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昭炎:“赤脚教授”回乡种“文化”

2024-01-20 10:53徐炯权
老年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攸县乡贤书屋

2023年11月27日晚,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在央视10频道联合发布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等19人入榜,共同成为“闪亮的名字”。现年89岁的夏昭炎,曾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他的家庭还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赤脚教授”。这些称号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到攸县石羊塘镇高桥屋场采访,了解到他和老伴杨莲金退休回乡种“文化”、引领乡村文明新风的心路历程。

退休回乡,携老伴创办农家书屋

石羊塘镇高桥屋场一处农家小院,鲜花绽放,绿意盎然,院中一栋二层小楼简朴明净。小院的主人夏昭炎,身材瘦小、满头银发,他腰不弯、背不驼,上楼梯时步履稳健。夏昭炎说,年近九旬的他之所以身体健朗,得益于年轻时在部队锻炼和退休后坚持健身。夏老夫妇领记者到二楼交谈,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大厅一张摆满书籍的大书柜。大厅茶几上及老两口的书房、睡房也摆满了书报刊。

“读书能改变命运,知识能让人进步。”读书是夏昭炎始终坚守的信念。

夏昭炎1935年10月出生于攸县一个普通农家,幼年丧父的他,由祖父母抚养成人。在村里颇有名望的祖父读过私塾,从小就对夏昭炎寄予厚望,教导他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1951年1月,夏昭炎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他从部队转业到攸县政府部门工作,但一心想圆大学梦的他还是利用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1956年8月,他考入了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夏昭炎分配到炎陵县第一中学当了一名教师。1979年,他调入湘潭师范学院(今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任教。

2004年,即将退休的夏昭炎查出患有胃癌,手术后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病愈后,思乡心切的他和从湘潭市卫生局退休的老伴杨莲金商量,决定搬回环境宜人的攸县老家石羊塘镇高桥屋场居住。

攸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留在乡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过去由于没有其它文化娱乐活动,农闲时节,老人们吃完早饭便围坐在一起打牌,旁边还围满了未到学龄的孩子。这让夏昭炎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夏昭炎忍不住上前去劝阻几个围在一起打牌的老人,其中一个对他说:“我们不打牌,还能干什么?”这话,深深地刺痛了夏昭炎的心。

一定要让这些老人和孩子们远离牌桌!2008年,夏昭炎夫妇将高桥屋场一处闲置的破旧老屋买下来,修缮一新,请镇中心小学支援了一些桌子、板凳,并从自己家里搬来书籍、报纸,开办了一间小书屋,把老人们请去看书,免费教他们识字。见带着孩子的老人被书架上琳琅满目的报刊书籍所吸引,夏昭炎夫妇开心地跟他们聊天,将他们的阅读需求记录下来,自掏腰包添置新的书报刊。

随着到书屋来看书的老人越来越多,夏昭炎夫妇继续将屋场的另外几间破旧老屋修缮装饰,搭建风雨棚,设立图书室、阅览室和学习室。为扩大藏书规模,吸引更多的老人和孩子们来看书,他们还发动学生、亲友为书屋捐书。攸县图书馆也主动给书屋送来了17大包图书。在社会各界和当地村支两委的鼎力支持下,书屋的规模越来越大,添置了电视机、音响、影碟机等,形成了功能完善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还吸引了不少邻村的居民前来。为争取到县里对书屋的支持,夏昭炎多次往返县城。经过他的不懈努力,2011年,他们创办的老年学校和少儿假期学校正式挂牌,书屋也成为了攸县首家农家书屋。书屋里摆满了书籍,共有两万多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稻田育种、果树嫁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家禽饲养、家庭保健等有关农业科技、疾病预防、法律法规和幼儿启蒙教育等书籍。不少老年读者还认真做了笔记,有的意犹未尽,还借回家去看。

为方便周围的居民前来书屋看书借书,夏昭炎还与邻村的村干部商议,将书屋与各村部的图书资源进行整合,在有热心人管理的界市、南田、荷叶塘、杏塘、佳台等村设立了多个借阅点。见夏昭炎常常为了书屋的事到处奔波,炎热的夏天干脆就打着赤脚,居民们便亲切地送了他一个“赤脚教授”的外号。

道德讲坛,特色课为居民雪中送炭

夏昭炎和杨莲金了解到,过去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道德与法治教育,村民不讲诚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晚辈不孝顺长辈、夫妻不和、邻里矛盾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孩子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共党史、国史也知之甚少。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他们以农家书屋为依托开办道德小讲堂,给老人和孩子们讲授家风家教、传统美德、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大家争当文明居民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夏昭炎经常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字形字义结合起来,采用生动的方式讲授。比如,讲“仁”字,他说:“两个人在一起就叫仁,两个人心不好的话,就搞不到一起,就会不仁不义。”

每逢暑假,夏昭炎都要在书屋内开设的免费少儿假期学校给孩子们讲传统文化:“《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的就是一个‘信字,‘信是人言,言必有信,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夏昭炎讲得生动,孩子们听得入神。他还邀请湖南科技大学的师生来小讲堂给孩子们讲传统国学课,邀请村里有威望的夏冬初、夏寿春、夏玉柯等老人来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对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来少儿假期学校学习的孩子,有本村的,也有邻村的,甚至相隔几个村的家长也骑着摩托车送孩子来听课。

夏昭炎最关心的还是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鼓励少儿假期学校的孩子們多读书、读懂书,夏昭炎和杨莲金想了不少方法。“写5篇读书心得,授予‘读书小学士称号;写10篇,授予‘读书小硕士称号;写15篇,授予‘读书小博士称号。”孩子们无论在学校还是课外学习竞赛中获得奖项,夏昭炎老两口都会精心挑选他们喜欢的书籍给予奖励。

“故事大王、成语大赛、才艺展示……”为了丰富少儿假期学校的教学内容,夏昭炎和老伴不但组织了这些有趣的主题活动和竞赛,还动员附近的中小学教师来假期学校义务上课。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师生得知后,也纷纷前来支教,免费为孩子们开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假期学校已成了这些大学师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少儿假期学校自开办以来,先后吸引了附近8个乡镇的千余名学生前来学习。

为了向当地居民宣传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杨莲金跟夏昭炎商量后,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医疗保健知识,在农家书屋的小讲坛开设了保健课,她从养生保健入手,自编教学讲义进行讲授,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做保健按摩操。在她的指导下,如今居民一些常见的小伤小痛都能自己解决。70多岁的谢运运患有心脑血管病,以前常常发晕眩症,后来她每天坚持来农家书屋听杨莲金的保健课,跟着杨莲金做心脑血管保健操,近几年便没有再发过病了。现在,杨莲金每次在书屋小讲坛上的保健课基本上都有40人左右听课,最多时接近50人。

夏昭炎和杨莲金开设的道德小讲堂和他们所教的一些特色课程,就像雪中送炭,给当地居民传授了不少为人处世经验和科学生活知识,帮他们改变了许多陈规陋习。如今,居民们打牌的少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少了,讲诚信的越来越多,夫妻之间、邻里之间的矛盾也少了。孩子们也能绘声绘色地向人们讲述动听感人的红色故事。一些听了杨莲金保健课的中老年人,每天在书屋旁的小广场上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生活规律而惬意。

“三小”模式,新乡贤引领文明新风

“天南地北唱中华,唱着那盛世锦绣繁华。”每晚八点,高桥屋场的文化小广场都会传来阵阵歌声,一支舞蹈队在五星红旗下翩翩起舞,她们的动作随着歌声时起时落,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是杨莲金带领的高桥舞蹈健身队,成员有年逾半百的“年轻人”,也有耄耋之年的“大姐姐”。由夏昭炎夫妇倡导组织成立的社区文体队、军鼓队,经常在全县各类文体表演、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而每逢农闲和节假日,高桥农家书屋总有不少人看书学习。有时,还能听到夏昭炎夫妇和支教老师在书屋的小讲坛给居民上课。

行走高桥屋场,但见一座座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村道干净整洁,到处鸟语花香,交通文明有序,居民们和睦相处,歌声、舞姿、书香弥漫在乡村田野,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居民们由衷地说,屋场新面貌的出现,离不开夏昭炎夫妇10多年的无私付出。

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夏昭炎不但是全国道德模范,还是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和“最美乡贤”。退休10多年来,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患过重病、忘记了自己是大学教授的身份,不知疲倦、不耻下问、一心一意地为乡村文化振兴劳心费力。村里有什么事、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愿来找他商量,听取他的意见。一方面,夏昭炎德高望重、没私心,村里修路、种树、捐款他都做在前头;另一方面,他学问深,讲道理生动、透彻,大家一听就懂。

夏昭炎和老伴回老家之初,家门口还是一条凹凸不平的烂泥巴路,不能行车。夏昭炎四处打听,了解到路一直没修是因为两户邻里之间闹矛盾,导致阻工。为此,他主动和村组干部走家串户去做工作,把大家召集到自己家里开会,语重心长地说:“路不通,大家都没有出路,别人都有宽阔的道路,我们也要把路修起来。”

在夏昭炎的劝说下,邻里矛盾化解,不再阻工。接下来,夏昭炎发动居民集资3万多元,他掏8000多元,大家投工投劳齐心合力把路修好。为了硬化路面,夏昭炎到县城去争取了30吨水泥。路修好了,他又和老伴扛起锄头带头去种树。在他的带动下,高桥屋场组居民的植树热情高涨。后来,连隔壁杨家里组都来找夏昭炎要树苗去种。如今,社区树木与稻田交错,相映成趣。

在夏昭炎夫妇的感召下,当地呈现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氛围,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凝聚。如今,在石羊塘镇掀起一股学乡贤、敬乡贤、崇乡贤、当乡贤的热潮。高桥农家书屋现在已建设成了融“乡贤馆、国学馆、图书馆、民俗馆、少儿馆”五馆于一体的石羊塘镇文化活动中心,里面用生动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介绍了夏昭炎夫妇等74名身边新乡贤的优秀事迹。乡贤馆的管理员熊侠艳告诉记者,在这些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下,石羊塘镇矛盾纠纷大为減少,人居环境显著改观,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公益事业蓬勃发展。自2017年至今,全镇新乡贤共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89件,全镇37支、780余人的各类社会治理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

“小书屋读出大世界,小讲堂讲出大道理,小广场舞出大健康。”近年来,攸县以夏昭炎夫妇10多年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为蓝本,逐渐实施了在农村百姓家门口建设“门前三小”工程,打通乡村文化振兴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县建成“门前三小”工程点35个。如今,这些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不仅满足了村民读书学习、健身娱乐的需要,而且还成为了传播乡村文明新风的桥梁与纽带。

“美丽乡村,不仅是村容村貌整洁美观,还要居民精神充实。”夏昭炎说,他与老伴返乡当了10多年文化志愿者,内心始终充盈着一种幸福感。做种“文化”的事,使他们精神更愉悦、生命更丰盈。

采访后记:共产党员就像一粒种子,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老党员夏昭炎、杨莲金夫妇退休后甘当“火种”,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向家乡的老人和孩子们传播文化与科技知识,引领当地村民崇文兴教、移风易俗,开创性地探索形成了攸县乃至湖南全省和全国农村“门前三小”基层文化试点工程的雏形,其德昭昭,其志烈烈,令人感佩!他们扎根乡土、造福乡亲的志愿行动,不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份靓丽的色彩,也点亮了乡村文明之光。

(鸣谢湖南科技大学离退休处敖峰老师提供报道线索和攸县老干部服务中心为本文采写给予支持)

编辑/徐炯权

猜你喜欢
攸县乡贤书屋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篽箖·上野书屋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攸县:创新教育 打印未来
梦幻书屋
湖南省首届生态文明论坛在攸县召开
南安乡贤再发力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身在煤海不“染“ 黑——攸县煤炭局2014年上半年勤廉工作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