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贞山,吴东纳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借鉴国外生态哲学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逻辑严密、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高度,以深邃的历史思维和宏阔的国际视野,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美丽中国建设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地位。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美丽中国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逐步迈上平稳、快速的建设之路,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固本拓新的中国实践。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出位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美丽强国建设目标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的理论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美丽中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以高远的战略眼光深刻诠释了美丽中国的价值意蕴,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战略规划,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这一战略蓝图,强调以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美丽中国要求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统一复合叠加,推动现代化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在生态维度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绿色是美丽中国最厚重、最亮丽的鲜明底色,低碳是美丽中国环境良好、能源清洁的重要指标。美丽中国以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为发展特征,以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美丽中国已经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明确的目标性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1]。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内在统一的,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生活幸福为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建设美丽中国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2]。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状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目标,始终关注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致力于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人民群众迈上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3]231。美丽中国建设是全球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以宽广的大国胸襟倡导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凝聚全球治理共识,美丽中国的建设经验对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发挥重大作用,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赖于可持续发展和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正是承载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绿色发展的美好愿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牢固生态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24这是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在具体实现路径上,我国把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总目标细化分解为各个阶段的不同指标,完成各领域不同的发展任务,分“两步走”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为美丽中国建设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步走”战略的发展策略。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物质财富积累的速度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然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再转移”的道路,势必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引发人类无法承受的生态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演进过程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赓续奋进、持续探索,同时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性、战略性的深刻把握。
习近平同志始终对生态文明建设深切关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短论中,包含着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方面的深度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6]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学指引,开拓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境界。
16世纪以后,以人与自然“主客二分”为特征的机械自然观在西方兴起,并于17、18世纪在西方哲学中居于主导地位。19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机械自然观成为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主要思想成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形成了科学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扬弃了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二元性对立思维,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恩格斯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7]514,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8]52,主张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普遍联系、不断生成演进的整体,而非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具有先在性,这个“自然界”与黑格尔所认为的“观念外化的自然界”以及费尔巴哈所强调的与人无涉的“感性自然界”具有本质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所考察的自然界,是与人类社会协同演化生成的、被纳入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现实的自然界。这种通过实践把自然改造成合目的性存在的过程即自然的人化过程,造就了真正的唯物主义所理解的自然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继承并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指出,“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8]5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明确人与自然界是一体化存在,人类是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才得到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9]146人类文明史发展至今,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不同发展阶段,这是一种按照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方式的视角进行的理解或区分;同时,与其相对应的人的依赖性社会形态和物的依赖性社会形态也分别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历史主动。
原始社会中极度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只能完全被动地依赖、顺从大自然,其文明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农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生存模式由原始社会的简单族群活动转变为稳定成熟的城乡聚集模式,随着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不断提高,人类通过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发生物质交换关系,不过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依然受限,人的历史主动呈现被动状态。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能力空前强大,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掠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使人与自然之间呈现出空前尖锐的对立状态。这种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使人们受制于资本逻辑,人们的历史主动呈现出物化、异化状态。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文明所突破的自然边界范围越来越大,人类的历史主动更无法呈现出真实的、自主的状态,人类对自然的完全依附到完全漠视导致自然对人类文明的警告越来越严厉。
习近平总书记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基础上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3]2的重要论断。从世界文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的地方,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干预,导致一些地方的文明衰落,诸如玛雅文明、楼兰文明等曾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高成就的古代文明,最终因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陷入衰落和消亡。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人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0]29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11]。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把握自然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以历史担当不断推进实践创新,推动历史主动精神与生态环境的正向关系建构。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美丽中国建设将在人们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中取得文明成果,实现文明与生态的互动演进,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奠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牢固根基。
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认为,自然各要素和自然过程乃至人与自然之间都是孤立片面的存在,这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错误方法论。恩格斯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12]133,这是对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的哲学表达。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方法论,其核心是坚持整体性思维,要求统筹考虑自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刻把握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4]20,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方法,也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这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自然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修复,维护自然生态的系统循环和持续性发展。针对生态治理部门分而治之、各自为政的弊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3]42,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3]12“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3]275“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3]198。将自然要素纳入扩充系统治理的过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系统全面性和整体性认识的深刻把握,揭示了生态环境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系统,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思维。
“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整体加强,共同发展”[13]30,要以系统思维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在探寻各要素间规律的基础上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方法为统筹美丽中国建设全局、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整体效果最优化作出了方法论上的重大贡献。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4]759,强调人类劳动和自然界共同构成财富的源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取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摒弃资本主义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强调必须以绿色生产方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拓展了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劳动价值论科学阐明了价值的来源,马克思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同时肯定了自然界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15]357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使用价值的质与量直接影响价值的实现,即是说,具有优质条件的生态自然在物质财富生产中更具优势。
在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生态维度的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引和根本价值遵循。“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21“绿水青山”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金山银山”则代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力,最终表现为当下的经济发展情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针对过去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所提出的科学辩证的重要论断,蕴含了生态与生产的良性互动关系。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两手都要抓的形象表达。无论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还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都是将环境损害视为经济增长理所当然的必要代价,都是用孤立静止而非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反映了“绿水青山”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强调要兼顾生态与经济,绝不走牺牲绿水青山换取经济效益的粗放发展的错路,这是从更高层次、更具持续性的意义上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绿水青山本身就蕴含着经济价值,这就为我国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因此,美丽中国建设要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不断探索打通“两山”转换通道,通过打造生态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路径走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的绿色发展新路。
马克思关于“自然生产力”的相关论述指出,良好的自然条件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16]621,“这种无偿的自然力,像一切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17]843自然力被纳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自然之间产生日益频繁的互动,其逐渐向社会生产力快速转化,在某种程度上充分满足了人类彰显自身主体性的虚荣。尤其在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科技的进步、分工和交往的扩大使人类在实践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对自然的否定和单向度征服愈演愈烈。在资本逻辑支配下,自然环境成为资本家获取超额利润的生产性工具,“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10]542,自然界便逐渐到达崩溃的临界点——生态危机的爆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将全部生态要素纳入生产力总体范畴,把“自然生产力”推进到“生态生产力”的高度,为“自然生产力”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4也就是说,人们不仅能通过创新科学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等手段来提高生产力,还可以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生产力得到持续稳步提高。从生产的发生来看,生态环境是其他一切生产力要素存在的前提条件;从生产的运行来看,丰厚的环境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优势。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以“生态生产力观”为指导,开展循环高效的社会生产、建立低碳环保的产业结构,不断引导、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向友好型变革,以绿色高效促进生产力发展,拓宽了生产力范畴的理论视野,在生态维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关注到民生问题。恩格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了曼彻斯特纺织工人在极其恶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下的悲惨生活,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奴役和压迫、对生命的漠视和摧残,恩格斯以犀利的语言批判其为一场隐蔽、阴险的“社会谋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没有使民生状况得到本质改善,相反却成为最大限度攫取自然资源的助力,人民的生存状况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而逐步陷入危机。
为解决生态危机带来的社会问题,西方逐渐涌现出几种不同的绿色思潮,包括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的“深绿”思潮和以现代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浅绿”思潮等。然而,这些绿色思潮都主张在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通过价值观变革解决生态危机。这些西方绿色思潮脱离变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而抽象地探讨生态问题,其目的不过是维护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自然条件,奉行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政治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了无产阶级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8]161。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26,必须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问题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人民至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底色”[19]3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民生范畴锚定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新时代的民生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开辟新思路、指明新方向。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协同推进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水平生态保护、高效能环境治理、高品质人民生活,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战略,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的深刻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同时,也存在诸如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恩格斯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7]38-39即是说,人的发展和人身处其中的自然环境的发展状况是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面对曾经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我国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其中“绿色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刻革命,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决定了发展实践的行动目标、行动方向和最终的发展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20]255,建设美丽中国不是为保护环境而停滞发展或缓慢发展,而是要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政治判断,新阶段的发展主题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质量不高的发展在生态领域体现为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与消耗、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仅有损于代内公平,对维护子孙后代的代际公平更是一种严重忽视,“难以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生态文明形态”[21]。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需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紧紧把握科技进步绿色化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5]34。美丽中国建设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通过推进生态领域技术革命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鼓励低碳高新企业迭代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构筑发展底线和边界,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劲推动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借鉴历史、立足现实、眺望未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厚度,是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发展目标上,确立了美丽中国建设“两步走”的阶段目标,把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在战略定位上,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在使命任务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方法立场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厚筑生态惠民底线等,引领中国坚定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绿色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