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见
“爸爸,中秋快乐。”2023年中秋,张蕴蓝从密密麻麻的工作中抽身出来,父女俩一杯清茶、一碟月饼,对月而坐,促膝谈心。
张蕴蓝是一名“非典型”北方女子,声音轻柔,身材娇瘦。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子”,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扛起了家族企业的“帅旗”,打造出一个新时代的“服装商业帝国”。
她的背后,有着多重身份。她既是创业者群体的一员,更是女性创业者的代表;她是数字化治理体系拓荒者,也是坚持通过C2M产业互联网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坚守者;她是产业变革的开拓者,也是二代创业的传承人。她失败过,也拼搏过,她说,自己就像一头山羊,表面温和,头上却长了一对角,坚毅而勇敢。
1979年4月,张蕴蓝出生在山东青岛,有一个小3岁的弟弟张琰。在张蕴蓝的记忆中,家里常常只有母亲和他们姐弟,父亲张代理常年在公司忙碌。
不过,年少时期的张蕴蓝也并不怎么愿意见到父亲。父亲非常严格,父女俩偶尔短时间相处,父亲几乎一直在挑毛病,从张蕴蓝走路的姿势、发型到着装,总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尤其是发型,父亲要求她剪短发,认为短发干净利落。尽管张蕴蓝想扎辫子,但当时的她不敢反对父亲。直到上大学,她才留起了一头长发。
父亲张代理在服装界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白手起家,1995年创立红领集团,开创了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中高端服装品牌。张蕴蓝上小学三年级时,家里的经济状况就非常好了,父亲给他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张蕴蓝拥有青岛第一台私人电脑,还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她也是当时屈指可数的请家教学习钢琴的孩子之一。
虽然是“富二代”,但张蕴蓝姐弟从小并没有接手家族事业的压力,因为父亲一直想把公司做成一个公众公司,并不希望家族里的人来公司工作。高中时,张蕴蓝去了加拿大读书。让她奇怪的是,自己小小年纪到了异国他乡,父母居然一次都没去看过她,父亲更是连电话都不主动给她打。
也许正是因为父母给予了“自由生长”的空间,张蕴蓝性格越来越独立,把学业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加拿大大学毕业后,她找了一份助教工作,筹划着在不久,和男友结婚,过上安逸的小日子。
2005年,考虑到男友去了南京读博士,张蕴蓝回国了,在上海一家外企找了一份工作。然而,她这个上海白领才当几个月,父亲突然专程来找他,直截了当地说:“爸爸需要你回来工作。”
当时父亲并没说“接班”,张蕴蓝也没往这方面想,只是单纯觉得:父亲需要我,肯定是要我做一些事情。于是,她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李回了青岛。
父亲的要求有些苛刻:从一线做起,不能让别人知道他们父女的关系。张蕴蓝很意外,但父亲做事一定有他的道理,她选择服从。
就这样,张蕴蓝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她本想着当个悠闲的白领,然后结婚生子,甚至已经报了烹饪班。谁知,短短几天时间,她就成了红领集团的“实习报关员”,开始涉足一无所知的服装领域,做报关、报检、跟单以及国际业务谈判等工作。
父女俩距离近了,心里却有了“隔阂”。因为身份角色转换,张蕴蓝在公司只能称呼父亲“董事长”,而父亲对她的要求似乎格外苛刻,甚至有些故意针对。
张蕴蓝觉得眼前的父亲越来越陌生,哪怕简单的交流,都可能变成一场争执。有一次,父亲让她写一份计划书,她熬了好几个夜晚,写了30多页,可父亲看了几眼就扔了。
张蕴蓝满腹委屈,父亲才看了不到1分钟,怎么知道她做出的是什么东西?显然,她的反抗根本没用,只能重写。张蕴蓝自己也不记得改了多少遍,最后洋洋洒洒的计划书变成了1页纸,终于在父亲那里顺利通过。
父亲的方法看似简单粗暴,却非常有用。从那以后,张蕴蓝知道了什么叫“简洁”,但凡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意思,绝对不会用两个字。
张蕴蓝起初没法理解,父亲为什么“刁难”自己,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爱。也是从那时開始,她提议父女之间用邮件交流。书写邮件需要思考,有个缓冲时间,能有效避免两人言语冲突。
张蕴蓝知道父亲讨厌长篇大论,尽量用简单的语句罗列论据,表达论点,而且在每封邮件开头都会写上:亲爱的爸爸,这是女儿不成熟的意见,请您指正。
张代理每次都会静下心来看,然后给予冷静理性的回复,结尾部分都会加上:女儿,以上是爸爸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正确,如果有哪一句话伤到你,一定是爸爸的无心之过。
父女间的邮件往来,融洽了关系,拉近了距离,一直保留至今。
最初那几年,张蕴蓝和父亲之间的“摩擦”不止在工作上,父亲依然对女儿的形象有着自己的意见,要求她剪回短发,并罗列出一批成功女性,说这些人都是短发。张蕴蓝喜欢长发,这次并没有让步。意外的是,父亲居然选择了妥协。她这才意识到,父亲其实也在悄悄改变。
2006年,张蕴蓝凭着出色的表现,掌管了市场营销部,她是张代理女儿的身份也逐渐被公开。那个时候,她正怀孕,掌管部门1个月之后,她拿出一套方案,裁掉三分之一的员工。公司业绩因此下降一半多,造成很坏的影响,整个部门非常混乱,甚至还有外界传言“红领来了一个败家子”。
这种情况下,张代理没有责备和批评,而是选择了无条件支持。所幸,1年之后,新的团队建立起来了,公司的业绩逐渐恢复。
如今回想起来,张蕴蓝觉得自己当时的决定过于草率冲动,应该选择缓和一些的方法。她心里很清楚,如果当时父亲制止,自己可能没有那么深刻的领悟。她深深地感受到,父亲是伟大的,只要在他的承受范围内,他允许女儿去碰壁。如此一来,她的成长会比别人快一些。这种“快”是来自试错的累积,更是来自父亲的成全。
“父亲大胆用我,我大胆去做,这是我的幸运。”在父亲悉心培养下,张蕴蓝继承了拼搏奋进的好家风。她深知大浪淘沙,不进则退,自己没有理由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停止奋斗。
5年内,张蕴蓝辗转公司多个基层岗位,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第一个到公司,晚上几乎是最后一个下班的。面对“富二代”标签,张蕴蓝更喜歡定义自己是“创二代”“拼二代”。在她看来,公司的传承,不是厂房设备这些资产,也不是简单的财富,而是公司文化、治理模式的继承和发扬,这些无形资产才是公司得以持续生长的关键。张蕴蓝迅速完成了自我成长,成为父亲的得力干将。
终于,2008年的一天,父亲毫无征兆地找到张蕴蓝:“我要把你扶到总裁的位置。”张蕴蓝很震惊,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一口答应。
这一次,父亲专门为女儿安排了充满仪式感的总裁接任仪式,这让张蕴蓝既意外又感动,同时这也意味着父亲在慢慢认可自己。
当上总裁后,张蕴蓝没想到,第一场硬仗的对手是那些她叫着“叔叔”“伯伯”的元老。他们思想相对保守,对于传统老服装企业的“触网之路”并不看好,持反对意见。不仅如此,公司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半路接班人,能把偌大的一个公司扛上肩头。
从传统成衣销售向“个性化定制”转型,张蕴蓝坚决不服输,别人说不行,她就越要做到。短短几天,她就组建起一支懂英语和互联网的年轻团队。那段时间,公司元老人心惶惶,还有人向张代理告状,张代理并不理会,让女儿放手去做。在父女俩默契配合和努力之下,一个用户在线自主设计、实时下单,个体直接面向制造商的C2M个性化定制平台终于搭建起来了。
2017年,酷特智能完成了数据驱动智能制造改革,公司从此跨入一个新的工业制造时代。张代理湿润了眼眶,他极力控制着,不让泪水流下来。这个细节,只有张蕴蓝看到了,这是除了她的婚礼之外,她第二次看见父亲流泪。
平日里,张代理习惯拿出明确的标准和最好的例子来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与女儿的相处中,他常用更优秀的人做标准,让这些标杆成为女儿前进的“参照系”。2020年底,他终于完成了对女儿的考察,退居幕后,在公司磨砺了15年的张蕴蓝以董事长的身份正式接棒酷特智能。
张代理把这种成功归结为一种“基因和精神”的传承。“接班”不意味着否定元老、否定过去,两代人需要发自内心地尊重、理解、欣赏对方。
如今,父女二人各自忙碌,很少见面。这个企业,父亲“交”得放心,让女儿“接”得安心。酷特智能已是拥有核心技术和基础科研成果的C2M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科技企业,实现了“一人一版,一衣一款,一件一流,7个工作日交付”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解决了传统服装高库存的瓶颈以及传统个性化定制高成本、无法量产的痛点。
而张蕴蓝也因此被评为“2020中国十大品牌女性”,入选“2023中国品牌女性500”榜单,还获得“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回想起这么多年来父亲有意无意间对她的考验和培养,对于“接班”这个话题,张蕴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质就是两代人的磨合过程,为对方改变并适应对方。接手家族企业这些年,张蕴蓝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传承”二字,传承的成功是两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任何一方不努力都不行。而在这个过程中,张蕴蓝最看重并受益匪浅的是家风的传承,勇于奋进的家风,给了她一路披荆斩棘的勇气。
张蕴蓝把这种家风很好地传递给了两个儿子。对于教育,她觉得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勤奋的人,父母自己就必须勤奋。
作为一名创业女性,经常被问到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其实,起初张蕴蓝因工作太忙,和丈夫的矛盾并不少。一次,丈夫和她商量孩子过生日的事,非常疲惫的张蕴蓝随口说:“我太累了,你看着办吧,我都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参加。”
那一次,夫妻俩“冷战”了近1个星期,张蕴蓝意识到自己把精力全放在了工作上,忽视了这个家,她主动找丈夫沟通。话说开了,气也消了,夫妻俩一起给孩子办了一场温馨的生日派对。
“家庭和事业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会有些冲突,但拉长了看,两者不存在选择和舍弃,任何一种形式,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今的张蕴蓝,恰到好处地掌握着事业和家庭两者之间的平衡,从之前的疲于应付到如今的游刃有余。
虽然在两个儿子成长的路上,张蕴蓝有着太多身不由己的遗憾,但她独创了一种“五分钟陪伴法”,让母爱永不缺席。她常常在一些鼓励女性创业的演讲中,分享这种方法:她设好闹钟,放下所有事情,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现在有五分钟时间,你想做什么,妈妈陪你。”这样的全身心陪伴,能很有效地增进亲子感情,因为陪伴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而是在于陪伴的质量。
这就是张蕴蓝,娇小身躯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带着不服输的精神,在她的服装世界叱咤风云。这一路,她不曾迷茫、不曾害怕,永远有光芒、有力量,因为,她的心里有一盏不灭的明灯,那就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