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明
赤峰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聚焦当前社会关注的义务教育阶段民生热点问题,要求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在此背景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国家要求,颁布实施相关政策和规定,以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为最终目标,引导学校开展类型多样的“双减”活动。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落实“双减”的“压舱石”[1]。双减政策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 分钟要质量,保障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内蒙古自治区自2020 年秋季学期起,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推行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截至目前,内蒙古地区民族中小学推行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刚好满两学年的时间,而其中一学年恰逢“双减”政策实施,在这双重背景下,民族小学统编《语文》教学表现出诸多较为典型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授课教师将少数民族学习者学习统编《语文》课程的状态描述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两极分化明显”“学生综合基础不好”……这些都直接体现出少数民族学习者在学习统编教材时面临着很多困难。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对于少数民族学习者而言,统编《语文》教材相较于之前使用的《汉语文》教材,知识含量更高,具体表现为:课文篇幅更长,章节板块更多,页面内信息容量更大,总体知识含量大幅提升。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上突然面对来自拼音、识字、书写、阅读等多方面几乎翻倍的知识量本就存在困难,加之缺少了母语的注释,更是难上加难。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授课教师反馈少数民族学生的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这是语文课程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的学习者大多生活在使用民族语言的环境中,受语言环境影响较大[2]。在远离市区的农村牧区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还是以蒙语为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仅在学校上课时使用汉语交流,还远远达不到统编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加之由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差异,语文课文中的许多情境对于蒙古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词汇也是难以理解的,从而导致其学起来存在困难。
内蒙古地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的时间仅仅两个学年,各种配套资源正在完善中。目前内蒙古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国家统编教材同步课程资源”栏目中上传了三科统编教材配套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和课件等教师教学用数字资源,但是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练习、课后复习的练习册、注音版参考资料等资源还十分匮乏。参加访谈的授课教师认为在教授《语文》课程时,可以通过配套资源辅助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学习,这些配套资源应尽可能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控制难度水平,弥补因学习者知识基础和语言基础造成的课上困惑。
为了助力统编教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行和使用效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组织开发统编教材数字资源、教师用书、学生学习辅助资源,向民族地区免费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这些政策成为我们进行教学资源研究的有力支撑。
微课短小精悍,聚焦于重要知识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一线教学中。从教师教的角度而言,它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辅助课堂活动,突出教学重难点;从学生学的角度而言,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了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双减”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特别对于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的师生,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对学习内容进行标准化的示范,有助于营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环境,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双减”背景下,保障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之外,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课后负担也是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对于民族学校而言,教育资源,特别是适合少数民族学习者需求的统编教材配套学习资源相对匮乏,不仅影响到课上学习效果,也会给学生课后复习及家长辅导带来困难。因此,充分利用录屏式、场景式、动画式、交互式等微课的多种表达方式,建立统编教材知识内容与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特色、校本资源等内容之间的联系,开发真正适合少数民族学生需求的课后资源,以满足学生对查漏补缺、课后拓展、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发展等多样化的学习需求[3]。
2022 年4 月教育部印发的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围绕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建立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在民族地区,特别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师生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选题既要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又要体现出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对“能够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这一基本要求。据此,将本研究主题确定为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课。
3.2.1 制作软件的选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入小学的少数民族一年级学习者而言,如何引导他们克服语言基础的障碍,形成对汉字的识字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关键。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低年级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因此,动画式识字微课成为本研究中微课的首选形式。万彩动画大师是一款国产的MG 动画视频制作软件,它功能强大,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易上手,可以通过时间轴添加文字、图片、视频、SWF、声音等各种素材,最终合成为专业的动画视频。此外,相比于AE 或Flash,万彩动画大师内置了海量的模板、丰富的角色表情、语音合成、炫酷的动画效果,这些功能都支持一键点击应用,极大提高了动画的制作效率。如此强大的功能和简单方便的操作,使其成为一线教师制作动画式微课的首选工具。
3.2.2 《有趣的象形字》微课脚本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第4 课《日月水火》主要讲解象形字,第一课时以识字认读为主,第二课时以书写训练为主,教学目标包括:1)发现图片与汉字的关系,理解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认识“日、月”等8 个汉字;2)会写“日、田、禾、火”4 个汉字和捺、点2个笔画;3)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历史,感知古人造字的智慧,树立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本研究围绕第一课时识字认读任务,利用万彩动画大师设计微课《有趣的象形字》,微课的设计脚本如下表1 所示。
表1 《有趣的象形字》微课脚本设计
3.2.3 《有趣的象形字》微课制作
1)确定微课场景。《有趣的象形字》微课利用万彩动画大师制作完成,在设计时通过“新建场景”确定了本微课所包含的四个场景模式,分别为片头、教师入场、教室场景、片尾,在完成系列微课制作时,这些场景都设置为通用模板,可以重复使用以提高制作效率。
2)导入素材。根据制作脚本,在对应的教学环节导入相应的素材。本节课教学内容围绕“象形字”展开,素材多为图片,此外还包括课程导入时的视频、背景音乐及师生交互时的人物角色。
3)设置素材动画效果。为添加到时间轴的各个素材设置动画。非角色类的素材可以为其设置入场、退场动画,万彩动画大师内置了包括运动效果、场景效果、手势效果、渐变效果等九大类几百种动画效果供用户选择,这些动画均可以一键点击使用,简单操作即可获得丰富的动画效果。角色类素材除了可以设置入场、退场动画外,还可以添加表情,同样,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对话、表情、走路、坐姿、肢体等五大类上百种角色表情,用户可以根据内容场景选用不同的表情来丰富角色的表现形态,增加动画的趣味性和逼真度。
4)为角色配音。万彩动画大师对语音的支持功能较丰富,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录音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为画面中的角色配音。《有趣的象形字》微课在制作时,前期根据脚本完成了解说词文字稿,微课制作时,通过语音合成功能将文字转换为音频文件,再将该声音文件导入到时间轴上对应的位置,即可实现为角色配音。在语音合成时,设计者可以根据情境和角色特点为每个角色选择不同的声音,以达到形象、逼真的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编辑功能,对录制或合成的语音进行截取、变音、淡入淡出等常规操作。
5)优化细节。按照制作脚本和设计思路完成微课场景布局、导入对应素材、设置动画和表情、为角色配音等一系列操作以后,微课的基本雏形就已经形成了。为了提高作品的视觉效果,还需在细节上进行完善,本微课因需要显示课文中的图像、文字等细节,所以用到了镜头转换这一技术,将镜头聚焦于需要突出显示的信息,以方便观看细节。此外,微课各个场景之间增加转场效果,以提高艺术性,增强微课的整体效果。
3.3.1 课前预习
基于微课的教学通常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开展,翻转课堂常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内化—课后学习升华”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课前自主学习阶段需要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任务单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4],尤其对于低年级学习者,作为自主学习的“导航”,任务单不可或缺。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第4 课《日月水火》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配套视频资源通过微信雨课堂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家长。鉴于学生识字量有限,为减轻家长课前辅导的负担,文字内容以PPT 作为载体呈现,文字后配以语音阅读以方便学生理解。本课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指南和课前任务两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指南。学习目标:熟练认读“日、月、水、火、山、石、禾、田”8 个汉字;发现图片与汉字的关系,理解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认识更多象形字;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历史,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形成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主要知识点:认读“日、月、水、火、山、石、禾、田”8 个汉字;知道象形字的意义,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方法建议:阅读课本第11 页,了解学习内容;观看《有趣的象形字》微课视频,着重认读8 个汉字;完成课本第12 页“猜一猜,连一连”,深入理解象形字的意义。预习过程中如有疑问,可反复观看视频。
2)课前任务列表。任务1: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观看《有趣的象形字》教学视频,初步感知本课主要知识内容。在观看视频过程中,着重关注8 个汉字的认读,通过发现图片与汉字的关系,深入理解象形字的意义。有疑问之处在微信雨课堂学生端做 “不懂”标注。
任务2:观看完视频后,完成课本第12 页“猜一猜,连一连”任务,在微信雨课堂学生端上传照片,提交作业。
3.3.2 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主张“先学后教”,学生在课前学习新知,教师在课堂上便没有了大量“教”的必要[5]。课堂教学更多表现为小组合作、自我展示、能力拓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内化过程,检测预习效果、巩固练习等环节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1)动画导入,保持兴趣。播放课前预习视频中《三十六个字》动画片前五分钟的内容,让学生保持对象形字这一学习主题的兴趣。教师将其中的象形字书写到黑板上。
2)检测预习效果。教师导出微信雨课堂课前测试结果,呈现正确答案,结合“不懂”标注,对学生做错之处进行深度讲解。对测试中的6 个汉字,逐一提问,请同学陈述解答思路,强化对象形字意义的理解。
3)拓展延伸,巩固练习。活动1:看图说话(小组合作创编故事),如图1 所示。
图1 看图说话
同学合作,找出这幅画中的全部古汉字,并根据画面内容创编故事,故事要包含画面中的所有汉字。每个小组请一位代表上台讲故事,看看哪组的故事最新颖,哪位同学讲得更生动。
活动2:生字指读游戏
借助“日、月、水、火、山、石、禾、田”8张生字卡片,教师来指学生来读,看谁读得准。
活动3:看动画找汉字游戏
静音播放动画片《三十六个字》后五分钟的内容,请学生根据故事情境猜一猜其中包含的象形字,比一比谁能认识更多的象形字。教师接着课前导入环节的板书继续书写同学们找出的象形字,直至36 个字全部找完。
4)总结升华。同学们,《三十六个字》动画片看完了,大家知道了在没有汉字的古代,人们是怎样记录和传递信息的。看,古人的创造多么了不起呀!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象形字”,感受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语文知识,将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3.3.3 课后复习
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课后回看《有趣的象形字》微课视频。同时,教师也会在微信雨课堂继续推送课程学习相关资料,基础较弱、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学习。如此,微课视频不仅作为课前预习资源,更可以在课后复习阶段有效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喜欢新奇事物、注意力短暂集中等认知特点,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其学习风格。少数民族小学生除了上述特点之外,还存在因母语环境限制而导致的基础薄弱,对统编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成为民族小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突破口。
本研究将微课应用到民族小学一年语文识字教学中,把传统的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为民族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手段[6]。实践证明,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能够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作用,有效弥补了因教学资源匮乏和学生基础薄弱导致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难题。
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民族学校,在教学中应用数字化资源,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这将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