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思政的变化特征及优化策略

2024-01-21 15:19洪婷婷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精准人工智能思政

洪婷婷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近年来,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赋能优势,促进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当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环节深度融合,助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升级。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2023 年,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召开,我国持续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行动,发挥数字化在推动教育变革中的关键作用。人工智能在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类智能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优势,推动教学模式变革,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学术界研究如何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可以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终身化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为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理论、实践、学科等领域进行探索,助力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数字化支撑体系。

一、智能思政的基本概述和形成要素

(一) 智能思政的基本概述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嵌合、相互赋能的一种智能化教育模式[1],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转型。具体来说,智能思政就是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和融合。因此,探讨智能思政相关问题,首先要剖析其形成要素,深刻认识智能思政依托“数据+ 深度学习+ 算力”的定义法则,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生态氛围。

(二) 智能思政的形成要素

1.以大数据为依托

没有大数据的支持,人工智能就难以充分展现其价值。智能思政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收集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关的数据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智能思政在资源汇整的过程中,借助人工智能综合分析的功能,推送和智能检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实现课程思政和学生思辨能力的融合发展。当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多,人工智能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绘制出其特定的知识图谱,使教学过程更具个性化。

2.以深度学习为核心

深度学习是一种对大数据进行运算并得出优化的智能算法,尤其是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有突出的成效。智能思政之所以具有智能化、多元化、拟人化的特征,是由于深度学习的多层次分析功能和海量数据处理的算法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深度学习算法对大数据资源的反复利用,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个性化、精准化和科学化。

3.以高度运算能力为关键

人工智能提升大数据资源分析的精准度,推动智能思政发挥“互联互通和线上线下”的融合作用。高度运算与人工智能的不断融合和互补长短,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高度运算能力是智能思政形成和发展的支撑力量。利用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有助于改进传统课程思政的不足,发挥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助推作用。

二、智能思政在三个领域的变化特征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数字化运算和智能化表征,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实践和学科领域都有了新的变化。深入分析这些变化,是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环节。

(一) 理论领域的变化特征

智能思政的运行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四个构成要素。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领域的变化也是围绕这四个构成要素进行。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2]。根据教育对象的情况,智能思政不仅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全面的智能教学体系,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备课计划、跨学科综合性的前沿资源和社会性的时事热点。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从客体受益程度来看,人工智能将算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指令和方式,根据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实现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和动态化的学习,提高学生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政课教师所运用,促进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物质实体。思政课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教师利用智能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向学生推送专题性的学习资源。其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作为新的技术领域,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有效融合,赋予智能思政的教学运用载体、教学使用方法、教学选用素材具有时代烙印。

总之,智能思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学习分析、数据分析等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借此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通过网课观看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论坛发帖情况等。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理论导入和讲解知识等进一步深化,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获得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此,智能思政研究四个构成要素的理论领域会朝着智能化管理、数据化分析、人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二) 实践领域的变化特征

研究智能思政在具体实践领域方面的变化,有助于深刻把握智能思政的育人本质和优化智能思政的育人机制,推动智能思政在工具、载体、手段等方面的优化,促进智能思政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人才培养方面的个性化、精准性和针对性的效果。鉴于此,智能思政在实践领域的变化表现为三个转变。

其一,“数据”思政。智能思政的形成和运行以大数据资源为内容支撑,通过重构数据的知识、评价、决策以及引导等活动,推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大数据的生态模式。人工智能根据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习惯等要素,更新教学思维、规范教学秩序、畅通教学流程,推进智能思政的教育形态达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赋予智能思政集教与学、社会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重要特征。其二,“精准”思政。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智能思政的思维兼具自主性和技术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制定课程内容和学习计划,采用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这些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活动信息的精细管理、教育目标的精准识别、教育成果的精准评价等。智能思政将深度学习的现代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增强了智能思政的育人方式和载体的效用和价值。其三,“虚拟”思政。信息化时代,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仿真技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不断普及,例如混合现实的MR 技术、增强现实的AR 技术和虚拟现实的VR 技术等。虚拟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政场景,让学生在虚拟仿真情境中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在“教与学、情与景、人与物”的结合中感受智能思政带来的变化。

基于智能化技术的虚拟场景提供了实践的新场域,将进一步拓展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发生领域[3]。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全维掌握、全维设计和全程评估;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实践形式。同时,教师还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实践领域的融入与使用,使教研活动具有代入感、沉浸感、互动感。

(三) 学科领域的变化特征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变化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变化。这个变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实现价值引领与学科交叉的有效融合。

其一,正确价值导向的强化。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在信息共享的社会,智能化推动了网络内容的多样化,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尤其是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师生,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图像识别技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向学生传递科技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把奉献和担当根植于骨子里,从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智能思政在学科领域的创新过程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利于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认准以及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交叉学科知识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契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革命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思政专业课程建设滞后、部分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思政元素开发不足等现象。为了优化智能思政课程框架和强化实践教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创新为基点,建立多学科与人工智能交叉互动。为此,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智能思政需要借助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数字化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进。这种优化组合正是智能思政有效性发挥的关键。

总之,智能思政在培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有利于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

三、智能思政有序推进的优化路径

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的新背景、新工具、新引擎,为智能思政的资源收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推动了智能思政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结合智能思政在理论、实践、学科领域的变化特征,提出智能思政的优化路径。

(一) 筑牢理论基石,融合智能思政四个要素

智能思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和科学化发展。通过强化智能技术运行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提升教学实效。因此,在智能思政的理论领域需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载体和环境四个要素,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进一步打造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第一,强化人机协作教学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人工智能的信息化、便捷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与人工智能协力合作的能力。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综合处理分析能力,对准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将各类课程的重要知识融于实践教学设计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力。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作为新型教学载体的优势,比如微信、QQ、微博等网络互动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系背后的科学逻辑和重大意义,激活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智”与“志”的价值旨归。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随着智能思政的深度融合与推广应用,教师在人机协作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智能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深入分析事件发生的多主体、多因素、多视角,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价值。一方面,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比如组织线上知识竞赛或抢答等方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增强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另一方面,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比如制作PPT课件或拍摄短视频等,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转化为自身的行动自觉和思想自觉,促进师生与实践相贯通、与社会相连接、与时代同频率。

第三,提升智能思政新载体的效能。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技术支撑,可以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提供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形成了“数据—教育—效果”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方面,需要通过人工智能多维度分析学生思政课学习过程的全貌,以准确性、全面性的标准实现智能教育的精准化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及时跟踪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关注时事的动向,组建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账本”。

第四,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引导学生精准解读国家的新政策,把握社会正确的价值主流。首先,教师需要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掌握其思想精髓、世界观和方法论等重要内容。其次,教师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规律,实现课堂教学与资源供给的相互融合,紧抓智能思政“课前、课中、课后”的相互衔接,让学生达到启发思维、提升认知效果的目的。

(二) 遵循实践基要,探索智能思政三个形态

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要更加注重对数据进行全样本、全过程、跟踪式的挖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思路在学生个性和兴趣方面的灵活运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都需要落实在教育实践方法上。基于此,可在智能思政的实践领域探索三个形态。

第一,打造“数据”思政。数据思政是以大数据信息为依据、以大数据思维为理念、以大数据技术为实践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样态。经过大数据处理可以收集、处理分析、整合,构建面向智能思维和智能数据资源库。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数据进行抓取,经分析后组建考核数据库。随后,教师可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结构化梳理、可视化整合和个性化教学目标制定,打造数据化、一体化、精细化的育人生态。数据库教育实践方式促使学生在与“智能伴学”的互动中,自主学习并有效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知识,在促进认知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第二,实行“精准”思政。精准思政是指思想教育教学领域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精准引导和培养。当前,一些学生因为思政课理论性强而感到枯燥,学习兴趣不足,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思政是建立在综合分析前沿动态、研究课题、教学指导大数据资源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思政教育资源,强化精准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和实现精准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基于此,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字思维,借助大数据聚类分析方法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教学,提升思政课堂的智慧性,让思政课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三,推进“虚拟”思政。虚拟思政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虚拟仿真情境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的教学模式。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应用的加速落地,虚拟现实技术渗透到教育领域。虚拟思政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从“现实态”到“虚拟态”的转变。相应地,为顺应智能化时代的趋势,思政课程需要依托虚拟现实等科技支撑打造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要落实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实现“知、情、意、信、行”的沉浸式体验课堂。比如,组织学生到VR 实训教室,让学生感受教育情境。教师在设计虚拟思政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时,要在网络云端构建出高度智能化的仿真实践场,让学生可以接触和感知高度仿真的思政教学。

(三) 坚守学科属性,缕析智能思政四个范围

智能思政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运用大数据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作为“服务者”的价值属性。人工智能的数据、信息、研究范式和思维方法应遵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把握媒体的融合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特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要在坚守学科属性方面缕析智能思政的四个范围。

第一,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性技术,其自身应用场景的扩展是一个体现社会关系的过程。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学生容易受到各类繁杂信息的影响。教师需要做好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工作,在智能化场景中发挥人工智能“调适、吸纳、转化”等作用,传播好时代的声音。比如,线下强化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创优;线上通过录制视频课程、语音课程或实时直播的形式讲课,实现线上理论传播与线下学习交流紧密结合,营造资源共享、智能推送、实时反馈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第二,融合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德育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智能思政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坚持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所以,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可以深刻思考和把握人的理想、使命、价值等人文关怀。一是需要提升智能思政的内容精度、形式活力与传播效果。比如,可以利用校园课间播放红色歌曲、校内开展唱红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教学方式,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二是需要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设计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需要做到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同时做到人工智能技术与现实的教学活动有效结合,实现主观与客观、科学与人文的辩证统一。

第三,立足于社会现实。智能思政的很多工作需要在虚拟网络空间运行,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开展虚拟实践的过程需要一个全面、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这一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教育内容的精准把握上。教师凭借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信息抓取、分析和优化功能,将社会热点数据资源运用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打开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基础相融合的新场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行合一。

第四,助推思政课教学算法智能化发展。智能算法是智能思政形成的核心技术,可在知识结构、思维特点、认知习惯等方面进行体系优化、精准聚焦。教师在精准思维的指导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的数据分析和精准分析功能,用数据和事实精准厘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比如积极开展思政课程的教学观摩活动,或者构建“必修+选修+通修”三位一体的教学课程群,让学生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四、结语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智能革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深度学习和高度运算能力等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形成了一种新形态的教育模式,即智能思政。人工智能具有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已经成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赋能增效的有利途径,在理论领域、实践领域和学科领域具有显著的变化特征。基于此,本文分析三个领域的变化特征,提出智能思政三个领域变化的优化策略,即筑牢理论基石,融合智能思政四个要素;遵循实践基要,探索智能思政三个形态;坚守学科属性,缕析智能思政四个范围。思政教育正面向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趋向转型,将智能思政融入“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中,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或组织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环境支持和技术的保障。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明晰肩上的职责和使命,重视加强坚持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本身的互动作用,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精准人工智能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