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元玲 李中焘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赋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价值、挑战与路径。首先强调了数字化平台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其次探讨了数字化平台拓宽科普渠道的优势,然后分析了数字化赋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数字化赋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赋能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共同关注点和追求目标。地方高校作为科普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也不例外地受益于这一数字化浪潮。其中,航天科普文化作为一项具有重要科普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宝贵资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重大方略,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为各个领域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机遇。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的使命之外,也在航天科普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数字化赋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价值,详细介绍数字化技术在航天科普文化中的应用和作用,为地方高校航天科普事业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
数字化赋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有多重价值:
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数字化平台以多媒体的方式,包括图像、视频和互动模拟等,将航天科普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广大群众。相较传统的文字阅读更易于理解,同时更具吸引力,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航天科学的认知水平。
在拓宽科普渠道方面,数字化平台能够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航天科普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时间要素。地方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航天科普知识传播至社会各个角落。
数字化平台激发了学生对航天科普文化的兴趣。通过虚拟实验、模拟飞行等实践性科普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进一步促进了航天科技人才的培养。
数字化赋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公众的科普意识。多样化的数字化科普内容和互动体验可以引导公众积极了解和参与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
数字化赋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是将科普内容转化为电子化、可视化、互动化的形式,以提升科普传播效果和用户体验的重要举措。然而,这一过程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主要挑战如下:
地方高校面临技术和资源限制。据研究,超过30%的高校在数字化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投入较低,影响数字化航天科普创新。偏远地区不到20%的学生能够使用高性能计算机,对数字化航天科普项目构成挑战。此外,超过50%的高校缺乏数字技术领域的专业教职人员,只有不到10%的高校有足够经费购买虚拟现实设备或制作数字化内容。这些限制因素可能阻碍数字化赋能。
内容质量和更新速度。数字化赋能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并跟进科学进展。地方高校可能面临内容创作和更新速度不足的问题,导致科普信息滞后和不够吸引。一些数字化平台可能允许用户上传科普内容,但未经筛选和审核,导致包含不准确或低质量的信息。航天科普领域知识更新迅速,但由于技术或资源限制,一些数字化科普项目可能无法及时更新,导致信息过时。
受众接受度和参与度。尽管数字化平台可以拓展科普的受众范围,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或愿意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科普知识。年长观众或乡村地区的学生,可能对数字化平台不够熟悉,或无法轻松接触广泛的网络资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门课程“航空航天概论”为例,这门全校公选课吸引了各个年级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但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空气动力学和飞机发动机等较抽象难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佳,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挑战。
培训需求和能力匹配。数字化赋能要求地方高校工作人员具备技术和数字化内容创作能力。例如,教师可能需要培训以熟练使用数字化教育工具,以创作高质量在线教育内容,满足学生期待,但教师的培训和能力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影响了课程质量。因此,培训需求和能力匹配对数字化赋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至关重要。
安全和隐私问题。数字化平台面临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也是一个挑战。数字化赋能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需要收集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信息,提供定制化的科普体验。然而,若不谨慎处理这些信息,可能会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在一些数字化科普项目中,用户的浏览和互动数据可能被用于商业用途,而用户并不知情或无明确的选择权。
充分挖掘地方高校的航天科普文化资源,传承航天科普文化传统,对文化建设和国家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新兴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和大数据为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多层面融合提供了机遇,使得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航天科普资源成为可能。借助互联网、数据库、多媒体和物联网技术等,能够数字化航天科普文化资源创造性的生动展示。这些创新方式激发观众对航天科普文化的兴趣,提升数字技术与航天科普文化的融合。
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体验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立了新的航天科普文化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共享,扩展了传播渠道,提高了传播效率,满足了人民对多样化航天科普文化的需求,激发了内在活力,传承了党的良好传统,巩固了党的地位,增强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地方高校的航天科普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强调了对其价值的认同和发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红色精神。在国家文化数字化背景下,数字技术与航天科普文化内涵融合,有助于扩大地方高校的航天科普文化传统的影响力。通过全息影像、裸眼3D、交互娱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使观众沉浸其中,参与历史情境,进行历史反思。有助于实现跨时空的对话,传承红色传统。
数字技术在传播航天科普文化中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他们积极继承和创新航天科普精神。深挖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优秀特质,进行创新性发展,不仅展示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自信,还为广西地区振兴提供坚实基础,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多样化需求。数字技术与本地文化资源结合,将催生新的文化格局,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新思路,符合中国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
总之,数字化技术为地方高校的航天科普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潜力。通过数字平台的应用,地方高校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航天科普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然而,数字化赋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也面临着技术、用户和管理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创新、合作共享以及建立评估机制等途径,可以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发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普意识,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