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超
清光绪十七年(1891),齐白石27岁,在此之前,他是一位雕花木匠,此后才由民间画师逐渐进入文人画家的行列。应该说,这一年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他后来成为世人公认的国画大师乃至世界文化名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一影响,是与他的恩师胡沁园的襄赞与栽培紧密相连的。
“藕花吟馆”初拜师
胡沁园(1847—1914),名自倬,字汉槎,别号沁园,行寿三,人称“寿三爷”,系湘潭县中路铺火口岭村竹冲韶塘人。胡沁园出身书香之家,家境宽裕,奉行诗礼传家。他爱好诗文书画,能写汉隶,会画工笔花鸟草虫,诗也作得很清丽,且家中收藏了不少古书和名人字画;加上为人慷慨,性情开朗,喜欢结交朋友,故家中总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白石自状略》写道:“年廿又七,慕胡沁园、陈少蕃二先生为一方风雅正人君子,事为师,学诗画。”
光绪十四年(1888),齐白石在家乡做雕花木匠出了名。因他又名纯芝,人们称他为“芝师傅”。白天,他给人做木工活,晚上间或为人画一些肖像,以养家糊口,过着“朝为工,夜习画”的生活。
第二年春节后的一天,齐白石来到离家40里外的赖家垄做雕花木工,正在埋头苦干时,有人跑来告诉他:“竹冲寿三爷来了,要见见你!”说完,就要他去见寿三爷。来人正是胡沁园,齐白石犹豫了一下,还是停下活计,迎了上去。一见面,胡沁园就客气地说:“芝师傅,你的邻居马家,是我的亲戚,常跟我说起你,人很聪明,又能用功,只因你常在外做活,从没有见到过你。今天在这里遇上你了,我也看到了你的画,很可以造就!”接着问道:“你家里有什么人?读过书吗?”齐白石一一作了回答。胡沁园又问:“你愿不愿意再读读书,学学画?”齐白石说:“读书、学画,我很愿意,只是家里穷,书读不起,画也学不起呀!”胡沁园鼓励道:“那怕什么?只要有志气,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也能应付得过去。你如果愿意的话,等这里的活做完了,就到我家去谈谈!”齐白石听了很受感动,于是满口答应了。
拜师这天,正是胡家举行“藕花诗会”的日子,“藕花吟馆”热闹非常,来了很多文朋诗友。胡沁园见齐白石来了,很高兴,即留他与参加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并介绍他拜见了胡家延聘教读的老夫子陈少蕃。胡沁园对齐白石说:“你如愿读书的话,就拜在陈老夫子门下吧!”齐白石点头表示愿意。
胡沁园又问他父母的态度如何。齐白石说:“父母倒也愿意,就是家里穷……”话还未说完,胡沁园即打断道:“我不是跟你说过?你就卖画养家吧!你的画能卖钱,不要担忧!”齐白石仍有顾虑:“只怕我岁数大了,来不及。”胡沁园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今年27岁,何不学学苏老泉呢?”陈少蕃也说:“你如果愿意读书,我不收你的学费。”同席的人听了,都啧啧称羡,说:“读书拜陈老夫子,学画拜寿三爷,有了这两位老师,你还怕不能成名!”
于是,齐白石便打定主意,在胡家住了下来,“烧松烟以夜读,步落月而晨吟”,从此放弃木工,潜心钻研诗词书画。
习画之余学作诗
胡沁园、陈少蕃两位老师还商量给齐白石改名为齐璜,字濒生,亦作萍生;因其家住白石铺,故又取别号“白石山人”,预备题画所用。后来人们干脆称他为“白石”。这就是齐白石名字的由来。
画画时,胡沁园常对齐白石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手要熟。立意、布局、用笔、设色,式式要有法度,处处要合规矩,才能画成一幅好画。”他耐心指点,并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人字画给弟子仔细观摩,使其领会构图和造意,融汇贯通,潜移默化。不久,胡沁园又介绍齐白石向湘潭另一位著名画家谭荔生学山水画。
学画之余,胡沁园又叫齐白石学作诗,他说:“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这天,正值阳春三月,“藕花吟馆”前的牡丹开得非常艳丽。胡沁园约集“藕花诗会”同仁赏花赋诗,并叫齐白石参加。诗会上,齐白石做了一首七绝,胡沁园看了后,念了其中两句“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桔有余甘”,面带笑容地说道:“对仗工整,寓意也很好!”
自从26岁跟着萧芗陔、文少可两位老师学画肖像画后,时间不长,齐白石便开始为人画像,这也是为了生计。在当时摄影不普及的情况下,画人像虽然收入不高,但尚能养家糊口。由于胡沁园的悉心栽培,齐白石学业进步很快,不仅能画,还能作诗。加上胡沁园的宣传,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韶塘一带的人,都慕名而来,请他画像。
胡沁园深为弟子的进步而高兴。有年冬天,齐白石作了一幅山水画《琴书至乐图》,受到胡先生的赞赏,说他的画已达到“云林境地”,并当即在画上题诗一首:“移石动云根,绿竹半含箨。相对亦忘年,山村杏花落。”
以詩画感念师恩
1896年春夏之交,齐白石32岁,专程到韶塘拜谒老师胡沁园,并特意为老师画了一幅肖像画。画面上的胡沁园,面容沉静而刚毅,看上去是一位有智慧、有修养的读书人。画像右上方题有款识:“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时丙申四月浴佛后二日,受业齐璜恭写。”并钤有三印。
五年后的1901年,也是春夏之交,正值胡沁园夫人50岁,齐白石亦为师母画了一幅肖像,上题:“沁园师母五十岁小像,时辛丑四月门人齐璜恭写。”并钤印两颗。
中年后的齐白石,为生活而奔波,因艺术而远游,曾“五出五归”,与恩师胡沁园聚少离多,但两情依依,师生常书信往来,互诉衷肠。
他曾写过一首《过沁园呈汉槎夫子》,诗中将老师比作有“三绝”之称的东晋画家顾恺之,对老师的人品、才学、画艺由衷赞美。其中一句“客里侯芭座有梦,梦携诗稿拜扬雄”,借西汉扬雄和侯芭的师生情谊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思念之情。
有一年,齐白石远游归来,回到茹家冲,因琐务缠身,未能及时前往韶塘拜谒恩师,便修书一封托人送去,信中说道:“公知我者,想不叱责。”可见,师徒情深,彼此信赖。
不久,齐白石又画了一幅画,寄给胡沁园,并附上一信:“自别公后,眠食欲废,奈何委画者颇多,一无应命,知我惟公,想不罚我也。璜画小幅一,其品清逸,寄来奉公置之……”
胡沁园60多岁时,齐白石又为老师画了一幅肖像。这幅肖像系齐白石在宣纸上用炭笔、炭粉加水墨画成,使用素描法,有黑白照片的效果,形象十分逼真。画面中,胡沁园面容慈祥、和蔼,长长的胡须,棱角分明的嘴角,紧锁的眉毛和深邃的眼睛,看上去就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此时的他,髭须皆白,面部肌肉松弛,眼角和眼的下部肌肉下垂,面部表情木然,颈部几乎未画出来,似有驼背迹象。画像如此老态龙钟,似乎是齐白石为老师所画遗容,此时应距胡沁园逝世时间不远。
齐白石给胡沁园画的这幅肖像画,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沧桑,至今保存完好。1984年元旦,湘潭市举行齐白石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时,胡氏后裔将这幅肖像献给了有关部门,并公诸于世。
1912年9月,齐白石住在距白石铺二十余里的茶恩寺茹家冲,曾特地接恩师胡沁园到家里小住,并以上礼待之。
1914年5月22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胡沁园病逝于韶塘,享年67岁。噩耗传到茹家冲,齐白石失声恸哭,寝食不思。他参酌旧稿——都是胡沁园生前赏识过的,画了20多幅画,并亲自动手裱好,然后赶到30里外的竹冲韶塘,跪伏恩师灵前,将画作焚化。同时,他还写下《哭沁园师》七绝14首。
其中,《哭沁园师》之四曰:“平生我最轻流俗,得谤由来公独知。成就聪明总孤负,授书不忘藕花池。”诗中齐白石回忆了青年时期在“藕花吟馆”习诗学画的情景,感恩老师在自己成才路上的提携和包容。《哭沁园师》十四曰:“学书乖忌能精骂,作画新奇便誉词。惟有暮年恩并厚,半为知己半为师。”此诗体现了胡沁园在齐白石心中的独特地位。
齐白石还写了一篇祭文和一副挽联。挽联云:“诱我费尽殷勤,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负公尤为期望,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挽联概括了胡沁园的身世,赞扬了他的道德才艺,既是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也是作者本人的自勉。
胡沁园去世后,齐白石写下不少怀念老师的诗文,并与胡氏后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直到 70岁时,齐白石仍在回忆韶塘拜师学艺的往事,写下《韶塘从师》一诗:“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诗中再次表达了对恩师胡沁园的深切怀念之情。
编辑/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