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暑期回乡省亲,在县城东五路与三独路交叉的丁字路口,发现一个早点摊,它的名字响亮且诗意——“早晨的味道”。
店门口的左边也放有一长桌,一端放着一个五层高的大笼屉,掀开来,就看见热气腾腾的粉蒸肉、笼笼肉和荷叶饼。另一端放着两个大电饭锅,一锅是黑米红枣粥,一锅是小米南瓜粥,都争先恐后地往上蹿着热气。小店的最里面有一道门,推开来,店主正在守着油锅炸油条、油饼、糖油糕。另有一人打下手,两人不停点儿地干,还是不停被催:“三斤油条、两斤油饼、50个糖油糕打包带走,赶紧!”
操作间还有一个专门烙锅盔的大嫂,一个人看四个电饼铛。两条腿几乎是小跑,两只手要忙得飞起来:揪面剂子、擀面坯、放饼、翻饼、取饼、切块……像个机器人。几分钟就往外端出一大盆切好的、两面儿黄脆、散发着麦香的锅盔丫子。外面早有还没吃到锅盔的食客在大喊:“添馍添菜,快快快……”
来吃早点的次数多了,老板与我们熟络起来。
老板娘是个殷勤好客的女主人,三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一双杏仁眼,黑白分明,笑意盈盈,手脚利索地递餐,收钱,往碗里装粥,给盆里添菜,帮食客夹馍。她的笑容是自内而外的自然流露,不但有生意兴隆的喜悦,更是一个劳动者辛勤付出之后得到厚报的欣慰和自豪。
老板娘像个陀螺般快乐地忙进忙出,嘴也不闲着:“谁发扬一下风格,给大爷大娘让个位嘛。”嘴里说着,就下台阶把一位大娘从轮椅上搀扶下来,腿脚不大利落的大娘享受小店的VIP待遇。多数时候,不等老板娘招呼,早有人起身让座。而大娘身后,总有她笑眯眯的老伴儿跟着。吃完了,老头儿把印着“世纪华联”超市送的靠垫整理好,再问一句:“老佛爷,吃好了吗?”大娘满意地答:“哀家吃滴很高兴,小李子,下一站,桥头公园走著!老板,明儿见!”
偶尔,老板娘也与平日里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拉几句:“刘姐,你娃暑假都报了啥兴趣班?有好的也给俺推荐一下,俺娃这两天在家都要上房揭瓦了,我说让去学个啥,人家不去嘛,娃他爸也说让娃放松,啥兴趣班都不让上。哼!我看他就是图省钱哩!这父子俩,可把我难死了!”听她此言,一众食客开始热心地支起招来。
我自从发现这家小店,就成了小店的铁粉。享用早点的时候,嘴没闲着,耳朵更忙,一会儿听贩菜的谈谈生意经,一会儿听管娃娃的诉诉苦,一会儿听下苦的小工讲讲工地上的事,一会儿又听进城农民说说地里的庄稼。年轻人相互之间询问最近有什么赚钱的门路,两个打乒乓球的球友在津津有味地讨论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技术要领……一切看上去那么美好平和,那么红火踏实,像这个不起眼的早点摊,烟火气里装满了老百姓的自在与安稳。
早晨的味道就是老百姓生活的味道,忙碌,辛苦,生机勃勃,同时又有盼头,有念想。用老板娘的河南话说——“带劲嘞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