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锋|文
前几天,我接到了一个让我十分欣喜的电话,也迎来了一次期待已久的相见。我的“亲戚”尼萨罕·依布拉音要回她的母校——新疆财经大学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她一直在为当老师的梦想做着准备。
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们在乌鲁木齐相见。尼萨罕专门选了一家很有特色的和田风味餐厅。她大学毕业两年了,我们谈工作、谈家人、谈她职场“小白”经历、谈她的人生规划……说到激动处,她的眼睛闪着动人的光;说到开心事,她的眼睛又笑成弯月。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眸,她那双维吾尔族姑娘特有的眼睛,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那篇《尼萨罕的那双眼睛》,只是,这次这双眼睛不仅美丽,更充满了自信。
故事还要从7年前说起。
2016年9月初,《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社长、总编何水金和新闻专题部主任薛璇,不远万里来到新疆有色集团驻和田地区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实地采访新疆有色集团派出的三个“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队工作生活学习情况。作为当时新疆有色集团宣传部门具体负责人,我有幸一路陪同。
一路上,何社长一行走家入户,脚下沾满了泥土,心中满怀着感动,采写的《情系于田 大爱无疆——新疆有色集团“访惠聚”工作组记事》一文,作为《中国有色金属》2016 年第19 期的封面故事,一经刊登便引起热烈反响,大家通过文章,了解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大地落地生根的具体成效,也看到了新疆有色集团作为国企的责任与担当。
也正是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我们偶然与尼萨罕初次相见。
一天中午,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和我一起,陪同何社长一行实地查看新疆有色集团援建的惠民井。这时,一位维吾尔族大妈将她女儿的求助信递到了工作队同志手中。“我叫尼萨罕·依布拉音,今年参加了高考,考上了新疆财经大学,我的父母听到我考上了大学,一边很开心,一边很担心。因为我家的经济情况不好,爸爸已经60 岁了,妈妈是个残疾人,弟弟也在上学……”信是用汉语写的,字体工整却略显稚嫩,其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为了不让我的父母为难,我准备放弃上大学的梦想,但是梦想还是梦想,梦想是我的灵魂……”何社长当即表示,《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一定会想办法帮扶这个孩子。
由于还有许多信息需要核实,我们来到了尼萨罕家。情况突然,具体怎么帮?帮多少?当场大家没有表态,就在我们转身离开的一刹那,小姑娘眼里涌起了泪花,她眼巴巴地看着大家,欲言又止,在场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这个场景被薛璇写成了一篇动人的文章——《尼萨罕的那双眼睛》。我想起了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在尼萨罕的眼里我看到了相同的渴望。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尼萨罕及其家庭情况很快得到落实。一切如她求助信中说的那样,她考上了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高中毕业班上唯一考上本科的学生,大学每年学费、住宿费、学杂费加起来5 600元,对于一个困难的农民家庭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幸福而又苦涩的问题。
《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得到信息后,立即决定每年资助她6 000元费用,帮助她完成四年大学学业。我作为《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驻村工作队和尼萨罕之间的联络人,有幸见证着这个温暖的历程。只是当时我们疏忽了,由于尼萨罕是民考汉学生,要加上一年预科,实际上要五年才能完成本科学业。
2016年9月17日中午,又是秋季的一个普通日子,我到乌鲁木齐南郊长途客运站,见到坐了30多个小时长途班车的尼萨罕。她吃力地拎着一个有她半人高的大皮箱,在熙熙攘攘的旅客中出了车站。见到我,她立刻在马路边打开了箱子,皮箱底下都是衣物,而最上面,装着一大包干果。葡萄干、杏干、核桃、大枣……她似乎把各样的新疆干果都装了个遍。见我有些迟疑,她说道,“这是带给你和何叔叔他们的。”我怎么能要一个小姑娘的东西呢?我们两个站在路边推让起来。尼萨罕着急了,“这是家里种的,不要爸爸妈妈会生气!”尽管新疆是瓜果之乡,可她家怎么可能样样都种,可我又怎么忍心伤这一家善良人的心呢!我当时就分了两小份出来,一份由我代寄给远在北京的《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的朋友们,一份我自己留着,剩下的让她带到学校和同学们分享。看到我的安排,尼萨罕开心地笑了,像是完成了一个天大的心愿。
那一刻,她的眼睛是明亮的,而我的眼窝是湿润的。
当天,尼萨罕用新办的校园手机号给薛叔叔发去短信:在你们的帮助下,我终于成为一名大学生,我一定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几天后,我便收到了何社长的微信,说收到的干果格外甜,甜在心间。
就这样,我在校园里,多了一个来自南疆的“亲戚”,而我,也成为《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和尼萨罕之间的纽带。每年9 月初,《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都早早将善款转给我,再由我转交给尼萨罕。每次见到尼萨罕,她都会问何叔叔、薛叔叔的情况,这个有些腼腆的姑娘,除了偶尔发信息问候以外,不知该如何表达这份感激之情。每次与何社长、薛主任通电话,他们都关心地询问尼萨罕的学习情况,却从没有直接去打扰她。他们尽力去帮助她,也用善意守护着她。
2018年9月,何社长一行再次来到新疆采访。在完成了既定的采访任务后,他主动要求前往新疆财经大学看望尼萨罕,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经过两年的学习,尼萨罕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忧郁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阳光。听到老师介绍尼萨罕的在校表现后,何社长很是欣慰,他鼓励小姑娘积极上进,努力学习,成长为对祖国、对社会有贡献的新时代大学生。
2020年,尼萨罕开始实习,她主动提出这一年不需要何社长的资助了,但何社长认为好事要做到底,一定要把钱转给尼萨罕,左右沟通中,6000元善款在我这放了一个多月。最终,我做通了尼萨罕的思想工作,她收下了钱。期间,当得知尼萨罕的弟弟也考上大学后,何社长表示想一并资助姐弟俩,尼萨罕婉拒了,她说实在不能再给好心的叔叔们添麻烦了。尼萨罕的自立精神让何社长和我都大为感动。
校园里的树木绿了又枯,枯了又绿。就这样,《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资助了尼萨罕五年,直到她大学毕业。期间,我和尼萨罕的联系也从未间断。在自治区深入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我们真的就结为了“亲戚”。正是有《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我们与善结缘,与爱同行。
写完这篇稿子后,我专门发给尼萨罕征求意见。她回复说,写得真好,谢谢我替她完成了一份心愿。
以往,我偶尔阅读《中国有色金属》杂志。但从2016 年秋天开始,我每期必读。《中国有色金属》杂志对我而言,就是一扇窗户、一双眼睛。透过每期的文章,我们看行业、看企业、看发展。而对于尼萨罕与我,我们还看到了真与善,看到了责任媒体的担当与爱心。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像孩童吹蒲公英一样,传播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