽,根据常规无袖女上衣的袖窿弧线长度在41 cm-43 cm左右,明确袖窿弧线的曲度,再连顺G点、H点,呈圆顺的袖窿弧线GH(见图2)。 由于面料的纱向线倾斜及重力下垂的原因,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穿着在人体时,袖窿弧线GH的上半部会失去弧线的状态,转为直线型,继而拉长袖窿深。因此在袖窿深及袖窿弧线的数值设计上,可比常规款数值适当减少1.5 cm左右,以避免过多暴露腋窝及胸部。 前文探析的一片式垂坠褶服装民间裁剪技术,不仅将该民间裁剪技术与服装现代结构设计建立了关系,便于人们理解其裁剪线的设计与变化原理,而且为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款式拓展变化做了理论铺垫。基于此,本文从打破对称限制、调整关键部位尺寸、结构旋转变形应用的角度,从衣长、领窝线、袖窿线的设计着手,对一片式垂坠褶服装款式进行了拓展变化与分析。 对角线折叠裁剪虽然提高了裁剪效率,但是却锁定了前后衣片的对称关系,限制了前衣长与后衣长的单独变化。若试图打破前后衣长对称的款式限制,可将对角线DB向上平行移动到D′B′,沿D′B′将三角形AD′B′向下折叠,如图3(a)所示;沿OC将四边形OB′BC向左折叠,如图3(b)所示,与四边形OD′DC重合,并绘制领窝弧线与袖窿弧线,如图3(c)所示,如此可得到前短后长的一片式垂坠褶服装款式,如图3(d)所示。同理,若想得到前长后短的款式,则应将对角线DB向C点平行移动,移动的量等于前后衣长的相差量。 图3 前后衣长的单独变化 由于领型变化多出现于前衣片的领窝线[11],且前、后领窝线一般不能完全重合,因此领窝线需进行前后片分别设计。初次设定领窝深、领窝宽时,可采用后领窝的数值进行绘制,以确保后领窝与人体后颈部服贴,如图4(a)所示。在单独设计前片领型时,可将面料ABCD沿AC对折,以OC作前中线,OD作肩线,即可设计新的前领深F′点,如图4(b)所示。此时,可沿EF′直接剪下,呈鸡心领的款式;也可以沿OF′剪开,将三角形EOF′沿EF′折叠熨烫,如图4(c)所示,最终呈开门领的服装款式,如图4(d)所示。 图4 前后衣片的领窝线单独变化 领窝线的变化较为丰富,不仅可将侧颈点E、领窝深F做适当的增量追加,做成大领口的造型,并且可将领窝线EF根据款式需要,设计为直角的方领,如图5(a)所示;曲线的弧形领,如图5(b)所示;斜线的深V领,如图5(c)所示。由于服装遮体的需要,领窝深F点不易过度下移,最低不得低于胸围线;侧颈点E可根据款式设计的需要,适当向肩端点移动,最多可移动到肩端点处,此时服装呈无肩线的抹肩款式,如图5(d)所示,并且可将侧衣长做收褶与固定处理,便于着装者伸出手臂。 图5 领窝线型的拓展变化 在袖窿线的设计上,虽然腋下点H可向底摆移动(即向D点移动),变成袖窿线纵向修长拉伸式的罩衫,但是腋下开放式的款式效果会被服装的垂坠褶量所掩盖,无法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因此袖窿线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服装肩端点G的设计上。 若肩端点G向领宽点E移动,可使肩线EG变短,袖窿线GH的曲度变小,如图6(a)所示,服装呈挂脖背心的款式,如图6(a′)所示。若肩端点G向腋下点H移动,可使肩线EG变长,袖窿线GH的曲度变大,如图6(b)所示,服装呈小冒袖的款式,如图6(b′)所示。此款可在腋下设置一个暗裥,不仅能收窄袖窿弧线,以防腋下走光,而且可使腋下的服装褶量向前后衣片均匀分散,穿着更舒适。若肩端点G持续向下移动,直至G点、H点与侧缝衣长的底摆端点D三点重合,如图6(c)所示,服装呈无袖窿线的斗篷款式,如图6(c′)所示。 图6 袖窿线的拓展变化 此款衣长较短时,可做无袖口设计的短斗篷款;此款衣长较长时,需以基础肩端点沿布料直丝确定袖山线,取袖山线与腰围线的交叉点确定袖口下端止点,再沿袖山线向上绘制袖口长度并裁剪,可使着装者的手肘从袖口伸出,便于活动。 除调整关键部位的尺寸之外,本文在充分利用一片式垂坠褶服装民间裁剪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旋转的变形应用,即转换为裤装的设计思路,利用45度面料斜丝的垂坠褶裁剪技术用来制作吊裆裤。将OC作为左右裤片连裁的中线,即裤装的立裆长;令弧线EF的长度为1/4腰围,以OD作为裤子的侧缝参考线,根据款式需要,确定裤长EM,设计脚口宽度MN并裁下,即可得到一件基于民间垂坠褶裁剪技术的吊裆裤,如图7所示。 图7 基于民间垂坠褶裁剪技术的吊裆裤制作步骤 民间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裁剪方法仍是中国传统十字形结构平面裁剪方法的变通。为清晰其裁剪原理,本文梳理总结了民间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裁剪方法,将手口相传的民间技艺转换为清晰的图文记载与技术分析,并与现代服装结构设计建立了对应关系,明确了领窝、袖窿、衣长等关键部位的尺寸设计与裁剪原理,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并拓展此民间裁剪技术。基于此,本文从打破对称限制、调整关键部位尺寸、结构变形应用的角度入手,开展了民间一片式垂坠褶服装的款式拓展实践,拓宽了此裁剪技术的衍变思路与应用范围,有利于民间一片式垂坠褶服装裁剪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为相关民间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与思路。(二)领窝线的设计
(三)肩线的设计
(四)袖窿线的设计
三、民间一片式垂坠褶服装裁剪技术的款式拓展变化与分析
(一)衣长的拓展变化
(二)领窝线的拓展变化
(三)袖窿线的拓展变化
(四)结构旋转的变形应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